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城区上里镇 小小猕猴桃 铺就乡村振兴“甜蜜路”
□ 转载自《雅安日报》
村民采摘猕猴桃
□市融媒体中心 徐怡
金秋时节,瓜果飘香。10月15日,雨城区上里镇龙泉村特色猕猴桃种植基地迎来丰收,连片的藤架上挂着饱满的猕猴桃果实,果农们忙着采摘,田间地头一派丰收盛景。
猕猴桃丰收
村民增收笑开颜
走进龙泉村特色猕猴桃种植基地,阵阵果香沁人心脾。一颗颗猕猴桃穿着毛茸茸的外衣,在阳光下显得饱满透亮。数十位果农穿梭在藤架间,忙着采摘、分拣、装箱。
基地负责人四川省益诺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范晋铭介绍,目前基地猕猴桃种植面积有1000多亩,共有中华系(黄心果)、美味系(绿心果)和软枣系列(迷你猕猴桃)三个品系,今年产量可达45万公斤。
“农户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每亩每年可获租金800余元,同时他们还通过在基地务工,学习猕猴桃种植和管理技术。目前固定务工人员有12人,管理人员5人。繁忙时,基地每天用工可达60-70人。”范晋铭说。
“我们的猕猴桃经过精心照料,个头大、甜度高。”龙泉村村民刘志莲一边摘果一边说,“我在基地务工五六年了,从事猕猴桃种植、管护、采摘等工作,一个月能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既学习了管理技术,又在家门口挣到钱,方便照顾家庭。”
据范晋铭介绍,作为公司拥有自主专利的品种软枣猕猴桃商品果,亩产能稳定在1000公斤左右,而且品质表现稳定、口感好,糖度能达到18以上,产品销往国内一、二线城市,一些大型商超也有售卖。
猕猴桃之所以广受青睐,得益于龙泉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环境优美、无工业污染,海拔和气候适宜,夏季无明显高温,适合猕猴桃生长,而且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能种出高产和高品质的猕猴桃。”范晋铭说。
发展产业全链
绘就乡村致富图景
据上里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舒航介绍,上里镇因地制宜,把“资源优势”变“产业优势”,推行“一村一品”连片种植模式,将猕猴桃产业定为特色主导产业,通过“政府+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整合土地资源,目前上里镇猕猴桃种植面积达3500余亩。
近年来,上里镇先后发展种植了红心果(红阳)、黄心果(金果、金艳、黄金果等)、绿心果(翠香、雅猕8号等)、软枣系列(迷你猕猴桃)等优质品种,同时配套建设产业路、蓄水池、滴灌系统和冷链冷库,破解“运输难、灌溉难、存储难”问题,让猕猴桃产业从“零散种植”迈向“规模化发展”。
为带动群众增收,上里镇还积极构建多元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土地流转,农户获得租金收入;通过参与基地管护、采摘、分拣等环节,年均带动300余名劳动力就业,其中有26人为脱贫户。值得一提的是,农户还能以土地、资金入股合作社,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据了解,2025年,上里镇猕猴桃总产量达800吨,年产值超3500万元,带动种植户年均增收3000余元,真正实现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
小小的猕猴桃,不仅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金钥匙”,更让上里镇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果园周边道路整洁、村民庭院靓丽,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基层治理能力在产业发展中不断提升。
依托“雨城猕猴桃”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上里镇还加快引进深加工企业,将猕猴桃产业从“卖鲜果”向“全链发展”升级。通过推广粮经套种模式,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和土地产出率,研究开发猕猴桃酒、果酱、冻干果片等产品,让“好果子”变成“高附加值产品”。
依托生态果园,上里镇打造“春季赏菜花、夏季游古镇、秋季摘鲜果、冬季喝旺汤”的乡村旅游线路,建设配套民宿、农家乐,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实现“农业+旅游”融合发展。
产业兴则乡村兴。下一步,上里镇将持续做强猕猴桃品牌,延伸产业链条,争取3—5年打造猕猴桃万亩亿元产业发展目标,让这颗“致富甜蜜果”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劲动力。
龙泉村种植的猕猴桃品类丰富
编后
乡村振兴,产业选择是关键。上里镇立足本地生态禀赋,将“资源优势”精准转化为猕猴桃这一特色主导产业,实现了从“零散种植”到“规模化发展”的跨越。由此可见,发展乡村产业必须因地制宜。
产业要兴旺,机制需灵活。上里镇积极构建“政府+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多元利益联结机制,有效盘活了资源,激发了内生动力,让农户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实现了企业有效益、集体有收益、群众有增收的多赢局面。
此外,延伸产业链,就是提升价值链。上里镇不仅满足于“卖鲜果”,更朝着精深加工和农旅融合方向迈进。这种融合发展思路,为产业持续发展和农民稳定增收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上里镇的生动实践证明,只要选准路子、创新机制、延展链条,就能让特色产业茁壮成长,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