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居稳 产业兴 乡村焕新颜——走进汉源县马烈乡新华村探访乡村之变
新华村集中安置点 曹博成 摄
粮经复合种植基地 李杰 黄星蕾 摄
10日清晨,雨后初晴,群山披绿,汉源县马烈乡新华村的水泥路泛着潮气。44岁的朱友心将新家院坝里新栽的辣椒苗盖上遮光布,热情地向邻居发出邀请:“新房院子里种的四季豆、白菜都摘几轮了,味道巴适,待会儿过来吃早饭!”他手中还拿着刚摘的白菜,脸上洋溢着笑容。
朱友心见证了一砖一瓦重建家园的全过程:“自打集中安置点开始建设,我就不时前来看。现在,新村建设好了,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冷水鱼产业也在发展……处处都是新的!”
□本报记者 吴丹
家园重建:
炊烟再起的温暖画卷
新华村集中安置点背靠连绵青山,绿树环绕。安置点内,淡黄色墙面的房屋沿宽阔道路整齐排列,40户安置户陆续搬进宽敞明亮的新居。
这一安置点的建设速度惊人。从2024年9月初动工到12月主体完工,施工方全力以赴抓安全、抢进度、保质量,工作专班每天前往工地督促查看建设进度。这种高效源于汉源县“搬新家过新年”“两年全面完成重建任务”的总体要求。
朱友心家位于安置点入口处。90平方米的平房前,种满了鲜花和蔬菜。“今年1月10日,我们就搬进了新房,新家从里到外都是我自己设计装修的,家具也是新添置的。媳妇绣的‘八骏图’和‘百寿图’都挂在客厅,最近还新添置了一台小冰箱……”说起新家,朱友心止不住的满意,对他来说,房子是新的,日子也是新的。
今年夏天,朱友心远在甘孜州泸定县的表侄、表侄女前来过暑假,等着再过段时间上山去摘花椒。“家里房子大,多住几个人没问题。过几天,媳妇从娘家回来,家里就更热闹了!”朱友心一面笑着招呼孩子们吃饭,一面带大家参观三室一厅的房子。表侄邹超也表示:“现在的房子可比以前好太多,不仅宽敞明亮还结实,出了门就是广场,很热闹。”
朱友心家对面,就是党群活动中心,宽敞的广场上,几个小朋友正聚在一起打陀螺。
“现在农村的日子好啊,一到下午,广场上聚满了人,老年人都来这里玩,安置点的附近还开了一家小卖部,这可比以前热闹多了。”村民杨平说,不仅如此,自从自管委成立以来,安置点的环境卫生也得到了极大改善,垃圾定时定点收集,污水处理设施完善,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自管委由安置点建设期间村民自发选举出的自建委演变而来,目前共有5名成员,主要负责政策宣传、安全巡管、环境卫生、公共设施维护等方面的工作,真正实现了群众的事群众说了算。
生活的变化不仅发生在安置点:村民杨平家牛圈里新增了几头小牛,6亩花椒地里开始尝试套种当归、辣椒;村民石琼珍在客厅穿针引线,计划把传统刺绣做成增收新渠道;村民李荣芬在复耕的菜地里穿梭:“现在住新房,家门口务工,看着一车车蔬菜运出去,生活又有奔头了。”
产业重振:
“百千万工程”的“造血”密码
行驶在新华村的村道上,新规划建设的百亩冷水鱼养殖基地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基地已种上玉米、辣椒和当归。安置点民房外墙上绘就的“千亩粮经复合种植基地”彩绘图,正在变为现实。
根据汉源县委、县政府确定的重建发展思路,马烈乡结合本地实际,推出了“百千万工程”——百亩高山冷水鱼养殖示范基地、千亩粮经复合种植基地、万头生猪养殖示范基地。这一工程的实施,不仅为新华村提供了经济支撑,更为整个马烈乡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今,马烈河畔的30余亩鱼塘水面如镜。一个多月前,上千斤的中华鲟、雅鱼等跃入水中,标志着这片集“土地出租+就业增收+收益反哺”立体合作模式的鱼塘,进入实质性运营阶段。
“马烈河常年水温保持在13—16℃,水质达到一级饮用水标准,是天赐的养鱼宝地。”鱼塘负责人汉源县山水鱼庄家庭农场总经理陈代宇说,村集体按照鱼塘租金每年12万元和每售一公斤鱼可获得0.4元分红的约定,年增收预计达18万元。
这个投资千万元的一期工程已完工,鱼池间纵横的管网如银色血管。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各类冷水鱼50万公斤,年产值可达3000万元,带动200余户农户增收。
循着绿意,来到农户杨成轩的地里。一眼望去,玉米秆已长到胸口高,秆子上鼓着玉米棒;垄沟里的辣椒,枝叶横七竖八伸展着。眼看玉米棒灌浆饱满,辣椒也快坠弯了枝,这一亩地的收成真真切切多了不少。
“这可是我们增收的‘秘密’哩!”杨成轩说,曾经也有过套种经历,但目光只停留在套种粮食上,一年到头4亩地也只有5000多元的收入。“现在种上辣椒,每年增收不少!”杨成轩非常看好粮经复合的模式。
按照打造千亩粮经复合种植基地的目标,马烈乡大力推广粮经复合种植,引导村民合理利用耕地,并积极利用产业重建的相关项目经费,以每亩粮经复合800元的补助鼓励村民。
“为了将这一模式大力推广,结合当地实际,我们采用‘121’种植模式,一茬地三分之二种植辣椒,剩下种植玉米,守好群众的‘钱袋子’和‘粮袋子’。”马烈乡副乡长李昂介绍,目前,千亩粮经复合种植基地已基本完成种植,乡亲们都加入了套种行列。
目光再看向5公里外的箭竹坪,万头生猪养殖基地猪舍地基施工已接近尾声。4万头育肥猪项目建成投用后,预计年产值将达1亿元以上,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筋骨重塑:
筑牢生命线的攻坚之战
豆腐石桥旧址,正在新建的钢筋混凝土桥梁横跨马烈河。沿河上行,新砌的护岸如银色铠甲,山洪沟综合治理工程新建约3.7公里河堤,已在汛期前全线竣工。
“重建不仅是复旧,更是升级。”马烈乡党委副书记郭瀚裔踩着新铺的沥青路面介绍。农村道路重建项目按四级旅游公路标准建设,红黄蓝三色标线在青山间格外醒目。
饮水工程管道如毛细血管在山间延伸。总投资866万元的农村饮水安全项目,重建5处取水口、恢复6个储水池,102公里管道正在接入最后几户人家。村民拧开水龙头,清泉喷涌而出,“通水后,千余人的供水难题已彻底解决。”
“百亩鱼塘、千亩粮田、万头生猪,重建是新生,更是超越。重建不仅是盖房子、修设施,更是重塑生活的底气。现在房子稳了,产业活了,人心齐了,这就是马烈乡最扎实的新生。”马烈乡党委书记黄伟庭站在新筑的堤岸上,望向山谷。
傍晚的新华村集中安置点广场上,孩子们正在篮球架下追逐,老人们围着石桌下棋,广场舞的音乐欢快响起,马烈河水声淙淙,这片土地上,如今生长着比从前更坚韧的希望。
编后:
新华村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从重建到振兴,从家园再造到生活重塑,这个小山村,为我们提供了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马烈乡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将重建与发展有机结合,让冷水鱼养殖、粮经复合种植、生猪养殖等特色产业成为村民增收的“源头活水”。而村民自管委的成立,则展现了基层治理的创新智慧,让群众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人翁。
更可贵的是,这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坚持高标准、前瞻性,四级旅游公路、现代化饮水工程等,不仅解决了当下需求,更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
新华村的每一栋新房、每一亩鱼塘、每一段新路,都在诉说着一个道理——乡村振兴,关键在实干中焕发新生机,在奋斗中谱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