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 雅安教育筑梦前行——盘点2014年雅安教育
农村学生享受营养餐
学习型课堂转变教学观念
灾后恢复重建后,投入使用的魏家岗幼儿园
省贸易校为本校彝族学生组织庆新年活动
2014年,雅安教育在你我心中。
这一年,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关心教育的你我,我们置身雅安教育逐梦浪潮中,感受速度与激情,体验公平与均衡,收获理想与温暖。
这一年,雅安教育脚踏“风火轮”,双手画圆,左为灾后恢复重建,右为内涵式发展教育,在雅安大地上勾勒出美妙圆圈。
这一年,雅安教育梦想的风帆更足,前行的脚步更有力。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趁着2015年农历新年的钟声尚未敲响,我们精心梳理2014年雅安教育之六宗“最”,以飨读者。
最火热
灾后重建快提速
事件点击:
雨城区上里镇首创小学投入使用
“看,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宽宽的门,大大的窗;房前花果香,屋后树成行。看,操场绿草如茵,我们定能尽情玩耍,快乐成长;看,教室宽敞明亮,我们定将歌声阵阵,书声琅琅。”
诗歌,最能传递炽烈的情感。2014年4月18日,雨城区上里镇首创小学竣工仪式上,该校学生朗诵诗歌《展翅高飞为明天喝彩》。学生们身着统一校服,声音稚嫩,饱含热情地表达对新校园的喜爱,对援建者的感恩之情。
雨城区上里镇首创小学原名上里镇共和小学,是“4·20”灾后恢复重建中,雨城区首座异地重建并投入使用的学校。经过重建的教学楼外观以竹子作为装饰,与周围的田园风光相映成趣。新建的教学综合楼配置完备,标准教室、图书室、美音室、办公室等一应俱全。
新学校,不仅令旧有面貌焕然一新,更使全校师生精气神全线提振。在2014年秋季入学的第一堂课上,我们听到学生发出这样的宣言:“新学校很漂亮,我们要珍惜当下,把感恩与励志前行印刻于心中,刻苦读书、乐于助人!”
亮点:
截至2014年12月31日,全市教育灾后重建总规及专规重建学校374所,规划总投资331938.44万元,已累计开工374所,开工率为100%;累计完工293所,完工率为78.34%;累计完成投资202809.4万元,投资完成率为61.1%,提前实现“双过半”目标。
2014年,全市教育系统按照“一校一策一责任人”的工作要求,把重建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每个县(区)教育局和每一所重建学校,并按节点分周、分月细化阶段工作任务,科学组织施工,确保每个项目有领导负责、有部门牵头、有专人经办、有制度约束。
通过建立健全项目管理机制、跟踪推进机制、督导机制,完善工作协调机制、督查整改机制,形成了“谁主管,谁负责”的监督检查及督促整改责任体系,确保了重建人员安全、重建资金安全和工程质量安全。
最振奋
内涵发展转观念
点击事件:
学习型课堂让学生更快乐
2014年11月6-7日,雨城区七中,雅安“学习型课堂”建设成果展示活动中,一群优秀教师展示了雅安教学课堂由“填鸭式”向主动学习“求知型”转变的可喜变化。
语文课上,学生按五到六个人的组合围坐一起,组成学习合作小组,教学内容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课堂没有依常理让学生直译诗词意思,而是让其通过揣摩、讨论意象的叠加,来描述自己所理解的诗词画面。
北疆大漠、战马奔腾、战士们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白发老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奈何年事渐高,壮志难酬。在学生们的描绘中,在场人员恍如穿越时空,身临其境。
这样的演绎,给学生带来的成就感与收获在传统讲授型课堂中难觅踪迹。
英文课上,则妙趣横生。在学习一个小男孩从火灾中救出邻居的故事后,绷带、水果、纸质话筒如变戏法般出现在课堂上。学以致用,就这样以“采访”救火小英雄的形式展示在专家和老师们面前。
采访过程,成了学生复习课文,练习重点句型与词汇,展现个人综合素质的过程。刚进校的初一新生,不仅能适应老师的全英文授课,而且能全英文复述课文、表达自己的想法。这让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冯恩洪惊赞:“这绝对是一堂国家级水平的课!”
亮点: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教育内涵式发展在我市推行至今,全市教育界从观念到教育方法都产生了改变。“高效课堂建设”是教育内涵式发展项目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2014年,我市以初中项目学校为重点,推进“学习型课堂”建构理论与课堂教学实践融合对接,促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变革。一年来,通过“学习型课堂”的建设实践,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初步建立。在项目学校和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下,传统课堂的变革逐步由项目学校向县域中小学教育拓展延伸,为推进我市中小学全面教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最感动
感恩教育育新风
事件点击:
给妈妈梳梳头
2014年3月的一天,名山区前进乡初级中学的吴洁一早起床就在厨房忙开了,她准备让妈妈起床就能吃到热腾腾的早饭。
“妈妈快坐下,今天我来给你梳头,让你漂漂亮亮的!”妈妈起床后,吴洁把妈妈拉到小凳上,拿出早早准备好的梳子和头绳。她说,从小都是妈妈给我扎头发,为我梳洗打扮,现在我也想为妈妈做点事。
“女儿长大了,懂事了,我觉得很幸福。”吴洁的妈妈说,自己还收到了女儿的一封信,感谢她多年来对自己的照顾。整整一封信,满满都是爱。吴洁的妈妈看完信时,泪流不止。
类似这样的感恩行动不止一例,自灾后恢复重建以来,我市广大学校都开展了感恩教育。演讲、写信、朗诵、歌唱……广大学生在通过多种形式,表达内心对帮助地震灾区的恩人和关心爱护自己的亲人的感谢。
亮点:
“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随着四面八方的大爱涌向我市,我市感恩教育也随之开展开来。
2014年,全市中小学立足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将感恩教育融于日常德育活动中。全市中小学加大德育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力度,积极探索德育的有效途径,拓展德育的实践载体,集中时段对学生进行“感恩·孝道”主题教育和“感恩自强”主题教育,组织学生开展体验式感恩实践活动。
最温暖
板房学校不怕冷
事件点击:
国张中学收到爱心棉被
2014年11月7日,芦山县国张中学收到当地政府送来的首批733床棉被。12月2日,学校再次收到第二批240床棉被,至此,全校973名住校生都拥有至少两床过冬棉被。
国张中学是2014年我市仅存的五所板房学校之一。虽然学校条件艰苦,但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关心下,学校被规划得井井有条,全校师生精神昂扬,乐观积极。
据介绍,在御寒和加强师生体质的双重需求之下,学校大力倡导运动。上午大课间活动为跑操,下午大课间活动则比较丰富,跳绳、球赛均可。场地受限,所有班级学生都出来运动不现实,学校就采取轮流制,遇上下雨天,则组织学生在板房教室里做感恩手语操。
在学校板房宿舍区,同学们用天马行空的绘画,五颜六色的装饰,将寝室打造得生动、绚烂。在宿舍墙上,学生自己手绘红梅,旁书“我们历经磨难,只为活得更好!”
暖意,在这里慢慢流淌。
亮点:
2014年冬天是“4·20”芦山强烈地震后,我市师生面临的第二个冬天。
这一年,全市教育系统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市、县政府的领导责任、教育部门的主导责任和学校的主体责任,按照“一县一方案、一校一对策”,采取“腾、调、留”等方式搬离板房学生,全年共搬离板房学生12628人,剩余5所板房学校暂不具备撤离条件,板房学生2343人,占全市中小学学生总数的1.08%。
为确保板房学校温暖过冬,市县教育部门分别组织督导组,由班子成员带队,深入板房学校,指导温暖过冬工作。此外,还建立板房学校管理台账和督查台账,按照“五防两保三加强”的总体要求,强化防寒保暖安全措施,实现板房师生安全温暖教学。
最惠民
“两免一补”减负担
点击事件:
“两免一补”基础上免作业本费
2014年秋季开学,雨城七中初一年级教室里,班主任魏振云张罗着为同学们分发课本、作业本。
“每位同学要按照数量清点够课本和作业本,虽然是免费的,也要好好保护。”
据了解,自2014年春季学期起,在“两免一补”基础上,我市还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本费,做到“应免尽免”,真正实现义务教育全免费。
“现在学生上学不需要花一分钱,大大减轻了家庭负担。”雨城七中老师黄国雄讲到,从免杂费到减免教科书费,再到如今免作业本费,每个初中学生家庭可减少开支600元左右。
亮点:
2014年,我市全面落实教育惠民政策,完成或超额完成所有教育惠民目标任务。其中,137123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义务教育全免费政策,做到应免尽免;补助17516名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做到应补尽补;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惠及学生98996人;免除中职教育学生8833人学费,资助中职困难学生3202人;发放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及国家助学金学生2717人;资助普通高中困难学生6444人,免除普通高中困难学生学费6588人;资助减免17599人学前教育“三儿”和民族地区幼儿园保教费。
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两免一补”政策惠及了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最均衡
职业教育同进步
点击事件:
“9+3”工作营造家的温暖
“兹莫格尼(彝语吉祥如意)……”2014年11月21日下午,雨城区生态河滩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四川省贸易校在这里,为本校彝区“9+3”同学举行“到新家,过新年”彝族年活动。
彝族年像汉族的春节一样,是彝族人心目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彝族地区,每到彝族年,家家都有好吃的和好喝的,人们走亲串寨,到处载歌载舞。
2014年是彝区“9+3”同学在学校度过的第一个彝族新年。省贸易校为了让留校的彝族学生感受家的温暖,过上属于自己的节日,特地组织同学们共同欢庆彝族年。
“太开心了!没想到学校会为我们庆祝节日,虽然没回家,但是感受到了同样的温暖。”2014级会计一班的依比尼色说,虽然第一次离开大山里的老家过彝族年,但有老师和同学的陪伴,自己很幸福。
亮点:
2014年,我市按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求,全面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抓学校招生,保证发展规模,统筹规范招生组织工作,全面完成民生工程目标任务,实现招生5517人;抓基础建设,提升办学能力,积极推进中央、省下达的中职基础能力专项经费项目实施;抓“9+3”工作,推动民族职业教育,顺利启动2所中职学校的彝区“9+3”免费教育计划。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不断巩固提升,完成收“9+3”学生532人,毕业实现就业率100%。
记者卫柳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