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空忠魂,乐以琴与一座城的永恒守望 ——“雅安抗战英雄”系列报道一
□转载自《雅安日报》
八十八载沧桑巨变,历史回响犹在耳畔。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划破长夜,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就此拉开。这一天,永远铭刻着民族的血泪与抗争,永远镌刻着中华儿女的不屈与坚韧。
在四川盆地西南部的雅安,这座浸润着红色基因的城市,涌现出一批批英勇无畏的抗战英雄。他们中有冲锋陷阵的战士,有支援前线的民众,有坚守后方的志士。他们的事迹,不仅是雅安人民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抗争精神的生动体现。
今天,我们怀着崇敬之心推出“雅安抗战英雄”系列报道,通过寻访英雄后人,深入挖掘珍贵史料,还原那段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让我们共同铭记:那些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献身的雅安儿女,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行。
在芦山的青山绿水间,每当雨后初晴,天际常现一道绚烂彩虹。当地人深情诉说:那是乐以琴驾驶着他的2204号战机,依然守护这片他深爱的故土。
这位年仅23岁便以身殉国的空军英雄,用短暂而璀璨的生命,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书写了壮烈的一页。
英名昭昭,长空永铭。
他的名字,如璀璨星辰,照亮后人征程;他的精神,如不灭火炬,在岁月长河中永恒燃烧。今天,让我们循着英雄的足迹,走进他的家风展和故居,聆听芦山这片英雄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传承故事。
□本报记者 黄伟
乐以琴
凝固时光:家风展里的英雄史诗
步入芦山县新建的乐以琴生平事迹暨乐氏家风展,庄重神圣的气息扑面而来。时间仿佛在此凝固:一张张泛黄的照片,无声勾勒着乐以琴从青涩少年到铁血战士的成长轨迹;一件件珍贵的文物,默默诉说着他以身殉国的壮烈人生。
乐以琴,原名乐以忠,1914年生于四川芦山书香门第。少年时,他便以“飞毛腿”和“球王”的赞誉展现出过人天赋。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寇铁蹄践踏河山,乐以琴义愤填膺,毅然投笔从戎,考入中央航空学校。在杭州笕桥航校,他师从中国空军高志航,凭借非凡毅力与才华,迅速成长为一名顶尖飞行员。
“请看,这是乐以琴在航校的训练照。”讲解员宋越悦的声音带着微微的颤动,“他的眼神如此坚定。”观众的目光随之停留在一帧帧珍贵影像上:运动场上意气风发的少年、航校里挥汗苦练的学员、战机旁神情决绝的青年英雄……每一幕都令人动容,仿佛能看见那个年轻的身影,为自由与和平在蓝天鏖战。
展览的尾声,一张泛黄的全家福引人驻足。
照片中,那个抱着双膝、笑容灿烂地坐在家族最前方的年轻人,正是日后令日寇闻风丧胆的“空中赵子龙”。宋越悦娓娓道来:“这是1937年初,乐以琴回家过年时与家人的最后团聚。临别前,他嘱托亲人照料好父母,好让自己无后顾之忧地报效祖国。”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15日,日本海军航空队袭击笕桥机场,乐以琴所在第4大队起飞迎战。这次空战中,空军第4大队共击落敌机6架,乐以琴驾驶2204号霍克战斗机打下4架。乐以琴一战成名,他的飞机编号为2204,从此也成为敌军的噩梦。8月21日,他在上海西郊再斩落敌机2架,成为中国空军史上首位“王牌飞行员”(国际标准:击落5架以上敌机)。
乐以琴在抗日战争中总共击落日军战机8架,有“空中赵子龙”“江南大地之钢盔”等美誉。
1937年12月,在南京保卫战中,乐以琴驾驶战机迎战敌机。面对敌机的围攻,他毫不畏惧,勇敢迎战。最终,他以高超技艺诱使两架企图左右夹击的日机相互碰撞,日机在空中爆炸,而乐以琴也壮烈牺牲,年仅23岁。
2014年9月,乐以琴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血脉守望:故居深处的记忆与彩虹
与乐以琴生平事迹暨乐氏家风展毗邻的,是乐家祖宅,当地人亲切称之为“乐以琴故居”。
故居内,一位老人常深情凝望着墙上的照片——那是他的六伯乐以琴。他便是乐以琴的侄子乐近刚,多年来义务担任讲解员,向来访者讲述六伯的英雄事迹。生于1952年的乐近刚,虽从未见过六伯真容,却自幼在父辈口中,无数次聆听那段荡气回肠的故事。
“小时候不懂事,总追着大人问:‘我们家的大英雄六伯伯去哪儿了?’”乐近刚回忆道。长辈们起初以“善意的谎言”宽慰他:“六伯在训练,不能随便回来。”小男孩天生就对英雄怀着崇拜之情,不断追问。最终,亲人告诉他:乐以琴已化作大地的鲜花、天际的彩虹,永远注视着、守护着家族。
“那时不明白,为何大人说起六伯总会落泪。”老人仰望天井上方的天空,“直到有一天,雨后彩虹升起,我忽然懂了。”他的声音轻柔,仿佛怕惊扰了什么,“那是六伯回来看我们了。”从此,每逢雨霁天晴,老人便搬出椅子坐在天井,静候彩虹。他时常指向云层间的光芒,恍若目睹六伯的战机在云端翱翔,眼中闪烁的泪光,承载着无尽的思念与崇敬。
“我们虽未谋面,但我深信你从未远去!你已化作鲜花,扮靓江南大地;你已化作彩虹,装点吴越苍穹……”乐近刚翻开自己的诗集,眼含热泪,深情诵读专门为纪念乐以琴所作的诗篇:“回家吧,英雄。我们含泪期盼。回家吧,英雄!家就在你的面前。”
作为乐氏家风的传承者,乐近刚每年在故居和家风展进行数十场宣讲,有时还会到芦山各学校去宣讲。他以家族记忆为纽带,传递“忠孝勤俭”的家训内核,让乐以琴的故事和精神穿越时空,震撼每一位聆听者的心灵。
乐近刚(左一)介绍父亲乐以斌和六伯乐以琴的过往
精神坐标:穿越时空的传承与回响
乐以琴的牺牲,深深烙印在芦山人民心中。正如芦山县博物馆馆长杨丽佼所言:“真正的家风不在族谱记载,而在世代行动。”乐氏家族自清代迁居芦山县,便将“忠孝勤俭”刻入血脉。先祖乐吕率众开荒奠基家业,至第四代已成芦山名门,始终恪守祖训。乐家“以”字辈17人中,14人接受高等教育,7人获博士学位,英才辈出。乐以琴的二姐乐以成,冲破时代藩篱,成为华西协和大学首位女医学博士,归国后与林巧稚并称“北林南乐”,其敢为人先的精神亦是家族的荣光。
家风展馆内,一张老照片诉说着另一段传承:那是乐氏家族用乐以琴牺牲后国民政府发放的12000银圆抚恤金,加上部分家产,于1937年后在芦山兴建的“伯英中学”(取自乐父乐和洲的字“伯英”)。这是当地当时的首所现代中学,以“忠勇报国”为校训,并特设航空课程,缅怀这位空中英烈。
据芦山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罗国锋介绍,1950年,伯英中学与原芦山中学(1942年创办)合并,统称“芦山中学”。伯英中学深厚的爱国情怀与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刻塑造了芦山中学的基因,推动其发展为综合性示范高中。
2025年3月,乐以琴侄女乐近波等亲属从国外返乡探亲,专程访问芦山中学,并捐资5000美元(约合人民币3.5万元)设立“乐以琴奖教基金”,专项支持学校教学。这不仅是对教育事业的倾力支持,更是对英雄精神血脉的赓续,激励着师生砥砺前行。
今日的芦山中学,绿树葱茏,花香馥郁。莘莘学子不仅汲取知识养分,更深刻领悟乐以琴的英勇事迹与“忠孝勤俭”的家训精髓。他们立志以英雄为榜样,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长空为碑,忠魂不灭。
在芦山这片英雄热土上,“乐以琴”已成为一种崇高的精神象征。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代芦山人铭记历史,传承精神,勇毅前行,在开创未来的征途上追逐梦想。
英魂永驻 薪火长明
当乐以琴驾驶2204号战机义无反顾冲向敌阵时,那道划破天际的尾焰,已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星空中永恒的坐标。在“七七事变”88周年后的今天,我们回望这位23岁空军英雄短暂而光辉的生命轨迹,看到的不仅是一曲气壮山河的抗战壮歌,更是一部关于信仰与抉择的英雄史诗——在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的十字路口,一代青年如何用热血铸就永恒。
乐氏家族“忠孝勤俭”的家训,在乐以琴身上展现出惊人的精神力量。这位曾经驰骋绿茵场的运动健儿,在国家危难之际毅然选择将青春献给祖国的蓝天。这正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最可贵的品质,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洪流。在芦山乐以琴生平事迹暨乐氏家风展厅内,泛黄的家书与闪亮的航校徽章静静对话,无声诉说着“修身齐家”与“报效国家”的深刻联系。
73岁的乐近刚老人数十年如一日守护着这段家族记忆,搭建起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精神桥梁。通过年复一年的义务讲解,他将英雄事迹转化为可感知、可触摸的精神财富。
乐氏家族的故事,堪称中国近代“家国同构”的生动范本。从蓝天上的殊死搏斗,到书斋里的科教兴国,这个家族用生命诠释了“忠孝勤俭”的深刻内涵。作为家族记忆的守护者,乐近刚让史料中的英雄名字变成了照亮现实的精神灯塔。
乐以琴的壮举不仅是一段英雄传奇,更是民族精神的宝贵遗产。他用年轻的生命定义了忠诚、勇敢与担当的真谛,其精神如同璀璨星辰,永远指引着后人前进的方向。
在芦山这片英雄的土地上,乐以琴的事迹广为传颂。他的故居和事迹展览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着无数瞻仰者前来缅怀。参观者在这里不仅了解英雄的生平,更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爱国热忱。
如今,“乐以琴”三个字已成为芦山人民心中的精神图腾。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代芦山人砥砺前行。人们深知,唯有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方能更好地开创未来、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