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祭祀风尚行 低碳环保寄哀思

来源:
2012-04-05 09:31
浏览:
收藏 打印

鲜花寄哀思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到一年清明时,清明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缅怀故人的传统方式。随着我市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建设,许多市民的祭奠方式也有了改变,不少人选择以献上一束鲜花、种上一棵绿树的方式,来寄托对亲人的哀思。

  鲜花多了烟少了

  2日,在市区人民路的一家花店内,黄菊和白菊等清明节祭祀常用的鲜花摆满了店铺,陆续有不少市民前来购买。而在另一边,爆竹、黄裱、香烛等传统祭祀用品的摊位却略显冷清。

  “黄菊和白菊卖得很快,都是3.5元一支,比香烛和纸钱要好卖得多。”花店老板说,现在,买鲜花祭祀的市民越来越多,当天上午,他就卖出了近百支菊花。

  “我们来看望您了,愿这束鲜花带去我们所有的悼念。”“相较传统‘烟雾缭绕’式的祭祀仪式,我觉得新时期的祭祀更文明,更绿色。”正在扫墓的市民周洪明认为,祭祀故人关键在于心灵上的坦然和虔诚,祭祀活动应该拒绝铺张浪费,以节俭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哀思。

  摆两个花圈,放一束菊花,另一位扫墓的市民李慧英带着老公与孩子祭祀着去世的外婆。“一束鲜花、一杯清酒、一声问候,足以表达我们心底的思念。”李慧英说,只有让清明节回归“清净”与“文明”,城市环境才会更加和谐,清明节的优良传统才能得以更好地继承与发扬,清明节才能真正“清明”起来。

  随后,记者随机采访了7位祭祀的市民,其中有6位认为清明祭祀应该文明,不应造成环境污染。

  缅怀先辈不忘本

  献上花圈,缅怀革命先辈,面向党旗,重温入党誓词。2日,在雅安烈士陵园,四川农业大学2010级政治学院的30多名研究生,来到烈士陵园的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前,举行祭扫活动。

  “我们希望能够在清明节这样特殊的日子,通过献上花环、重温入党誓词等方式,缅怀先烈,对自己肩负的重任有更深刻的认识。”其中一名学生郑斌表示,参加活动的都是学院的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学院每年清明节期间都会组织学生来陵园扫墓,缅怀革命先烈。”

  “儿子,快把菊花献上吧,我们现在的生活是这些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雨城区草坝镇村民刘丽带着10岁的儿子来到纪念碑前,献上了两支黄菊。

  “这是我第一次带他过来,就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知道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学习,不能忘本。”刘丽说。

  记者 张婧 蒋阳阳

  一杯清酒寄哀思 一捧菊花忆故人

  近日,芦山县春风拂面,金灿灿的油菜花开得漫山遍野。县城郊区的佛图山公墓外,三三两两停着小车,节日回家探亲的游子、日常里忙于工作的市民都抽出时间来到亲人的墓前,追思、缅怀故人。

  拔去坟头新长的杂草,点燃一扎纸钱,青烟氤氲缭绕……李先生一家从成都赶来,为过世的祖父扫墓。“平时大家工作都忙,但我们每年清明节都会回老家为已经去世的亲人扫墓。”李先生说。

  另一边,市民王女士走到父亲的坟前,摆上一束黄白相间的菊花,放上几个瓜果。王女子便在墓前与父亲聊起了家常:“爸,你放心,大家都过得挺好的,弟弟现在工作也顺利,他远在北京,过年才能回来看你。”一边与父亲聊天,一边为父亲撒下他生前最爱喝的白酒。王女士告诉记者,父亲2008年去世,膝下只有一双儿女,由于弟弟远在他乡,清明节无法赶回来替父亲扫墓,只有托王女士替他尽孝,为父亲点一炷香。

  在公墓的最右边,市民韩先生正在为父亲烧纸钱。有风偶尔将一两张未烧化的纸钱吹散,韩先生都细心将它们捡回。直到纸钱烧尽,韩先生才站起身。“以前父亲在世时没有尽孝,现在想尽孝时已经晚了。”韩先生眼里满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楚与内疚。

  记者 卫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