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数量增加村民保护意识增强大熊猫下山非坏事
宝兴,大熊猫钻进猪圈酣睡;天全,大熊猫跑到羊圈“偷嘴”吃羊肉;芦山,大熊猫爬上农家院坝的树上摆弄造型……
近段时间,大熊猫频频下山与当地村民“亲密接触”(本报曾作报道)。有人认为,大熊猫频频下山不是好事,说明山上大熊猫的食物严重短缺,大熊猫生存受到一定程度威胁。
大熊猫为何频频下山?日前,大熊猫专家——原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崔学振,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主任黄炎对此作出解释。
崔学振认为,大熊猫下山是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那就是自然和人为因素。他说,每年有两个时候大熊猫最易下山,即冬天的第一场雪或第一次寒潮来临时,以及春天来临前一段时间。这期间,老弱病残的大熊猫受不了高山地区的寒冷,纷纷向山下转移躲避寒冷。随着退耕还林和天保工程的实施,各类竹子被成片种植,这些竹子营养丰富,是大熊猫可口的食物,大熊猫纷纷下山“尝鲜”。
崔学振介绍,大熊猫生存环境的好转,促进了种群的繁殖和发展。根据对大熊猫栖息地普查结果看,大熊猫数量增加,仅宝兴县,大熊猫数量从1986年的75只,增加到2001年的145只。由于大熊猫是独居动物,数量的增加,势必造成其活动范围的不断增大,它们不断开辟新的“领地”,不允许同类去打扰。尤其是雄性大熊猫。谁入错了领地,谁就会受到领地主人的驱逐,一些大熊猫不得不将领地向山下转移。
“大熊猫下山是好事,不是坏事!”崔学振说,过去,因修建公路、开发矿山、修电站、开荒等,连片的山林被隔开,形成一块块“孤岛”,大熊猫近亲交配现象严重。退耕还林后,许多“孤岛”重新连成片,大熊猫季节性迁徙,避免了近亲繁育,改变了种群结构。
大熊猫是较耐寒的动物,喜欢温润潮湿的环境,即使在零下10℃左右,依然能自由自在地生活。特别是冬天,10毫米厚的皮肤,再加上秋天换上的一层毛,“保暖系数”很大,因此,冬季降雪,对大多数大熊猫来说不会产生威胁,健康大熊猫一般都能安然过冬。但对老弱大熊猫来说,冬天是一道坎,体质的下降使它们无法抵御寒冷,高山竹类被大雪覆盖不易取食,大熊猫不得不下山向人类求救。
黄炎的看法与崔学振一样,他认为,每只大熊猫都有自己的巢域,一旦其巢域划定后,别的大熊猫是不能随便进入的,低海拔地带生长着成片的竹类和树木,给扩充巢域的大熊猫提供了一片天地。同时,村民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加强,壮了大熊猫的胆子,这也是大熊猫频繁下山的原因。
记者彭加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