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重建村民说了算——雨城区上里镇庙圷村新村聚居点重建现场见闻
在“4·20”芦山强烈地震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16日,记者再次走进雨城区上里镇庙圷村新村聚居点,探访新村建设和群众生产生活情况。
庙圷村新村聚居点是雨城区首批启动的灾后重建新村之一,安置受灾群众84户281人。4月20日,新房主体将全部完工。
感恩援建
福建红会对口支援576万元
地震中,上里镇受灾严重。全镇4001户房屋受损,受灾群众13840人,受伤84人,其中重伤15人;道桥、供水、供气设施等损毁严重。
地震发生时,庙圷村村民杨开宁正在地里忙碌,突然地动山摇。她回头一看,自家房屋瞬间垮塌,周围农舍也在不停颤抖。所幸一家人没有受伤。
地震让庙圷村许多村民的房屋严重受损,不能居住。去年9月16日,庙圷村新村聚居点正式开工建设,让不少村民重燃了美好生活的希望。
庙圷村新村聚居点占地面积71亩,按照旅游景点模式进行功能设计,共安置受灾农户84户281人,项目总投资约3500万元。新村将配套建设文化体育广场、村级活动室、卫生院、接待中心、污水处理厂等公共服务设施。
“从规划上看,小区内还有一个池塘,房屋依塘而建,还有花草、树木装点,这和城里的小区没区别嘛。” 一年后,杨元英等村民盼来了聚居点农房主体工程完工的日子,大家都期盼着早日搬进新家,尽快开始新生活。
震后,庙圷村新村聚居点得到了福建省红十字会的对口支援,援建资金达576万元。该笔资金主要用于新村聚居点的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包括修建应急避险广场、逃生通道、村民活动中心,铺设天然气管道,给水、污水、雨水管网,改水改厕和农房风貌打造。
庙圷村新村聚居点采用组团式布局,建筑风格采用现代民居风格。建成后,整个小区将与山地地貌高度融合,形成山地田园风情精品聚居点。
实现目标
4月20日前主体工程完工
16日上午,在庙圷村新村聚居点,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就一年了,下半年应该就可以搬进去了。”“我准备再筹点钱,等装修好了才搬进去。”开启新的生活,憧憬美好的未来,村民们纷纷参与到重建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趁休息的片刻,大家聊起了从震后住帐篷、睡板房到修建新房的过程,看着震后新生活的变化,大家动情地说:“在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庙圷村已经从地震的灾难中站了起来!”
如今,庙圷村新村聚居点进展顺利,各项工作都走在了雨城区其他新村重建点的前列。该聚居点将于4月20日完工,并确保80%的农户搬新家。
创新模式
业主委员会监督重建
“很快就能搬进新家喽!”看着即将完工的楼房,在工地上打杂的几位村民高兴地说,小区修建进度快、质量好,住在这样的房子里放心。
听大家这么说,正在检查楼房建设质量的业主委员会主任杨洪全笑了。
庙圷村1组村民杨洪全今年69岁,是一名老当益壮的共产党员。“大家现在看到我,都会笑嘻嘻地说,‘杨伯,你以前给我们讲那么多,我们心里都是虚的,现在楼房一天一个样,我们心里终于踏实了’。”
在整个灾后农房建设中,村支“两委”发挥村民民主自治作用,以群众为灾后重建主体,通过召开业主大会,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成立由群众代表、党员代表组成的灾后重建委员会,负责庙圷村灾后农房重建。杨洪全高票当选为业主委员会主任。
“大家都推选我,我就要负起这个责。”杨洪全说,“这两天,84户业主都到新村里看新房,随后,工人将进行墙面粉刷。届时,一栋栋漂亮的楼房将呈现在人们眼前。”
在庙圷村新村聚居点7个月的建设中,杨洪全和业主委员们见证了从组织报名到选施工单位、制定安置方案、规划设计、土地调整、迁坟、施工中疑难问题的协调等工作。目前,聚居点已开工建设84户,主体完工64户。
在庙圷村新村聚居点业主委员会公开栏上,该村将业主监督、部门监督、法律监督、纪律监督、社会监督的监管主体、监管职责、联系电话等内容一一上墙,并公开了村支“两委”、自建委员会和临时党支部的日常工作动态信息,解答群众疑惑,让群众及时了解重建相关情况。
就是这样一面灾后农房建设“放心墙”,将项目建设监督情况、自建委员会工作开展情况和施工方日常工作内容予以公开,确保了重建过程中信息的公开透明。
一年来,市级有关部门和各县(区)相关负责人,纷纷走进庙圷村新村聚居点,现场学习借鉴这里的灾后重建信息公开工作。
在庙圷村新村聚居点建设中,上里镇探索建立了“临时党组织+自建委员会”的重建模式,形成了在党组织领导下,以受灾群众为主体的灾后重建新格局,确保新村聚居点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在聚居点成立灾后重建临时党组织,制定临时党组织工作职责,组织引导党员带头坚持科学重建精神,带领群众科学开展恢复重建、秩序维护、安全维稳等工作。
在聚居点成立业主委员会。委员会的职责、制度全部上墙,办公室下设资金监管、质量安全监督、协调三个小组,从小区征地到选定建筑公司、监督工程建设一直到房屋建好,业主委员会委员都亲自参与。
“经历了‘5·12’和‘4·20’两次地震,大家都希望建质量过硬的房子,监督好资金的去向,真正把钱花到刀刃上。”7个月以来,业主委员会充分发挥着主体作用,有效推动了庙圷村新村聚居点的建设进度。
为了集中体现业主的智慧,从去年9月开始,为新村建设的事,杨洪全组织召开了82次业委会、13次业主大会,广泛采纳业主意见,“新村建设好后,业委会还将担负新村管理的职责,带领大家增收致富。”
发展希望
产村融合推进新农村建设
在庙圷村新村聚居点的不远处,生态茶叶观光区和生态农业体验区规划让人忍不住憧憬着未来的景象。
据了解,该聚居点将按照精品小区的标准,围绕发展旅游做文章,推进小区周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将小区周边打造成生态茶叶观光区和生态农业体验区,努力实现“三年重建、五年跨越、七年小康”的目标。
记者 宋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