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化名城 低碳工业芦山——芦山县委书记吴宏访谈

来源:
2010-11-17 10:15
浏览:
收藏 打印

  【编者按】

  10年岁月如歌,10年春华秋实。10年前,雅安地区摇身一变成为雅安市。

  10年过去了,雅安在生态立市的道路上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伴着这铿锵的足音,芦山和雅安市一起在成长。

  年轮的叠加,老百姓生活的变迁,映射着芦山的10年征程。

  这10年,芦山县狠抓“和谐新村、和谐社区”创建,持之以恒地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这10年,芦山县抓牢“工业”这个牛鼻子,抓实“招商引资”这根生命线,努力打造最佳投资软环境,以重点产业为支撑,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以完善配套为基础,夯实产业发展平台,以倾情服务为宗旨,助推重点产业发展。

  这10年,芦山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发展更加和谐。

  ……

  天翻地覆慨而慷,而今迈步从头越。芦山,在未来发展的路上,必将走得更坚定、跨得更从容!

  记者:10年来,芦山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怎样的变化?在推进芦山社会经济发展中,芦山县委、县政府做了哪些工作?

  吴宏:10年来,芦山的经济社会发展有了跨越式的变化,特别是随着灾后重建项目的陆续竣工,芦山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众人面前,芦山的发展至少提前了20年。

  在撤地设市10年的发展历程中,芦山县委、县政府始终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关注民生,破解发展难题,完善体制机制,使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党的执政规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促进芦山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记者:芦山拥有众多的优势资源,然而交通却是制约芦山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在全市积极融入成都经济圈战略思路中,芦山如何抓住机遇,融入成都经济圈,加快枢纽建设,谋求发展跨越?

  吴宏:交通是制约芦山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建设中国西部交通枢纽,给予了芦山县千载难逢的机遇,芦山县将成为国道318线、省道210线、川藏高速公路、雅马(马尔康)高速公路及即将实施的川藏铁路的汇合点,是雅安市连接康藏、阿坝、凉山的中心地带,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有利条件,决定了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完全可能、可为。

  在新一轮发展中,芦山县意识到,必须抢抓难得的发展机遇,紧紧围绕市委“以枢纽为纲,于极地奋起”的战略新思路,抓住灾后恢复重建的历史机遇,打开“北大门”,建设交通枢纽,主动融入成都经济圈,借力发展、阔步前行。

  芦山县科学论证优劣势,明确提出了融入思路:基础设施与成都全方位对接,发展规划向成都全方位靠拢,以打通雅安到成都的4条连接通道为突破口,打造对接“极圈”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接受成都经济圈的产业辐射和带动,把芦山建成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有机农副产品供应基地、都市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成都经济圈物流中转基地。通过全方位融入成都,在互补互助中实现互惠共赢。

  记者:今年是“十一五”规划收官之年和“十二五”规划开启之年,也是国家实施新的10年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政策的起步之年,面对新形势下市委提出的新战略,在区域合作、城市化进程等方面,芦山未来的考虑是什么?芦山将采取哪些新举措,助推芦山发展?

  吴宏:今年,市委、市政府明确了“十二五”规划工作重点,并提出将雅安建设成为“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的战略发展定位。结合芦山县实际,在认真讨论、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芦山县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重点方向和工作举措,提出了以产业发展为支撑,枢纽建设为助推,打造生态文化之城的目标,形成了建设生态文化之城的共识。

  针对芦山实际,芦山要着力用好两个资源——生态与文化资源。芦山县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5%,生态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同时,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汉代文物之乡,芦山的汉代文化底蕴深厚,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芦山花灯”、列入全省十大民间节日的“油菜花开·七里夺标”民俗节、全国乌木根雕第一的美誉等资源,也赋予了芦山城市建设更为丰富的内涵。我们要抓住灾后重建的机遇,把芦山建成生态之城、文化之城。要发挥芦山生态和文化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三大景区”和大川、龙门、飞仙三大旅游亮点,加强与邛崃、大邑、雨城、名山、天全、宝兴的区域合作,积极融入四川西部旅游小环线和生态旅游文化大环线,使旅游成为新的零碳经济增长极,最终实现旅游产业融入极圈、借势发展、跨越发展。

  同时,坚持以生态为本,继续着力强化产业支撑。在加快水电开发和电网建设,促进电力就地转化,提升高载能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大力发展普通工业,做大、做强、做优以纺织为代表的现代轻纺产业,以电极箔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力争在5年内纺织业产值达到30亿元,电极箔产业产值达10到亿元,使纺织和电极箔两大重点产业支撑作用逐步增强,实现芦山的可持续发展。记者熊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