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市人民医院与昌都市人民医院合力谱写生命赞歌 川藏医疗协作再结硕果 昌都务工人员跨省转诊获治疗
医生了解病人术后恢复情况
2月17日,雅安市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雅安医院)(以下简称:市人民医院)骨科病房内,市人民医院院长张远国、副院长杨晓茂一行看望了术后恢复良好的患者杨林(化名)。
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务工时因工受重伤的杨林,是2024年昌都市人民医院与市人民医院建立区域医疗协作机制后的第二位成功转诊患者。“这场跨越千里的生命接力,展现了川藏医疗协作的实效。”张远国说。
跨省转诊 携手救治务工患者
2月10日,在昌都市某工地工作的杨林不慎被钢板夹伤,导致胸椎和右脚踝严重骨折。“被钢板夹了一下,没想到就骨折了。”杨林说,他在昌都已经务工三年。
昌都市人民医院接诊后,鉴于杨林伤情复杂,迅速启动与市人民医院的转诊协作机制。根据双方2024年11月签署的《川藏区域医疗合作协议》,昌都市人民医院通过绿色通道,将杨林转至市人民医院。
市人民医院通过医联体模式与多家基层医院建立深度合作,此次转诊就得益于两家医院在专科共建、远程会诊等领域的长期协作。
技术创新 微创手术破解治疗难题
2月11日,杨林被收治入院后,市人民医院骨科团队迅速组织多学科会诊。患者胸椎骨折和脚踝骨折,且存在高原务工导致的潜在心肺功能风险。结合其病情,市人民医院骨科团队决定对其采用微创手术,最大限度减少手术创伤。
“类似的手术在我们医院算是常规手术。”市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马胜东说,微创手术已经在该医院广泛应用。
2月14日,杨林的手术顺利完成。“微创手术不仅能缩短患者的恢复周期,还能降低感染风险。以往,这类复杂骨折手术需要开刀,而现在我们仅通过几个小孔就可完成。”马胜东说,这一医疗技术的突破,与市人民医院近年来通过专家派驻、技术帮扶提升骨科诊疗水平密不可分。
协作共赢 为患者带去更多温暖
杨林的成功救治,背后是川藏医疗协作政策的强力支撑。
此外,市人民医院和昌都市人民医院还通过“检验结果互认”“远程会诊平台”等举措,避免了重复检查,为抢救患者生命争取了时间。
“我们正在探索‘管理+技术’双输出模式,未来将深化重症医学、骨科等专科联盟建设。”张远国说。
2月17日,张远国在病房内详细询问杨林的康复情况,并叮嘱医护团队加强术后康复指导。这一场景,与2024年7月,市人民医院医疗专家驰援甘孜藏族自治州乡城县,完成一例高龄骨折患者手术后的温情画面一脉相承。
“没想到在昌都受伤后还能快速转回四川治疗。”杨林说,他对市人民医院的医疗技术非常信任,对医疗服务也非常满意。
从雪域高原到雅州大地,杨林的经历不仅是个人得到及时救治,更是川藏医疗协作成效的生动注脚。随着两地医疗机构在转诊流程、技术共享、医保结算等环节的持续优化,更多患者将享受到“家门口的华西服务”。正如张远国所言:“医疗协作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2024年以来,市人民医院已接收5例来自西藏自治区的转诊患者,并派出12批次专家赴昌都市开展技术帮扶。“我们将以‘医院管理职业化培训’‘专科人才联合培养’为抓手,推动两地医疗资源均衡化发展。”杨晓茂说,此次救治是市人民医院践行“川藏协同发展战略”的一个缩影。
雅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周代庆
编后:
强化医疗合作
造福更多患者
市人民医院与昌都市人民医院开展川藏医疗协作的举措,有效推进了优质医疗资源共享,为成功救治病患、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作出了有效探索。
医者仁心、大医精诚。只有坚定地站在患者的角度想问题,把优质的服务带给他们,才能真正获得患者的信赖和赞许。两地“检验结果互认”“远程会诊平台”“专科人才联合培养”等举措,不仅为患者节约了开销,还为提升两地医院的医疗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未来,我们希望类似的生动实践能够更加有序有力地开展,让更多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