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融共和亲如一家——石棉县先锋藏族乡共和村红十字博爱家园“四好”见闻

来源:
2015-09-02 10:04
浏览:
收藏 打印

  住上好房子

  新村配套设施齐全

  共和村红十字博爱家园位于石棉县先锋藏族乡海拔1360米的中高山地带,占地70亩,安置重建户94户,是一个汉、藏、彝三民族杂居的重建新村。

  “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以后,山东红十字会积极伸出援手,募集资金915万元,援建新村建设。2014年3月14日新村正式开工,经过大半年建设,于2014年底完工,2015年春节前夕,重建户陆续搬进新家。目前入住率超90%。

  除房建工程外,新村还配套实施文化活动广场、绿化、村寨大门、外联道路、集中安置小区等工程,是一个设施齐全、功能齐备的新村聚居点。

  在建设新村的同时,当地政府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按照新村风貌对新村周围的房屋统一进行改造提升,实施改厨、改院坝等项目,打造形成连片集中、风貌统一的村民聚居区。

  过上好日子

  经果林夯实致富基石

  8月27日,石棉小雨淅淅。走进共和村红十字博爱家园,被小雨洗涤的新村安静祥和,如林中仙境。

  四处眺望,新村周围山地里栽满了大小不一的枇杷树,经过小雨洗涤,显得更绿。

  在共和村,玉米、蔬菜是当地村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但现在,枇杷、核桃等经果正逐步取代传统作物。

  “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当地政府一手抓灾后恢复重建,一手抓产业发展。2014年,随着共和村红十字博爱家园开工建设,当地政府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引导村民发展枇杷、核桃种植。目前,当地围绕新村建设点,已发展种植1720亩枇杷,建设标准化核桃示范片600亩和300亩蔬菜示范片。

  藏族村民姜明高是共和村红十字博爱家园里新发展枇杷种植最多的农户。不过,往年的他并不看好经果产业,一直以种植传统农作物为主。去年,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他逐渐改变传统观念,发展种植了10亩枇杷,一跃成了当地种植大户。

  “现在种果树有市场,有‘钱’途。”对于村里大力发展的经果产业,姜明高十分认同。

  “相对来说,共和村的老百姓都比较淳朴和传统,在他们的思维里种植传统作物能解决温饱。”共和村党支部书记罗国永说,通过引导和带领村民外出参观学习,大家的观念正在逐步转变,既要填肚子,更要富袋子。

  如今,共和村红十字博爱家园的94户重建户,都种上了枇杷或核桃树,经果产业已成为重建户发展致富的基石。

  养成好习惯

  民族融合成一家

  当日,由于下雨,共和村红十字博爱家园里少见村民走动,但走到村民罗秀伦家中,正巧遇上几位村民聚在一起闲话家常。

  “现在的变化真是大,以前像这样的雨天,一出门肯定是半裤腿的泥巴,现在全是水泥路,一点不担心把鞋子弄脏了。”回忆曾经道路泥泞,连摩托车都开不回家的日子,彝族村民拉依约布打趣说:“现在小车可以直接开进家门。”引得大家会心一笑。

  说起入住新家后的变化,拉依约布感触颇深。“彝族人的生活习惯和汉族、藏族同胞都不一样。”拉依约布说,在新村里,彝族的一些传统习惯被尊重和保留,一些生活方式被引导和改变,朝更好的方面发展。

  谈及生活变化,藏族村民赵有秀也有话说。“在生活上,藏族人家习惯烧柴火做饭,但这样就会影响新房的干净整洁。”通过政府引导,如今共和村红十字博爱家园里的藏族同胞家家户户做饭都告别烧柴火,改用上了电。

  “能住在一起就是大家的缘分,虽然新村是三民族杂居,但在管理上,每个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都得到了很好的尊重和延续;在生活上,现代社会提倡的良好生活习惯被各民族认可和推崇。”共和村红十字博爱家园自管委主任王慈说,考虑到各民族文化的不同,新村在房屋风貌塑造上也各有差异,在保持总体一致的情况下,形成了两种不同风貌,既传承了文化,也形成了新村特色。

  “说实话,现在三民族的生活方式已经没什么差异。”汉族村民杜凤华感慨,入住新村的三民族同胞已逐渐融合成一家。

  在引导大家养成好习惯的过程中,王慈介绍,新村自管委将每年开展“五好家庭”、“卫生家庭”评选活动,评先进、树榜样,促进大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形成好风气

  自觉传递感恩之情

  “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必须要牢记‘感恩’。”年近7旬的村民罗秀伦是共和村的一名老党员,对于如今的幸福生活,他心里充满感激。

  罗秀伦这一生,住过茅草房、土墙房、瓦房,晚年时期更住进了安全稳固的楼房,生活一日比一日好。见证新中国发展、变化历程的他,对如今的新生活有着别样的感情。

  “有了新农合,农村人看得起病;人上了年纪,国家每月还发生活补贴;灾后重建,红十字会为我们捐赠资金……”罗秀伦脸上堆满笑容,发自内心的满意。

  “村里的年轻一辈不知道以前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必须要告诉他们,是谁让我们过上好日子?我们应该感谢谁?”罗秀伦说,为了将这份感恩之情传递给村里的年轻一辈,“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共和村老协自发组织起来,到各个村民小组进行感恩教育宣讲,向村里的青少年、儿童讲以前、说现在,把感恩传给下一代。

  共和村党支部书记罗国永介绍,为进一步推动共和村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展示群众“自力更生、感恩奋进”的精神风貌,促进灾后重建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村里围绕感恩党、感恩祖国、感恩社会,通过开展感恩宣传送温暖、感恩教育文化惠民活动,广泛动员群众常怀感恩之心、践行感恩之行。

  行走在共和村红十字博爱家园,感恩标语悬挂新村,感恩之情记在民心。

  记者李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