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戏班何时重返舞台———雨城区开发利用川剧振兴上里古镇旅游业追踪(上)
古镇之谓“古”,必有传统文化为依托。雨城区打造上里古镇,首先想到恢复古镇上曾辉煌一时的“娃娃戏班”原貌,此乃文化兴旅的一大举措。相信“娃娃戏班”重见天日,一
定能给古镇引来不少游客,雅安旅游也将增添一个独具特色的亮点。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里古镇有个“娃娃戏班”,戏班的掌门人是当地乡绅韩绍文。一九四九年后,名噪川内外的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彭海清(面娃娃)就是从这个戏班走出去的。《雅
安志》这样评价:“娃娃戏班”对推动雅安乃至全省川剧艺术发展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
如今,川剧犹在,古镇犹在,而故人早已离去,就连80多岁的老人对“娃娃戏班”的记忆也成了碎片。
了解“娃娃戏班”的历史,就必须先了解韩绍文这个人。人们记忆中的韩绍文,是当地有钱有势、风流倜傥的乡绅:瘦高个子,白净脸,穿长衫,戴礼帽,一副文人书生模样。韩
绍文解放前夕病故,其三子二女现在只有小儿子韩树人活在世上,听说已近80岁,因病失去记忆,但凭借提醒,还能说出只言片语。颇费周折,记者找到了韩树人,随后又在仁加
贵、杨芙蓉、陈树英、杨仁帮等老人回忆中,勉强理出了“娃娃戏班”的一些情节。
上世纪20年代初,雅安(时为雅州)还没有川剧戏班。当时的韩绍文南上北下,见多识广,对川剧产生浓厚兴趣。办“娃娃戏班”的念头,源于一次外地川剧草台班子到上里演
出。那一次,韩绍文还客串了一个角色,过了一把戏瘾。草台班子走了,韩绍文意犹未尽,便和弟弟韩龙山商量自己办个戏班。但花钱容易请人难,他们要办的可是雅州第一个川剧戏
班,到哪里请师傅和演员?出去联系了多次,均因上里古镇地处穷乡僻壤无果而返。两弟兄绞尽脑汁,最后想出办法来,那就是办个“娃娃戏班”。
一台大戏要好几十号人,那么多娃娃从哪里来?他们认为上里古镇是礼仪之地,不愿意让当地的娃娃学唱戏,于是另辟蹊径,雇人花钱从成都、新津、大邑、邛崃等请来娃娃,自
己当师傅,“从娃娃抓起”,迈出了办戏班的第一步。
据韩树人回忆,他记事时,“娃娃戏班”的人已经都是大人了,戏班在雅安各地已声名远播。现已86岁的仁加贵回忆道,当地人习惯称“娃娃戏班”为“科班”,且“科班”分
“安庆科班”、“群玉科班”。但分班的理由已经不得而知。冯桦记者张国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