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路上的“小路茶”
□ 转载自《雅安日报》高富华
川藏茶马古道“第一关”——飞仙关 本报记者 郝立艺 摄
1872年3月,“丝绸之路”的命名者、世界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来到雅安。
他看到茶叶是这条贸易通道上最重要的货物,大量茶叶运送至康定。茶马古道沿线格外热闹,总能看到整队运送茶叶的背夫。李希霍芬记录了每包茶叶的重量、每个人背负的总量等数据。
他在考察日记中写道:“几乎令人难以置信,如果考虑到山路之陡峭,或许世界上没有哪个地方的人能背着那么重的东西翻山越岭,而且背货的所得又少得可怜。”
雅安,作为四川茶马古道上最为特殊和重要的地方,不仅是中国重要的边茶产地,也是茶马古道上最大的茶叶原产地。
正是有了雅安源源不断的边茶供给,清代每年输入西藏的茶八成以上来自四川,其中主要为雅州(今雅安)所产边茶。这条路是横断山脉里最艰苦的茶马古道,主要由人力运输,由此产生了一种特别的工种——背夫。
背夫经过二郎山垭口 庄学本 摄
孙明经的疑惑:为何要用人力背运?
从雅安(雅州)到康定(打箭炉)的茶叶,由背夫一步一个脚印背运到达。从雅安到康定的古道主要有两条,人们将它称为“大路”和“小路”。
“大路”是从雅安出发,向西南经今雨城区飞龙关到荥经县新添镇,然后过六合、花滩、箐口(今安靖)、凤仪,翻越大相岭到清溪(今属汉源),向西再经宜东,翻越飞越岭至泸定县化林坪,在兴隆沈村渡过大渡河后,再经磨西翻越雅家埂到达康定。清康熙年间,泸定桥建成后,过泸定桥再沿大渡河而上,经瓦斯沟到达康定。
这条路,从雅安至清溪段,与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交集重叠,也是朝廷向涉藏地区输送军饷物资的官道,沿途驿站客栈较多,商旅行人、马帮过往频繁。
明洪武年间,又开通了一条从天全碉门经泸定县岚安的茶马贸易通道,历史上俗称为“小路”。“小路”从雅安出发,过青衣江逆流而上,经飞仙关到始阳、天全、两路口、长河坝,翻越马鞍山,过岚安,在泸定与“大路”汇合后进入康定。“小路”的路如其名,是一条只能过行人的山间崎岖小道。沿此道运往康定的茶因而被称为“小路茶”。
1939年8月初,著名人文摄影师孙明经从雅安出发,历时160余天,行程上万里,完成了一次用影像和照片考察茶马古道的“西康资源调查”。
在孙明经记录的历史画面中,背夫背上的货物有大米、木炭、矿石,但最多的还是茶叶。
为什么偏偏是茶叶,驱动了无数背夫经年累月地负重远行?
对生活在寒冷高原上的藏族同胞来说:“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高原缺少蔬菜水果,以肉食为主的藏族同胞必须通过饮用大量碱性极高的酥油茶,来平衡体内的酸碱度。
孙明经在考察中发现,边茶从雅安启运,人力背运至康定要用十七八天的时间。
为何要用人力背运?因为“从雅安到打箭炉的路很不好走,一匹马最多驮12条茶,还没有一个成年男子背得多。这条路上,一个男背夫最少可以背12条茶,多的可以背20条,女背夫少的可以背7条,多的可以背10条。用马驮茶,还要马夫照看马匹,开支更多”。
一条茶包重8公斤,20条茶包重达160公斤。古道上驮马不胜其重,背夫们却可为之。雅安边茶背运到康定后,又被称为“大茶”“藏茶”。
天全边茶仓库遗址 高富华 摄
飞仙关:古今变迁的交通文化地标
从雅安市区西行15公里,是芦山县的飞仙关镇。这一弹丸之地,却是一个“鸡鸣三县”(雨城区、芦山县和天全县)的地方。
飞仙关,川藏茶马古道上的第一个关隘,也是南方丝绸之路和川藏茶马古道上进入康藏的“第一咽喉”。飞仙关分为上关、下关,是茶马古道“小路”的必经之路。
在飞仙关上关的老君溪桥桥头竖着一石碑,修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碑首有“老君溪”三个大字,下面是“指路碑”碑文:“右走芦山四十里,灵关一百里;左走始阳二十里,天全四十五里。”
飞仙关也是中国陆路交通天然“博物馆”的重要文化地标。G318线从这里穿峡而过,飞仙关天险有了公路,原来顺山脚而行的茶马古道自然成了“废道”,古道、石板街、关垛、古城墙、城门洞、老民居依然,古道风貌犹存。
古老的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在这里交会,古栈道、古渡口、古关隘、古津梁在这里星罗棋布,还有民国时期修建的康藏公路,更有新中国成立之初修建的G318公路、飞仙关钢索吊桥,以及2013年“4·20”芦山强烈地震后修建的G351公路。G4218雅叶高速公路、川藏铁路也在这里穿山(隧道)而过。
站在飞仙关南北场镇之间的狮子山观景平台上俯瞰,方圆不过三五平方公里的飞仙关俨然是一个天然的“交通博物馆”。一眼看尽古今交通,一地穿越东西南北。
甘溪坡:二郎山下的“背夫村”
“左走始阳二十里,天全四十五里”,便到了天全县城。作为当年茶叶进藏的重要路线,这里还有一个清代官方储藏边茶的“边茶仓库”遗址。
“边茶仓库”位于天全县始阳镇新中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由乡绅高炳举修建。高家在清初经营茶叶生意,由于经营不善,到清晚期被政府收购,改为官方“茶仓”。
天全县城西的唐代禁门关遗址,更是天全茶马互市的历史见证。北宋时,在碉门(今禁门关)曾设茶马互市。直到清乾隆之后,由“茶马互市”改为“边茶贸易”,茶马古道逐渐热闹起来,禁门关也就自然成为边茶交易的交通要道,乃当年背夫背茶进藏的必经之路。
悠长的青石板路,满载记忆的“拐子窝”,逝去繁华的民居商铺……天全县小河镇红星村甘溪坡,青山碧水环绕着僻静而古老的古道印记,安然静怡,时光仿佛“停摆”,只是少了过往的背夫。
甘溪坡古村坐落在G318线旁的半山腰,距天全县城仅4公里,有保存较完整的清末传统川西民居村落群,是背夫西出禁门关的第一驿站。
过去,这里的人大多都背过茶包子到康定,有“背夫文化发祥地”之称。甘溪坡古村保留着一条约2公里长的茶马古道,沿途设有陈列馆、茶炕、《古道背夫铭》纪念碑、干溪古井等景点。
古道长街上,背夫们当年背茶包歇脚时,用拐子杵下的拐子窝、走夜路的灯杆窝子仍清晰可见。当年的背夫大多已经离世,只是家中还保留着当年用过的背夹子、拐子、油灯、草鞋等工具,以及当年开茶馆、旅馆遗留下的古老桌椅。
甘溪坡当年一位名叫李攀祥的老背夫曾回忆说:“每年把玉米种下去,男的就去背茶,女的在家做家务。不背茶的时候管理茶园,另外还可以烧钢炭、打笋子等。背茶要到天全城里的茶店,先把茶包子领出来,茶号有专门发背子茶的,领出茶包背回家再慢慢捆,还要准备路上吃的口粮。第二天出门后,一直要背到康定交了茶叶才能返回。在康定有分号负责收茶,收到茶就在康定卖,卖给茶商或者附近的牧民。”
岚安:云端上的观景台
出甘溪坡继续往西走,就是二郎山。从天全到康定180公里,其中天全到二郎山下的新沟60公里,新沟到泸定60公里,泸定到康定又是60公里。
山路很窄,上陡坡就像爬楼那样,一步一步地在石头上挪。两个人对面都错不开身,这也是茶包不能马驮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今,老背夫消失了,“新背夫”又出现了——那就是骑行者,沿G318线骑行到西藏拉萨。在天全县喇叭河镇的一处骑行驿站墙壁上,曾有过一首妙趣横生的骑行“题壁诗”:“抬头是山,低头上路。问坡何时休?坡曰:爬坡爬到死!”
今天推自行车上坡过山累得“爬坡爬到死”,昔日背夫背茶过山又是何种境况?
1895—1897年,来自法国里昂的商务考察团在四川、云南一带考察,其中有一支小分队走的就是这条小路。
“德尔伦博士和他的小分队也经过打箭炉,他们是从天全到泸定桥的。他们选择了一条欧洲人从未涉足的路,它真是莽莽林海,山路崎岖。前进过程中,他们的轿子散了架,两只温度计和高度计摔得粉碎,德尔伦博士还差一点被抛出轿子跌下深渊,山体滑坡倾斜而下的岩石筑成了一道道屏障。某种程度上讲,路就铺设在悬崖峭壁的树桩上,一行人随意在上面开凿几个槽口,权当梯级借此向上攀登。”这段话,道出了行走“小路”的艰辛。
背夫气喘如牛越过的二郎山垭口,如今成了观景平台。日看金山,夜观星辰,让旅游者不亦乐乎。
越过二郎山,下到半山处,一个山腰平台出现在人们面前。这就是泸定县岚安乡。
明代雅州府设茶马贸易于此,使这里一度繁荣兴盛,汉、藏文化如潮涌入,形成了岚安独具魅力的风俗,传承发展至今。
岚安原名“昂州”。1947年,时任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的戴传贤到此,见其山峦耸翠、时隐时现,故改名为“岚安”。“岚”字意为雾气笼罩的山峰。
这里有着世界级的观景平台——星巴五普,意为“神仙居住的地方”。星巴五普最高海拔5100余米。站在最高点,蜀山之王贡嘎山、二郎山、折多山、拉噶神山、亚拉雪山、墨尔多神山、四姑娘山、夹金山、西岭雪山等名山大川尽收眼帘。
观景平台绝美的风光,让岚安古镇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云端上的岚安”。
泸定桥:国家名片上的桥梁“博物馆”
站在岚安俯瞰大渡河,只见一座座悬空飞渡的大桥横卧在河上,其中最为显眼的是有“川藏第一桥”之称的大渡河大桥。
这座耗时4年修建,2018年12月31日通车的大桥,位于大渡河上深深的峡谷之中,而且处于四川盆地至青藏高原的爬升段,岩壁陡峭。
大渡河大桥是一座建在高海拔、高地震烈度带、复杂风场及温度场环境下的超大跨径钢桁梁悬索高速公路桥。
当年为了在连绵的大山深处开凿隧道,单是把大型的凿岩机械开到半山腰的引道工程,就用了一年多的时间。
在大渡河大桥的下游约6公里处,就是在风雨中飘摇了300多年的泸定铁索桥。
泸定铁索桥建于清康熙年间。在那个冷兵器时代,在水大浪急的大渡河上修建这样一座铁索桥,现在看来真是一个奇迹。泸定桥历经300多年岁月侵蚀,至今仍安然无恙。
随着川藏贸易通道的开通,大量的油、盐、布匹和茶叶都要从这里转运到西藏,泸定成为咽喉之地。1705年,康熙皇帝决定在大渡河上建铁索桥,泸定虽然没有铁器生产,但距离泸定100公里外的荥经、天全不仅有铁矿,而且还有炭火锻造作坊,可就近取材。
铁索桥竣工后,康熙皇帝亲自为铁索桥起了“泸定桥”的名字,名字包含“泸水”和“平定”两层意思。1913年泸定因桥设县。1955年,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20周年之际,中国邮政发行了一套两枚纪念邮票,其中一枚就是飞夺泸定桥。
如今这座老桥已结束了作为交通要道的使命,现在已成为国内闻名的风景区桥梁。
在大渡河大桥和泸定铁索桥之间,还有一座钢索吊桥。
1950年6月,在泸定大渡河上修建了一座永久性悬索桥。这是康藏公路继飞仙关钢索吊桥之后的第二座悬索公路桥。
1956年3月,新中国发行的首套公路邮票就是“康藏青藏公路”,一套三枚。其中一枚为“大渡河钢索吊桥”。画面正是康藏公路上的大渡河钢索吊桥。画面为竖版,远景处理得很有意思:天高水远足以表现环境的险要,一桥飞架充分证明修路人的勇气和技能。
2019年,在纪念川藏、青藏公路通车65周年时,中国邮政发行了一套两枚纪念邮票,其中一枚就是G4218雅叶高速公路大渡河大桥。
相距仅几公里的三座大桥,全部都登上了“国家名片”,这在邮票发行上,是极为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