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主汛期,雅安降雨量预计较常年同期偏多 如何抓好防汛备汛?强化前端防范是关键!
宝兴县五龙乡东风村瓦西沟山洪沟治理工程已完成主体建设的梳齿坝
2024年1月1日至6月30日,我市各县(区)降雨量与历史同期比较,偏多0.4%至37.8%。
7月1日起,雅安全面进入主汛期。我市水利、气象部门科学研判,预计今年主汛期全市降雨量较常年偏多1至2成。
面对新的雨情水情,雅安如何应对?又采取了哪些防汛备汛措施?
筑牢基础
建设93个防汛抗旱工程
“去年那次山洪泥石流前,这条沟已经有56年没发过水了。”看着身旁的瓦西沟,聊起受灾时的心有余悸,宝兴县五龙乡东风村村民张胜康连连摇头。
2023年7月11日,宝兴县出现强降雨,尤其在五龙乡瓦西沟、塔子沟流域因特大暴雨发生特大洪水,造成上游大量泥沙形成泥石流淤堵河道。好在预警信息发布及时,危险区内受威胁群众全部提前转移,没有出现人员伤亡。
以工程治理方式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成为确保当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不二选择。
今年2月,瓦西沟、塔子沟山洪沟治理工程相继开工建设。“治理方式相同。”施工方负责人杨辉介绍,两个治理工程都是分别建设一道拦渣坝、一道梳齿坝,并配套建设直通宝兴西河的排导渠。“渠底也硬化了,防止泥石流冲刷沟底。”
住在沟边的张胜康,只要不是下雨天都会到工地看看,亲眼瞅着两道高8.5米至10米的大坝拔地而起。“施工方说了,两条沟的工程都会在这个月完工,以后即便下雨天也能安心睡觉了。”
不仅这里。我市各县(区)山洪灾害防治工作均有序开展,目前已完成7个水毁修复项目建设,以及37户受山洪灾害威胁村(居)民的避险搬迁安置工作。
确保水库安全度汛,同样是雅安每年防汛工作的重点。
“全市共有33座水利水库,去年汛期后至今,观音寺水库、高炉沟水库两座水库需采取工程除险加固措施。”市水利局农水科负责人介绍,涉及的两座水利水库库龄都不小,最大的已有近60年。“都已在今年主汛期前全部完工,防洪功能得到有效巩固提升。”
为给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雅安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更可靠的保障,更多工程治理措施正在快速推进。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实施93个防汛抗旱水利工程,其中今年新开工建设的有62个。
“这些项目中有46个属于国债资金项目,总投资8.73亿元,已全部开工建设。”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项目的完工,都将为我市防汛工作提供更可靠助力。
科技支撑
测雨雷达精准监测预报
芦山县水利局防汛值班室内,数台电脑并排而列,屏幕上的云层实时画面和实时数据不时变化,当日值班的工作人员时刻紧盯着,不敢有丝毫懈怠。“气象预报7月7日有大到中雨,观察好气象云图是作出准确研判的关键环节。”
精准的数据、准确的研判,来自位于芦山县龙门镇射箭坪(小地名)山顶上的雷达。“这台雷达也是四川首部建成投用的水利测雨雷达。”芦山县水利局水旱灾害防御股股长牛冬强说。
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系统被称为雨情水情监测预报的第一道防线,雨量站网、水文站网则构成了第二道、第三道防线。过去,我市水利系统主要通过市气象部门获得相关天气信息,预报范围只能达到“局部”,雨情水情监测预报相对薄弱。现在,不仅水利系统能通过测雨雷达精准判断降雨范围和强度,气象部门也能据此精准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区域降雨情况。
去年8月,这台当年汛期前投用的雷达,就在应对一次暴雨险情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3年8月6日8时13分,芦山县发布暴雨蓝色预警后,又在8时20分发布芦山县第8期山洪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闭环信息。
15时6分,测雨雷达值班人员发现芦阳街道大同村白虎鹰沟(小地名)上游无人区、雨量监测盲区出现维持35分钟的极强雷达回波,并根据雷达资料反推出小时降雨强度可能达到100毫米左右。
据此,该县升级发布暴雨橙色预警。接到预警信息后,芦阳街道立即组织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工作人员,沿西川河大岩腔段、白虎鹰沟、玉溪河程家坝至南门桥段挨家挨户通知,劝离河道沿线群众、游客千余人。
“尤其在劝离白虎鹰沟区域的100余名群后不到10分钟,沟内就突发山洪,河水暴涨。”市水利局水旱灾害防御科科长胡杨武表示,因监测预警转移避险及时,成功避免了危险区人员因灾伤亡。
更多关于山洪灾害防御能力再提升的建设已在路上。截至目前,我市已在雨城区、芦山县、宝兴县、汉源县、石棉县建成投运多种类型的气象或测雨雷达,实现了更大范围内雨情水情监测的信息化,监测效能大幅提升。
与这些雷达相联并实现监测预警效能“1+1>2”效果的,还有我市2016年建成的“雅安市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系统。至今数年间,这套系统经过多次升级后有了更多投用的新功能,以预警信息发送为例,该平台已在预警信息直达市、县相关防汛责任人基础上,实现了关联区域行政责任人、监测巡查责任人、预警转移责任人的同步直达。
健全体系
提升防汛备汛战备水平
早在5月30日,我市即采取“实景实操、双盲调度、视频传输”方式,举行了2024年汛期多灾种叠加演练,从实战角度检验雅安应急信息化应用实效。
自今年入汛以来,全市各县(区)、乡镇、村(社区)就已实现了防汛应急演练全覆盖,检验预警“叫应”、汛期值班、转移避险、应急处置、物资储备等各方面综合水平,总结经验、查补短板,提升防汛备汛战备水平。
“今年主汛期,我市平均气温预计较常年正常略偏高,并有阶段性高温热浪发生可能。另一边,根据气象预报显示,7月我市将普遍出现中到大雨,部分时段还会出现局部暴雨。”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高温和较常年偏多的雨情交叉出现,无疑对应急反应、应急处置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和险情?可靠有效的指挥体系、完善的体制机制、防汛责任的层层压紧压实,尤为重要。
坚持早安排、早部署,早行动、早落实,我市严格执行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抗旱责任制,逐级完善防汛包保责任制,建立起市领导带班值守制度;成立8个市级督导组下沉一线开展防汛减灾综合督导,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健全水利、应急、自规、气象、水文等部门联合会商机制,完善直达基层一线的预警“叫应”机制和预警信息全网发布机制。同时,落实山洪灾害危险区、水库水电站、大江大河等防汛责任人2300余名,督促山洪灾害危险区、涉水在建工程建立“3人1屋”的洪涝灾害临灾处置指挥机制。
统计显示,今年全市已累计发布市级暴雨蓝色预警4期,山洪灾害气象预警8期,风险提示单15期,向社会公众发布预警短信2000万余条,通过山洪灾害靶向预警系统向责任人发送预警信息3万余条;强化水库水电站精准调度,加强泄放水管控,下发调度令5份;严格落实“三个避让”“三个紧急撤离”要求,自今年入汛以来,提前组织群众转移19456户84092人次。
高效指挥体系和完善体制机制下,拥有拉得出、打得赢的救援队伍,将成为灾情险情一旦出现后,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可靠保障。
科学统筹各类专业救援队伍和救援力量,我市由专业抢险队伍、社会应急队伍和基层应急抢险救援队伍组成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目前,我市已拥有市县两级救援力量129支4350人,保有抢险救援主战装备5270余台(套);积极争取中国安能集团前置20人的精干队伍在我市备勤,形成统一高效、联动顺畅的救援指挥体系和联训联防机制;落实川勘集团作为技术支撑单位,为我市提供水旱灾害防御技术支撑。
本报记者 孙振宇
市水利局工作人员通过“雅安市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探讨雨情水情
位于芦山县龙门镇射箭坪的全省首部水利测雨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