红军战役:百丈关烽烟15个团

来源:
2009-08-17 16:21
浏览:
收藏 打印

  雅安名山百丈关,是成都的门户。74年前,红四方面军在这里经历一场惊心动魄的恶战。

  8月11日,记者来到名山县百丈镇,找寻红军百丈关战役的记忆。

  与80个团的较量

  1935年9月,张国焘不同意红军北上的方针,率部南下,提出要“打到成都吃大米”。10月20日,张国焘以“军委主席”名义发布了天(全)、芦(山)、名(山)、雅(安)、邛(崃)、大(邑)战役计划后,将兵力分成左中右三个纵队,迅速向驻防雅安、名山、邛崃等地的川军发起进攻。南下的红军11月12日攻克芦山,占领了邛崃山以西、大渡河以东、青衣江以北和懋功(小金)以南的川康边广大地区,随后决定向名山、邛崃前进,逼近川西门户百丈关。

  “红军来的那年,我才九岁,我家就住百丈镇关斗山下与栖霞寺之间的燕子沟,就是当年红军指挥所下面,曾目睹过战斗,见过几个红军。”8月11日,在名山县黑竹镇中心小学内,84岁的退休教师高兰林老人拿出一本亲身经历百丈关战役的回忆录,讲起了当年的情景。

  1935年秋天,高兰林发现,川军在百丈的关斗山、万功寺等山头修建了几座一楼一底的碉堡,并派军驻扎。

  百丈关是雅安通往成都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有“获百丈(关)者,必得成都无疑”之说。红军的逼近直接威胁四川军阀刘湘,他立即召集80个团反扑,并亲往邛崃指挥作战。

  1935年11月16日凌晨4时,还在睡梦中的高兰林被一阵枪声惊醒,他看到一队红军,呐喊着攻入百丈场。川军严阵以待,制高点关斗山上火力很猛。红军对关斗山发起猛攻,时间不长,关斗山就被攻下。川军退后到栖霞寺山头,两山对峙、枪声不断的同时,红军分正面和侧面派出两支部队攻下栖霞山。

  据史料记载,从11月13日开始,南下红军集中15个团的兵力,由五家口(雨城上里)向朱家场(名山中峰)、太和场(邛崃太和)之敌发起攻击,前几天,红军战事进展顺利。

  大火席卷百丈场

  但自11月18日起,川军和中央军猛烈反扑,战局迅速发生逆转。

  百丈四面的山都被红军占领。为了挽回败局,敌军投下硫磺弹,百丈街大火蔓延。虽然场集上的老百姓早就到乡下避战,红军还是不顾一切去救火,川军乘机扫射,不少红军战士牺牲。“百丈老街被烧光,后来川军反诬是红军烧的。”

  “有四个红军战士到我家,告诉我们白天不要有炊烟,免得川军丢炸弹。晚上,红军和百姓们一起点起篝火做饭,当时我也一起参加了,我记得很清楚的!”高兰林回忆说,“第三天,还有四个红军战士到我家,我妈妈给他们做饭,临走时他们还给了一个铜元,当时我人虽然小,但感觉他们很亲切。”

  11月19日拂晓,敌军十几个旅在飞机、大炮掩护下,从东、北、南三个方向向红军发起进攻,百丈关决战打响。

  此时的川军刚刚整编不久,充实了建制,补充了武器弹药,战斗力有了很大提高。刘湘下了死命令:临阵不前者,一律就地枪决!以往作战中一触即溃,望风而逃的川军,变得疯狂起来。经过多日连续战斗,红军战士已经非常疲惫,但作战仍很勇猛。

  8月11日,在百丈镇,立于东河桥头,遥看关斗山,当年的激战场面犹在眼前。

  “百丈关一带属于小丘陵,地势开阔,适合大兵团作战,不利于擅长游击战和山地攻坚战的红军。但在这次战役中,红军显示出了他们英勇的精神。”名山县委党史办负责人罗新华说:“川军和红军曾在此桥进行过多次争夺,当年,刘湘部下谢浚无法攻下此桥,急得下马横躺桥上阻止川军后退。”

  据相关史料记载,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回忆:“百丈附近的水沟、山丘、深沟,都成了敌我相搏的战场,杀声震野,尸骨错列,血流满地。指战员子弹打光,就同敌人反复白刃格斗;身负重伤,仍坚持战斗,拉响手榴弹,与冲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百丈战斗,是一场空前惨烈的恶战。”

  由于双方采取密集队形交战,敌人猛烈的炮火和轮番出动的空军,给红军造成不小伤亡。经过连续七昼夜的激战,红军歼灭敌军15000余人,红军自身伤亡近万人,主力受挫,被迫于11月21日撤出百丈关,但红军英勇作战的精神在这里长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