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雅安我的家——雅安创建环境优美示范城市综述

来源:
2013-03-11 09:53
浏览:
收藏 打印

雅州廊桥

秀雅灵气的雅安城市

一座休闲浪漫的旅游城市

  雅安地处四川盆地西部边缘,是四川通往西藏的交通咽喉,汉藏民族过渡地带,历史上曾为西康省省会,但由于地缘位置偏僻,交通和信息闭塞,与省内其他前沿城市相比,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一直较为缓慢。2000年12月撤地设市以后,市委、市政府科学分析市情,把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作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作为立市之基、兴市之本,逐步完善并确立了“生态立市”的发展道路,历届市委、市政府一以贯之,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环境建设开始步入新的发展时期。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以后,市委、市政府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作为又一次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改善民生、推动雅安新一轮城乡规划建设的重要机遇,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克服财力薄弱、基础设施差、城乡居民素质不高、城乡环境管理手段落后等压力,迎难而上,在全市范围内迅速展开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经过四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市城乡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城乡人居环境得到优化。

  为进一步巩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成果,我市结合党的十八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和雅安市三次党代会确立的建设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战略目标,于去年6月正式申报并被列入全省2012年度环境优美示范城市争创范围。自此,我市以创建示范城市为抓手,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坚持生态城市、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和环境优美示范城市“四城”联创,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核心带动和辐射作用。

  正当我国多地居民饱受雾霾天气侵扰而无奈之时,我市市民正享受着新鲜空气的滋润,在富含负氧离子的天然氧吧里畅快地呼吸,生态雅安也时时保持着亮丽清新。这些成果不仅得力于我市对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也受益于我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四城”联创取得的成效。

  基础设施完善 市民有乐

  基础设施落后始终是制约经济欠发达地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瓶颈。自2008年以来,我市在完善基础设施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在雅安中心城区以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并举的形式,投入了城市环境综合治理资金28.59亿元,城市主次干道、背街小巷、集贸市场、环卫设备设施等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造和提升,城市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城市容貌也焕然一新。

  治理环境的目的是要为人民群众谋福祉,开展进院落帮扶工作,是我市在创建文明城市中的一项惠民工程,也是我市创建生态城市的工作基础之一,更是创建环境优美示范城市的细胞工程。市、区两级115个帮扶单位充分发挥自身各方面的作用,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联系帮扶了282个院落(居民点),帮助社区进行院落环境整治,陆续打造了一批环境优美文明示范院落,受益人数达到8万人以上。

  “文明院落打造,把我们小区改造得干净整洁,我们现在也有锻炼身体、休闲娱乐的场地。”住在绿洲路36号大院的居民刘玉华告诉记者,自行车棚、小区路灯、监控设备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让他们居有所乐,也大大提高了院落的安全系数。

  视频监控不仅覆盖了小区院落,就连我市城区的重要路段节点也做到了视频监控全覆盖。我市投入了1120万元升级改造城区红绿灯,建设智能交通指挥系统及其平台,建成城市报警监控点位239个,改造交通信号灯13个,增设抓拍系统9个。建设完成了我市城区智能交通信号系统,城区交通秩序和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在我市城区内开车很少遇到闯黄灯现象,因为智能交通信号系统会显示时间进行提示,驾驶员根据时间提示可提前做好准备。”驾驶着自己的爱车,正在市区康藏路上行驶的于先生说,有了这种交通信号灯提示,他开车也安全了许多。

  雅州廊桥副桥建成通车,城后路提升改造基本完成,苍坪山隧道全线贯通,华兴街小商品市场建成投入使用,青江干道改造工程加快实施,熊猫绿岛安置房、北纬30度公园、大兴大桥等项目启动建设,7路、8路公交车开通运行等我市这些基础设施的成功建设,都将起到惠民利民的效果。

  我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和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目前已经完成项目可研、立项、选址等基础工作,计划今年底前我市将建成餐厨垃圾处理厂,将集中收集和处理雅安中心城区及名山区、荥经县的餐厨垃圾,中心城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除此之外,我市今年年底将计划投入运行的,还有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建设。

  生态新村建设 村民有福

  生态,是雅安最成熟的标志,雅安在发展的道路上也一直坚持生态立市的理念。去年,雅安在新村建设的过程中,立足生态优势,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坚持因地制宜,着力打造具有雅安特色的“生态新村”。

  我市有468个行政村进行了编制新村规划,省、市、县三级第一批新村示范片建设已经全面完成,16个新村建设试点工程也全面铺开。截至目前,我市已经建成新村聚居点42个,新建民居1115户,改(扩)建和风貌功能改造8041户。另外,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机制进一步健全,“户组分类、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区)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机制建立健全,城乡环境保洁能力和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乡村风貌和环境也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在本次创建活动中,我市的乡村道路建设也得到了很大完善,率先在全省启动了通组公路(林区道路)建设505公里。维修改造通乡公路258.3公里、通村公路504公里,建成农村客运站8个并已投入使用。

  农田水利工程与老百姓的生活联系密切,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也是我市进行生态新村建设的重要工程之一。目前,我市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2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5万亩,修复水毁工程946处,新建和整治堤防54.8公里。

  “村里环境改善了,还修建了新村聚居点,我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雨城区合江镇塘坝新村村民姜应尚告诉记者,农房得到了修整,饮水设施也重新完善,整个小区呈现出新农村、新房舍的崭新面貌。

  就在我市的生态建设持续加强的同时,雅安全域纳入了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示范点建设。管护天然林1296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94.27万亩,公益造林和荒山造林5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2.5%。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6.3平方公里。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主要流域断面水质优于国家Ⅲ类标准。建成省级生态乡镇9个,创建市级生态村124个。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升级为国家自然保护区通过专家评审。

  我市的新村建设和生态建设得到有力促进,不仅让村民们享受到创建之福,也推动了城乡环境治理向更高层次迈进。

  特色风貌改造 城市有形

  城市风貌是一座城市的形象,以风貌鉴赏城市,会留给品读者深刻印象。城市风貌可以反映出城市的特有景观和面貌、风采和神态,表现了城市的气质和性格,体现出市民的文明、礼貌和昂扬的进取精神,同时还显示出城市的经济实力、商业的繁荣、文化和科技事业的发达。市委、市政府综合以上因素,秉承“城市风貌描述城市形象”的理念,并结合创建全省环境优美示范城镇乡村工程和新村建设,以境内国省干道和高速公路沿线、中心城市、建制镇(乡)、村及旅游景区沿线和节点为重点,突出我市历史文化和生态特色,大力实施城乡风貌塑造工程,着力提升城乡环境形象。

  截至去年底,全市各县(区)制定并完成城乡风貌塑造规划编制项目38个,完成投资约11677万元,涉及房屋5752栋共100万余平方米,打造特色街道19条,新增绿化面积48.67万平方米,改造城乡结合部25200平方米,城区老旧院落整洁面达53.9%,城镇建筑立面清理和城乡风貌塑造覆盖面达到68%。雅安中心城区在继续完善风貌塑造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共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重点对中心城区东大街、中大街等沿江两岸、主要街道186栋约45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立面和店招店牌实施了外立面清理和风貌塑造,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风貌塑造建设完成之后,管理上还要下功夫。长期以来,市、区两级在城市管理的职能和事权划分上存在“两张皮”现象,城市管理的盲点和死角长期存在。为了彻底理顺城市管理机制体制不畅的问题,切实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城市管理的触角延伸到基层,延伸到背街小巷和盲点死角,经过市委、市政府长期探索,完善了网格化管理的工作方案,对雅安中心城区全面实行网格化责任区域管理,充分发挥雨城区街道、乡镇、社区和村的细胞管理作用。

  市区内以社区或行政村为单位,将雅安中心城区(含“城中村”、城郊结合部部分行政村)划分为30个单元网格(16个社区网格,14个行政村网格),每个社区网格由1名市级领导和1名(雨城)区级领导联系,每个行政村网格由1名区级领导联系。社区(村)为网格片区责任单位,社区(村)党组织书记、主任为网格片区管理第一责任人;市、区两级部门作为网格化管理的共建共管单位,负责本单位区域城市管理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并积极参与、支持和协助共建社区开展工作。

  另外,市城管执法局所属城管执法支队按照中心城区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对应安排城管执法大队和中队,实行“大队包片、中队包社区、队员包街道”的包干管理责任区域制度,而市城管执法局雨城分局则负责行政村辖区范围内的市容市貌管理,及时纠正、查处社区和行政村辖区内违反城市规划、市容市貌有关法律法规的行为。

  具有我市本土特色的风貌改造,提高了城市形象,也改善了市民生活环境。同时,改造完成后系统的网格化管理和包干管理,让城市风貌长期保持,城市形象也常年得到维护。

  浓厚氛围营造 人人有礼

  环境优美示范城市创建需要全市人民的共同参与。为了营造良好的创建氛围,号召全市人民都参与到创建工作中来,市委、市政府把宣传引导和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广泛开展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引导市民知法守法,推进文明新风进万家。并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不断提高广大市民的文明素质,把爱护环境、人人参与和支持环境治理转化为绝大多数人的自觉行动。

  全市通过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七进”活动,组织培训47596人次,在媒体开设治理工作专题、专栏73个,刊播宣传片、公益广告等1498篇,在公共场所设置治理工作宣传栏、大型户外公益广告1498个,组织群众性主题宣传活动10586次,编发治理工作简报299期。组建志愿者服务队156支,共2152人,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492次,有82834人次接受服务,成立文明劝导队113支,开展文明劝导活动1680次,劝导不文明、不卫生行为79386人次。群众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知晓率、参与度和支持度进一步提高,为顺利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在对广大市民进行广泛宣传,在全市范围内营造浓厚氛围的同时,我市各相关职能部门也在以另外一种方式进行氛围营造。我市建立完善了督查考核和问责机制,将环境优美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分解到各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与生态城市、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同步推进,实行一月一点评、一月一通报,对于工作责任不落实,工作没有按计划推进到位的,予以严肃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建立和强化了“暗访—曝光—问责”的监督机制,由市纪委(监察局)、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目标督查办以及市直机关工委、市治理办等有关方面组成强有力的督查考核组,对全市各县(区)和市级各部门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环境优美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方面的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明察、暗访和交叉检查考评,对于工作不到位、出现治理成果反弹的单位,及时进行通报,造成严重影响的坚决实施问责。

  在这种严格问责机制的管理下,全市各部门早已形成了浓厚的创建氛围,各个都积极投身到环境优美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中。去年,全市共组织督导(暗访)队伍23支,开展督导(暗访)活动952次,受理群众投诉1797件,处理1788件,通报批评责任单位、部门90个,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工作责任得到进一步落实,有力地推动了工作开展。

  通过广泛宣传和氛围营造,我市广大市民已经变得有礼有节,自觉遵守的同时也主动号召亲朋好友参与环境治理工作,为我市优美示范城市创建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环境有效治理 处处有情

  环境治理的实质就是治人,治理人的陈规陋习,改变人们垃圾乱扔、广告乱贴、摊位乱摆、车辆乱停以及乱吐乱涂、乱拉乱接、乱遛宠物和不守交通规则等长期以来形成的不良生活习惯,通过强制性的治理和耳濡目染、长期感化,以整洁、优美的环境引导城乡居民树立爱护环境、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实现城乡整体文明水平的提升。

  在我市中心城区内集中开展环境治理的过程中,着力解决了温州商城广场、文化路口、西门车站、创业商城出摊占道经营和乱摆摊点以及违章搭建等一批城市管理“老大难”问题;拆除违法建筑17.1万平方米,维护了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良性秩序;大力开展扬尘污染治理,坚决处罚建筑施工工地不打围作业和运输车辆抛洒滴漏污染城市道路问题;开展户外广告专项治理,编制了中心城区户外广告设置专项规划,拆除违规设置的大型户外广告4700多平方米,清理小广告、违规店招、灯箱广告35800多处,城市户外广告和招牌设置得到有效规范;开展非机动车停放专项治理,通过安装物理隔离栏,施划标识、标识线等措施,大力整治城区非机动车乱停乱放,车辆停放秩序得到有效规范。

  同时,市委市政府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以公路、河道沿线和汉源火车站为重点的“两线一站”环境治理专项行动,市域范围内的中心城镇、高速公路沿线、国省干道和重要旅游景区沿线、河道沿线和汉源火车站的垃圾、布幅广告、杂物、以路为市、乱停乱放、乱摆摊点、违章建筑和占道经营、拦车叫卖等“脏、乱、差”问题得到专项治理。共清理卫生死角垃圾14.6万吨,清理和规范流动摊贩及越门占道经营30681处,拆除、清理违章设置影响城乡环境形象的户外广告和店招店牌6754个,治理机动车、非机动车违章停放52837辆,清理和规范施工现场材料堆放25898吨,治理施工现场扬尘污染325处,查处抛洒建筑垃圾车辆754辆,城乡环境秩序和卫生状况明显改善,治理成果保持得越来越久,城乡居民的文明卫生意识和环境素质正在与日提升。

  此外,机构的完善和人员的配备也为我市有效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提供坚强的后盾,各县(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工作机构也正由临时协调机构转为常设机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专业队伍得到不断充实,全市共设立治理工作协调机构26个,落实治理工作人员236名,新增城镇保洁人员369人,城镇保洁人员总数达1950人,新增农村保洁人员149人,农村保洁人员总数达3085人。

  通过有效的环境治理,我市每个角落都干净整洁,处处秩序井然,市民们都感觉到整个城市充满了一种温情,具有家的温馨。

  长效机制建立 年年有治

  自启动环境优美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以来,我市以贯彻落实《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为契机,不断总结和提炼工作经验,大力巩固和完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长效工作机制,为推进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立了制度保障,力争做到城乡环境年年都能得到有效治理。

  我市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四年来,特别是2012年申报创建环境优美示范城市以来,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埋头苦干,充分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面对基础设施建设、“五乱”问题治理、居民素质提高等座座“大山”,市委、市政府坚持不懈,挖“山”不止。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四城联创”工作得到有力推进,省级卫生城市创建顺利通过复查验收,省级文明城市创建顺利通过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指数测评和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环境优美示范城市、园林城市创建取得初步成效。全市城乡环境面貌发生了显著改观,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城乡居民文明素质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呈现出朝气蓬勃和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

  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98.05亿元,增长14%,增速分别高于全国6.2个百分点、全省1.4个百分点;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30.2亿元,增长39.56%,增速位列全省第3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49元,增长15.7%;农民人均纯收入7187元,增长14.6%;外来投资空前活跃,全年到位市外资金232亿元,增长44%。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市委、市政府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与周边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离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较大距离,城乡环境治理的标准还不够高,城乡环境基础设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容貌形象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还需要进一步增强等等,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还任重而道远。

  环境治理工作没有一劳永逸,也绝不可能告一段落,我市将继续深入查找环境治理工作上存在的根本问题,举一反三,长效治理,不断巩固和扩大环境优美示范城市创建成果,竭尽全力创造整洁优美、文明和谐的城乡环境,维护雅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荣誉,为雅安率先迈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而努力奋斗。

  记者 王星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