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民生 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 谋划长远 新村建设与产业并行——荥经县因地制宜推进62个新村聚居点建设

来源:
2013-11-01 10:17
浏览:
收藏 打印


鲜化均告诉记者,修好房子后,自己想在家搞养殖

  不仅要让老百姓住上好房子,更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怎样在灾后科学重建中让老百姓满意?

  在保障住房安全的前提下,荥经结合自身实际,采用了集中和分散的方式,建设全县62个新村聚居点,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促进产业发展。

  近日,记者走进荥经县新村建设现场,了解这里的重建情况。

  安全为先

  新村建设村民说了算

  这些天,荥经县严道镇唐家村的村民们都很开心,因为属于他们的安全的新村住宅小区建设工作已经陆续开始了。

  唐家村地处山区,一直受到滑坡、泥石流的威胁,接连经历两次地震后,村民房屋受损严重,全村地质灾害频发,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0个,其中地质灾害隐患点最密集的一个村民小组,其范围内就有3个,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怎样才能让村民住上安全的房子?在多方协调下,唐家村175户受灾群众决定在地势平坦、地质层坚固的黄家村集中新建新村小区。

  “我们开了很多次院坝会,集中征求大家的意见,最终确定了现在的建设方案。”唐家村村党支部书记杨朝玉看着新村小区规划图,脸上满是笑意。

  让杨朝玉和村民们高兴的不仅是能住上安全的房子,还有即将迎来的美好生活。唐家村新村小区已经纳入了荥经县城市总体规划。小区自身拥有齐全的公共基础设施。随着荥经绕城路的修建、沿河景观带的打造,以及多座跨河大桥的修建,这里将成为依山傍水、交通便捷的住宅黄金地带。

  “我们直接从山里搬进了城里。”唐家村的村民这样描述现在的改变。

  荥经县山区多,像唐家村这样存在地质安全隐患的地区很多,为了让群众住得安全,荥经县采取了“避让地震活动断裂带,避让地质灾害隐患点,避让行洪通道”的原则,通过召开院坝会、坝坝会等方式,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确定新村建设方案,并在实践中摸索出“定期开重建委员会会议+农村工作组会议+部门、乡镇联席会议”四大会议加督导组检查的新村建设推进机制,保障了新村建设工作及时、有序地开展。

  改善民居

  新村建设与扶贫同时进行

  “高兴,非常高兴!”说起正在修建的新房,荥经县民建彝族乡大坪村村民李木支哈非常开心。一家人终于可以住进属于自己的好房子了。

  彝族大叔李木支哈10多年前和家人一起从凉山州昭觉县迁居到这里。一家五六个人挤在茶厂的两间宿舍里。平日里还好,要是子女打工回来,只能睡地上。民建彝族乡彝族群众多,且大部分家庭经济条件和住宿条件都较差,甚至到现在还有人居住在竹子搭建的简易棚户里。

  要把新村建设和扶贫结合起来!

  灾后科学重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荥经县的党员干部目标清晰明确,“抓住这次机会,农村大部分群众的居住条件可以往前推进20年。”

  结合各地特点,将新村建设、扶贫开发和当地民族文化风俗等相结合,在全县21个乡镇,共选定出25个聚居点和37个生态村落。

  “大坪村新村建成后,将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彝族生态村落。”乡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我家的茶园就在新房子旁边,以后住自己的房子,种茶、摘茶也很方便。”看着树立在村道旁的新村规划图,李木支哈向大家描绘起未来的美好生活。

  特色之路

  新村产业发展各有特色

  解决了群众的居住问题,发展问题自然摆上重要日程。

  产业发展要与新村同步。

  “以后我们还将大力发展高山茶,带动群众致富”“长毛兔集中养殖区已经规划出来了”“发展天麻、猕猴桃产业,可以带动周围群众增收致富”……

  30日下午,荥经县青龙乡沙河坝村村民鲜化均正忙着和建筑队一起修建自己的新房。开工半个月,新房建设的进度很快,“按照这个速度,明年年中,我们就可以搬进新房了。”鲜化均说。

  这段时间,吸引鲜化均注意的还有村里的产业发展规划。

  “听说乡上要扶持我们村搞黑山羊养殖,我也有这方面的想法。在家就能挣钱是最好的事情了。”常年在外打工的鲜化均说,沙河坝村河谷和山地多,非常适合养殖山羊,而且经济效益也不错,只是他目前资金紧张,无法抽出闲钱搞养殖。

  “沙河坝村以后将建设大型黑山羊养殖基地。”青龙乡政府相关负责人说,目前,青龙乡正加紧学习外地养殖的发展经验,努力寻求一条基地养殖带动当地村民致富的道路。

  茶叶片区、养殖集中区、中草药基地、天麻种植基地、猕猴桃种植基地……随着新村的规划和建设,带有鲜明特色的产业发展愿景图也呈现在大家面前。村民们住新房、搞生产的场景已然浮现在每个人眼前。

  余晓东 郑林 记者 张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