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废墟中站起 加快建设美丽芦山幸福芦山——芦山抗震救灾系列报道之一
5年前,“5·12”汶川特大地震,芦山作为全省39个重灾县(市)之一,与全省人民一道,打赢了一个又一个硬仗,夺取了抗震救灾重大胜利。
5年后,以芦山为中心,大地再一次痉挛。芦山人民和150多万雅安儿女再次亲历了地动山摇和山崩地裂,更经历了战天斗地和感天动地。
灾难,震不垮拯救生命的精神和信心。40多个日日夜夜,在空前的灾难面前,芦山人民群众不屈不挠、友爱互助,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
危难,打不倒芦山排难除险的意志和力量。40多个日日夜夜,持续的战斗之中,灾区党员干部艰难奋起、苦干实干,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
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芦山县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挑战极限、攻坚克难、敢于胜利的抗震救灾新作风,夺取了抗震救灾抢险救援阶段的重大胜利。
从灾难中走来,从废墟中站起,加快建设美好幸福新家园,是芦山最急迫的姿态。
不惧灾难
震中挺起 “芦山脊梁”
“4·20”芦山强烈地震,震级高、波及广、破坏重、余震多、救援难……
从抢救生命、救治伤员到灾区群众安置,从加强余震和气象监测到加强地震灾害隐患排查……中南海时刻牵挂于心,恰如暖流温暖着灾区群众的心,鼓舞着救灾人员的斗志。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第一时间就抗震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5月21日,习
震后不到5小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飞抵灾区,把党中央、国务院对灾区群众的关怀温暖送到了受灾群众身边。
震后不到半小时,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立即赶赴灾区,与受灾群众共御灾难。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党政军民的大力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英雄的芦山人民挺起了脊梁,夺取了抗震救灾抢险救援阶段的重大胜利。
穿越灾难,当芦山步入过渡安置阶段,着手准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时,更考验着芦山县委、县政府的执政能力。
6月3日下午3点,芦山的“中枢神经系统”——抗震救灾指挥部,高速运转着。
由板房搭建的芦山抗震救灾指挥部设在芦山县委、县政府的院坝内。县委书记范继跃的办公室,就在最里面的一间。
“范书记正在与中建集团的人座谈,请稍等。”工作人员说道。
范继跃的案头上,“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一系列文件摊开着,两盒治疗嗓子的药放在一角。每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至少开三四个会,是范继跃震后的工作常态。
“我们把一天掰成几天用。到了晚上,指挥部的灯要亮到凌晨一两点,有时甚至是通宵达旦。”芦山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综合秘书组组长尹清介绍,从4月20日抗震救灾指挥部成立的第一天开始,他们不曾休息过一天。
一般工作人员尚且如此,作为决策者,工作任务更加繁重。4月22日凌晨2点,记者致电芦山县委副书记、县长王华时,他仍在召开抗震救灾工作会。
在长时间“
他们的房屋垮了,家人伤了,却顾不上;他们舍小家、顾大家,深入村组、农户,动员组织群众与灾难搏斗;他们一身泥泞,声音沙哑;他们把受灾群众当亲人,捧来爱心送温暖,确保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处、有病能得到及时治疗……
“同志们,‘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攻坚战役已经打响,我们一定要奋力夺取灾后重建的伟大胜利,实现大灾之后大发展,建成‘山水芦山、文化芦山、美丽芦山、幸福芦山’。”6月3日,王华在芦山县“4·20”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实施办公室成立工作会上,代表芦山县委、县政府发出了芦山踏上灾后恢复重建的最强音。
这声音,振奋人心,拉开了芦山县党员干部满怀激情,科学传承“5·12”灾后重建精神,勇担“4·20”强烈地震重建历史重任,踏上加快建设美丽幸福新家园的大幕。
芦山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芦山打赢了抢险救援的硬仗,打赢了抢通保通的硬仗;未来,芦山还将打赢安置攻坚的硬仗,打赢灾后恢复重建的硬仗,建设好“山水芦山、文化芦山、美丽芦山、幸福芦山”。
万众一心
用双手重建美丽新家园
一方面,“中枢系统”高速运转;另一方面,芦山群众不等不靠,用自己的双手重建美丽幸福家园。
“地震,震垮的是房屋,震不垮我们的精神”“不等不靠,生产自救,用勤劳双手重建美丽幸福新家园”——受灾群众房前屋后贴着的标语,既是庄严承诺,也是庄严誓言。
“4·20”芦山强烈地震以来,芦山受灾群众擦干泪水,一边生产自救一边守望相助,挺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清仁乡村民杜哲夫用自家的发电机发电,免费为乡亲们的手机充电,保证通讯畅通;通往灾区的路旁,三五成群的孩子,举着用废纸箱、木板做成的牌子,向车流挥手示意,表达谢意;余震里,一位大婶赤脚跳下通铺,抱起孩子就往外跑,孩子是谁家的此时已经不重要……
在震后这场大救援的战斗中,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有效组织抗灾自救。
芦山县采取县级干部包乡、乡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的方式,紧急发动县、乡、村三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迅速自救,带头搜救转运受伤人员、安置受灾群众。
地震时,震中龙门乡古城村党支部书记骆正聪,跨上摩托车冲出家门,冒着余震一个小组一个小组巡查情况,招呼村民救人;村委会主任高全良与村民一起,合力从废墟中救出两个孩子,却没想到自己的岳父埋在废墟下……抗震救灾,村委会5名支委和留在村里的12名党员,个个都成为了主心骨。
震后第一天,帐篷搭起来了、城区路灯亮了、部分水管有水了;震后5天,第一个帐篷学校开课,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响彻灾区;震后8天,田里的油菜开割了、秧苗下田了,路通了、桥通了、滞销的农产品走进超市;震后20天,抗震救灾油菜籽收购点入驻乡村,村民和官兵合力,搭建起一间间竹结构的“房屋”;震后20多天,来自中国最顶端的设计团队走进芦山,开始编织芦山的美好未来……
大地震,震不停厂房马达的轰鸣,震不垮干部职工的斗志,震不断工业企业的脉搏。为尽快恢复工业生产,芦山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有序实施,强化服务,重点帮扶。企业职工不等不靠,纷纷在最短时间内投入恢复生产的战斗。
“去外面闯一闯”“回厂里上班”。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才是取之不尽的财源,受灾群众踏上了重新就业路。
当阳光再次洒在12万芦山人民的脸上,走过灾难,芦山更加坚强,芦山将大步前行。
记者 熊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