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杨氏宗祠 今日文化阵地 ——天全杨家祠堂的“蝶变”

来源:
2016-04-03 09:24
浏览:
收藏 打印

  天全县老场乡有一四合院名为杨家祠堂,历经100余年风霜,经历了繁华、衰落与寂寥。

  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经历芦山地震后,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当地文化部门结合杨家祠堂的历史底蕴,将祠堂打造成了省级示范乡镇综合文化站。

  天全县老场乡群山环绕的平坝内,河水静静在场镇边流淌,老场乡的老街上传来琅琅读书声。

  循着读书声,走进河岸边,穿过一片竹林,跨过一座小桥,从一条窄长的老街前行,在老场乡中心小学旁边,就是杨家祠堂。

  木柱石雕:

  古建的精美工艺

  崭新的大门,高大的院墙,在学校外格外显眼。

  推开木门,眼前是一个石板院坝,屋檐下的牌匾上写着“杨氏宗祠”四个大字。

  继续往前走,走过一段走廊,推开一道两扇门,一个四合院展现在眼前。

  四合院的管理员高方芳正在院坝里打扫卫生,她仔细地清除着院墙角落里的杂草。

  老场村1组79岁的杨明森走进祠堂里,对着祖先画像和牌位鞠躬。

  一块牌匾高悬门框上,“慎宗追远”的黑底金字,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醒目。

  “这里就是杨家祠堂。”杨明森指着正中的画像和几根木柱说。

  “杨家祠堂,越来越气派了!”杨明森说,原来的杨家祠堂,除正中的大殿保存完好外,四周的厢房破败不堪。在灾后恢复重建中,杨家祠堂进行了大的整修。

  如今的杨家祠堂,房新壁净,雕梁画栋,古朴庄重,气势恢宏,既保持了民族古风格,又洋溢着时代新气息。

  最为显眼的是,祠堂大殿中有垫柱石的八根木柱。每根柱子高约5米,最大的柱子直径有70多公分,没有一丝虫蛀的痕迹。

  正中的六根柱子最大,需要两个成年人合抱才能抱完。

  这六根柱子下的垫柱石,均为八角菱形,雕刻有各种花纹,有描写劳动场景的、有戏曲故事的、有祈求福祉和祝愿长寿的,内堂对称的两个柱石上,还分别雕刻有两个狮头,雕工精美,栩栩如生。“这是老祖宗留下的遗产,我们一定要保护好!”杨明森说,现在大殿里最古老的物件,就是木柱和垫柱石了。

  这些木柱和垫柱石上的精美石雕,让杨家祠堂散发出历史的气息。

  修建传奇:

  140余年的四合院

  4月1日,星期五。

  对于老场乡中心小学10岁的杨子桢来说,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日子。因为当天下午的课外活动课,就是到旁边的杨家祠堂参观。

  下午,杨子桢和同学们一同走进杨家祠堂。同学们最喜欢的就是来到祠堂参观,并听当地老人讲故事。

  “没有虫蛀的柱子和精美的雕刻,得益于工匠高超的技艺。”杨明森给孩子们讲起了他从祖上听来的故事。

  话说当年,杨家主事人在准备修建祠堂时,为了保证杨家祠堂的经久耐用,当年的祖先想了一个招聘工匠的办法。一次,杨家主事人召集了周围乡镇的十多个木匠来应聘。

  “所有的工匠都要制作一只木马,做好后放进老场乡一处名叫‘霸王沱’的深水里浸泡七天。”杨明森讲得有声有色,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七天后,十多只木马从水里捞出,并现场对木马进行“解剖”检查。检查的结果是,仅有一只木马内部是干燥的。其它被水浸泡后,内部有水的木马自然淘汰。

  制作工艺的优劣,在木马是否渗水的时刻有目共睹。优胜者自然成功应聘成功,成为了杨家祠堂的“总工程师”。

  不久,杨家祠堂建成了,祠堂坐北向南,分为前堂、正堂、后堂,东厢房、西厢房,四合院建筑群,穿斗式木结构建筑,小青瓦顶,占地面积有五六百平方米。

  杨明森说,当时,如此宏大规模的四合院建筑,又属于祠堂建筑,在雅安也是少见的。

  “杨家祠堂先有‘上祠堂’,再有‘中祠堂’,后有‘下祠堂’。”今年79岁的杨明森小时候曾在三个祠堂内玩过。

  如今,下祠堂仅存遗址,上祠堂经维修后,也仅存三间青瓦房,而保存完好的中祠堂,也正是现在同学们参观的杨家祠堂。

  “现在保存下来的是清同治11年重建的杨氏家族的宗族祠堂。”顺着杨明森手指的方向,头上的正梁上,写着“同治十一年岁次,壬申月健任,子朔十一日壬辰寅时登柱。正取癸丑日辰时上梁大吉,唯祈合族发达,僧俗咸安、子祥之兆”。

  短短数十字记录了祠堂修建的时间和对族人的祝愿。

  如此算来,杨家祠堂从同治11年(公元1872年)至今,已经有144年的历史。

  四处厢房:

  记录杨家宗祠辉煌过往

  在重建维修四合院之前,杨家祠堂里还保留着四个厢房、四个拱门,以及拱门上的文字。

  如今,在四合院里四个角落里,那白色墙壁和上面的文字,分外醒目。

  “思过处”、“适意斋”、“养性轩”、“清心所”,每个厢房还有相对应的楹联。

  “思过处”对应的是“一院图书自清洁,百家文史足风流”。下午放学时间,老场乡中心小学校长杨军也来到杨家祠堂,他分别就各处的对联及功用作了解释。

  杨军说,这里是杨氏家族对子孙进行“思想教育”的地方,据说里面原来堆放着众多的书籍,包括家规、家训。现在,里面已成为红色文化展厅,用实物和资料展示着红军长征时在老场乡的过往。

  “适意斋”对应的是“松间泼墨临摩诘,花径衔杯咏少陵”。这里是客厅和厨房,是会客见友的地方。现在,此处是书画室,里面还挂着众多当地书画爱好者的作品。

  “养性轩”的对联是“石上题诗扫绿苔,室窗酌酒邀红月”。这里是杨家祠堂的“管家”居住之地,大小事务全由这里决定,相当于一个单位的财务室。据说里面有20几张大桌子,每年的家族大会就在这里召开。现在,此处是阅览室所在地,里面放着诸多图书,方便当地村民查找资料。

  “清心所”的对联是“敲诗人坐小楼中,看竹客来深巷好”。 根据意思,说这里就是杨家的花园所在地。现在,里面用文字和图片,记载着杨家祠堂的过往。

  杨军说,杨家祠堂也叫杨家土司祠堂。杨家祠堂最初为明代天全六番招讨使司副招讨使杨世仁修建。

  “杨土司的统治范围就在老场及周边一带,杨氏从山西迁到天全,杨家也繁衍为一大家族,人员发展至周边县市。”杨军说,现在老场乡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都姓杨,“杨姓在这里是大姓。”

  看着对联和四处厢房,听着杨军的介绍,可以想到当年杨家祠堂的辉煌过往。

  祠堂新用:

  省级示范乡镇综合文化站

  杨子桢和同学们参观完了杨家祠堂的正堂后,跟随着老师在红色文化展厅和杨家祠堂历史展厅等参观后,就分别到四合院的几处厢房,找寻自己的“乐园”。

  修建一新的杨家祠堂内,有图书阅览室、书画室、舞蹈室、电影室、红色文化展厅和土司文化展厅等。

  大多数孩子和杨子桢一样,选择了到图书阅览室去看书。图书阅览室的后面房屋内,是一间摆着十余台电脑的电子阅览室。

  彭周君说,祠堂作为传统村落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如何活化保护,许多村落都在探索。杨家祠堂是天全杨氏后人的精神守望地,因此,如何让杨家祠堂在新时代下发挥新的功用,成了他们重建中一直考虑的问题。

  “我们重建杨家祠堂时,就想着让杨家祠堂发挥其文化作用。”彭周君说,我们按照省级示范乡镇综合文化站来打造,结合杨家祠堂的历史底蕴,分别打造了图书阅览室、书画室、舞蹈室、电影室、红色文化展厅和土司文化展厅等。

  在杨家祠堂里参观,你能感受到祠堂的厚重历史和现代的文化气息。

  原有的家族祠堂,在灾后重建后,发挥了活动阵地的新作用。

  “每到周末或是下雨天时,这里的群众特别多,他们有的看电影,有的看书,有的下棋,有的排练舞蹈……特别热闹。”自2014年下半年杨家祠堂重建后,高文芳担任着杨家祠堂的管理员。

  杨家祠堂外,还有一个儿童游乐园的修建正进入收尾阶段,儿童游乐设施已经安装完毕。

  改建后的杨家祠堂,已然成了老场乡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

  2014年,作为老场乡的综合文化站,杨家祠堂在获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再次获得了“省级示范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殊荣。

  传承文化:

  乡人精神寄托地

  4月1日下午,一位从上海归家探亲的杨家游子回到老场乡,他见完亲戚朋友们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杨家祠堂里来参观。

  杨家祠堂,有着他们儿时的记忆和对家族发展的寄望。

  “对于每一个外出的杨家游子来说,无论我们身在何方,杨家祠堂,永远是忘不掉的那一缕乡愁。”杨军说,杨家祠堂,曾是教育家族子弟的地方,后来成了学校。”

  杨家祠堂,也一直延续着教育子孙后代的作用。

  在四合院的历史展厅内,有一张杨家祠堂的老照片。照片上,有三间青瓦房,房屋外有两棵枝繁叶茂的桢楠树。

  杨军说,在杨家祠堂修建之前,学校一位退休教师杨名光就住在祠堂里。这张照片正是他所收藏的。

  据杨名光讲述,杨家祠堂本为二进房结构的四合院,但戏台在1949后被一场大火烧光了,今天幸存下来的,就只有我们所见到的前四合院,也就是正堂。

  1940年出生的杨名光,见证了杨家祠堂的变迁。据杨名光考证,1912年,钟灵乡(现为宝兴县灵关镇)中心小学在这里成立,这是有关杨家祠堂成为公办学校的最早记录。

  1949年后,杨家祠堂继续承担着学校的任务,是当地一所小学的教室和老师宿舍。杨名光的哥哥曾任学校的校长,那张老照片正是他的哥哥所拍摄。

  后来,杨家祠堂旁边修建了新的教学楼,考虑对祠堂的保护,杨家祠堂被圈进了学校。

  “原来只是杨氏族人读书地方,现在是全乡人民子女受教育,也是村民们文化活动的最好场所。”杨军不觉感叹。

  杨家祠堂与学校的相同功用,使杨军以及这里众多师生,感受到杨氏文化气息的熏陶。

  杨家祠堂现有的文化阵地作用,也让当地村民们在感受历史的同时,也在杨家祠堂里休闲学习。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黄伟

  延续文脉 让家族祠堂焕发新的生机

  家族祠堂,作为汉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雅安的一些祠堂建筑,在灾后恢复重建中修缮后,以其崭新的姿态营构文化交流展示平台,承载缕缕乡愁和历史记忆,服务于现代文明,焕发别样风采。

  将家族祠堂改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是新时代下家族祠堂的一次“涅槃”,让家族祠堂的文化功用得到最大化体现。

  在采访杨家祠堂当天,彭周君还带记者参观了杨明森口中说的上祠堂。这个位于老场乡红岩村的杨家上祠堂,在地震前曾是村里村委会所在地。上祠堂在地震中受损,村委会搬至对面。在灾后恢复重建中,维修一新的上祠堂再次呈现出古色古香的特点来。彭周君说,上祠堂也将打造成红岩村的村民文化活动阵地。

  祠堂变成文化站,在雅安并不少见。

  在名山区新店镇中坝村,当地的赵家祠堂也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将家族祠堂打造成了该村的村民委员会和村民文化活动阵地。

  民间有“一村一家庙,一姓一宗祠”的说法,祠堂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基因,祠堂铭记了历史,留住乡亲与乡情。正如杨家那位游子所说:“无论他们身在何方,家族祠堂永远是忘不掉的那一缕乡愁。”

  家族祠堂,作为乡间最重要的公共空间,经历了上百年历史,如今仍保留着强劲的生命力,记录着古建筑的历史变迁和家族兴衰史。家族后人,可以通过祠堂,寻根问祖、缅怀先祖,并且起到激励后人、互相协作的积极意义。 。

  如何利用当地的家族祠堂等历史建筑,打造既有文化,又能惠民的文化场所?从祠堂转变为综合文化站,杨家祠堂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杨家祠堂已经探索出一条成功的道路,通过当地文化部门和当地党委政府的努力,祠堂翻修一新,并对外开放。如今村民们在这里下棋、练书法、练舞蹈……

  杨家祠堂,真正成为了村民活动重要的公共空间,焕发出新的时代气息。

  杨家祠堂的转变,可以给更多正在建乡镇或村级综合文化站的地方,给予更多的启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