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缝今年88
“在裁缝的世界里,没有退休这个概念,除非老得做不动,否则他们会一直做下去。”说这话的人是绝对有发言权的,他就是大兴镇龙溪村三组的88岁老裁缝余元朱。
一把剪刀、一把量尺,一台缝纫机、一台老式熨斗,这些简单到几乎简陋的设备,就是余元朱老裁缝店里的全部家当。老余有一手绝活是远近闻名的,只要老余看一眼,就能度出 眼前人穿衣的长短尺寸和需要的布料多少。这可是天长日久积累的经验,你可能要问:老余干了多少年裁缝?老余会很骄傲地告诉你,他干这行已经整整75年了。
缝纫岁月
老余13岁就到裁缝铺拜师学艺,当时的学徒多为少年,学艺的原因也多半是为了养家糊口,很少有为了自己兴趣的。渐渐的,老余在裁缝这个行业里体会到了乐趣,喜欢上了做 衣服。凭着这门手艺,老余没干多少体力活,这着实让当年村里人羡慕过。
上个世纪80年代,很多人穿衣服都愿意找裁缝做。老余在大兴镇上开的裁缝铺生意很是兴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镇上的人也开始从“一衣多季”变成了“一季多衣”, 不少人都愿意去市场上买现成的,裁缝铺的生意清淡了很多。镇上有头脑的人找到了一门新的营生:打羽绒服。当第一批出门加工羽绒服的人满载而归时,这项新兴产业被同镇的许多 人看好和效仿,一时间,出门打羽绒服成了一股潮流。当时全镇会裁剪制作的人寥寥无几,人们想起了余元朱老师傅,前来拜师学艺的人络绎不绝。老余也不藏私,对来的人都耐心教 导。
“大兴镇最早开始打羽绒服的一批人,很多都是我的徒弟,现在都挣到钱,成了大老板了,我也替他们高兴。他们其中的一些人过年回来,偶尔也还记得要来看望我一下。”老余 神采飞扬地讲述着。
“当时我也六七十岁了,子女们都舍不得我出门打羽绒服,怕我辛苦。我没做过羽绒服,但我的儿孙,个个都是我传授的技术,都很不错,挣到了钱修起了楼房,把我们老两口接 来一起住。”余老师傅说完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夕阳美景
“儿女们经常劝我不要再做衣服了,好好享受晚年。这么多年干下来已经习惯了,不做衣服我就觉得好像浑身不自在。”余老师傅深情地望着跟了自己大半辈子的老伙伴——老式 缝纫机徐徐说道。
现在来找老余做衣服的多数是村里的老年人,大家都觉得他的衣服做得巴适,习惯了找他做衣服。“多亏还有这些村里的乡亲愿意找我做衣服,要不然我真的就会无事可做了,连 唯一打发时间的爱好也没有了。”
前些年,老余和老伴都加入了老年协会。老年协会经常要组织表演活动。作为组长的他总会帮协会缝制一些简单的演出用品。大兴镇穆家村老年协会分社的演出服,就是老余亲自 操刀制作的,说起这些老余总是显得很自豪。
忽然,老余停下了脚下的缝纫机踏板,原来他发现手中的衣服有一处的线有些歪了(可能是采访分散了老余的注意力),他拿出一把小剪刀认真地将线一针一针地剪开……
记者姜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