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田野上的“重生”——汉源县马烈乡灾后恢复重建见闻
村民采收青菜
□李夏梦 牟俊松 本报记者 吴丹
人间四月,春和景明。在汉源县马烈乡千亩粮经复合种植基地,灾后恢复重建的第一份答卷正徐徐铺展。成片的青菜鲜脆欲滴,在阳光下舒展着叶片,生机盎然。这片曾经经历风雨的土地,如今焕发出蓬勃生机,将丰收的喜悦化作希望的音符,奏响在田间地头,谱写出动人乐章,也见证着重生与奋进的力量。
土地新生 从疮痍到沃土的逆袭
马烈河畔,四月的阳光斜照在田垄上,与俯身劳作的农人身影交织成画。这边,农户们手法娴熟地将青菜薹轻轻“掐尖”;那边,采收下来的青菜薹被一捆捆打包,准备奔赴新的市场。
2024年7月20日,一场暴雨侵袭,超过10公里的山洪泥石流倾泻而下,马烈乡的土地满目疮痍。如今,曾经的“伤疤”已蜕变为平整开阔的沃野:在灾后恢复重建中,汉源县委、县政府同步推进农房重建、产业重建和基础设施重建,经过多方论证,确定以百亩冷水鱼养殖基地、千亩粮经复合种植基地、万头生猪养殖基地构建的“百千万工程”为产业重建发展思路,按下复苏的快进键。
汉源县源祖皇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福超,这位扎根故土的新农人,流转160亩水毁修复土地,将多年中药材种植经验化作“中药材+蔬菜+粮食”立体套种轮作的智慧——当归、川芎在土层深处扎根,青菜与玉米在地表接力生长。
“一亩地三茬轮作,药材亩产量约2000公斤,蔬菜亩产量约750公斤,玉米亩产量约400公斤,还能为当地创造上千人次的务工机会。”王福超说,这也能让乡亲们的“钱袋子”在家门口就能鼓起来。
在他的基地里,去年冬天种下的首轮当归和青菜,历经霜雪与暖阳的交替洗礼,如今,蔬菜迎来了首次丰收。
今年搬进马烈乡新华村四组安置点的李荣芬,和乡亲们一样,熟练地穿梭在菜地里采收青菜。她感慨:“灾后看着冲毁的田,整夜睡不着。现在我住进了新房,还能在家门口务工挣钱,看着一车车蔬菜,心里踏实多了,感觉生活又有奔头了。”
“菜薹卖给汉源县烹饪协会,菜叶供给养殖场,接着就种植玉米,等到11月就可以采收中药材了。”王福超说,下一步还想引进更多优良品种到千亩粮经复合种植基地,带动更多乡亲加入粮经复合种植行列,让日子过得更加红红火火。
产业蝶变 一河两岸兴的多元突围
马烈河水潺潺东流,两岸产业重建的号子声,此起彼伏。随着灾后恢复重建的推进,马烈河两岸产业重建的故事在同步讲述——百亩高山冷水鱼养殖示范基地项目孕育新的希望。
走进鱼池建设现场,9排60个鱼塘雏形已现,工人们正为下个月投放鱼苗做最后准备——300余万尾三文鱼、雅鱼、鲟鱼等品种的冷水鱼即将入驻这片雪山融水滋养。
据介绍,该项目一期投资约1000万元,规划建设30亩,涵盖一号、二号、三号地块鱼池,目前一期已完成90%;二期投资约2000万元,目前处于前期筹备阶段。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各类冷水鱼50万公斤,年产值可达3000万元,将有力带动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70万元,紧密联结带动200余户农户阔步走上致富路。
基础设施重建 筑牢发展的“安全底座”
新砌的护岸如银色丝带,沿着马烈河蜿蜒伸展。总投资3602.12万元的新建护岸是马烈乡山洪沟综合治理工程中的重要建设内容之一,在马烈乡新华村、马烈村新建护岸4.241公里,整治加固护岸13.479公里。目前该治理工程项目已基本完工,有力保护两村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基础设施是重建的筋骨。”马烈乡党委副书记郭瀚裔站在新修的田埂上,望向远处忙碌的建设现场,“16个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项目,目前已完工7个。接下来,要继续抓紧推进‘百千万工程’落地,让产业强起来、民心聚起来。”
与此同时,马烈乡农村饮水安全恢复重建工程也已进入收尾阶段。项目建成后,将彻底解决马烈乡4000人供水需求紧张的问题,使全乡供水安全可靠性得到根本保障。
四月的风掠过重建的村落,吹过抽薹的青菜与待投放的鱼苗,在新修的水泥路上扬起细碎的尘土——那不是荒芜的印记,而是希望拔节的声音。当第一车青菜驶离基地,当冷水鱼跃出水面,当自来水流入新居的厨房,这片浴火重生的土地正默默诉说:所谓“山河重整”,从来不是自然的馈赠,而是千万双手共同编织的、关于坚韧与新生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