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县人大 “代表+”放量赋能 绘就振兴图景
□高容 冯艳 本报记者 张婧
近年来,芦山县人大深入贯彻落实习
产业兴旺
“代表+产业发展”
夯实乡村振兴之“基”
又是一年采茶季。
芦山县宝盛乡人大代表袁旭这段时间坐不住了,每天都要到马牛山的茶地转转。
“张二哥,这片芽头冒得齐整,但施肥得按标准来,把有机肥比例再提高些。”茶地里,宝盛乡玉溪村村民张勇正在忙碌。袁旭蹲下身,指尖轻捻茶叶嫩芽后,又翻开土壤仔细查看:“品质是马牛山茶叶的‘金字招牌’,用药要严格把控。我们的茶这么畅销,靠的就是这张‘绿色通行证’。”
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格员,袁旭的“碎碎念”早已成为茶农的“安心符”。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在芦山县域发展的新格局中,各级人大代表积极投身产业发展行动,立足“农+文+旅”融合新赛道,坚持错位发展、特色发展、联动发展,催生了钱记鸡业、羌江冷水鱼、马牛山茶叶专业合作社等为代表的农业产业;迅康药业和湘邻、圣善、瑞鞍等纺织锂电工业产业;鱼跃龙门、龙门溶洞、最美大川河熊猫秘境等文旅新业态。130亿元农文旅项目加速落地,13万亩特色种植基地托起“芦山青黛”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科技赋能的纺织产业园区机器轰鸣,一幅三产融合的振兴画卷渐次铺展。
治理有方
“代表+基层治理”
筑牢乡村振兴之“本”
“大家都是邻里街坊,没有什么不能互相体谅的。”在龙门镇隆兴村代表联络站,看着纠纷化解后握手言和的两位村民,芦山县人大代表薛国华感慨:“充分发挥基层人大代表作用,才能让纠纷化解在萌芽、平息在基层。”
人大代表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芦山县积极推进“党支部核心领导、自治委组织协调、代表广泛参与、群众当家作主、村级集体经济”为支撑的“四治一支撑”治理模式,按照代表“进网络、明责任、作表率”的要求深度融入基层治理行动,抓好新村聚居点管理、矛盾纠纷调处等,不断完善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接诉即办等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推动治理向精细化发展转变。
“目前,全县45个新村聚居点和33个村(社区)均有代表参与新村管理和基层社会治理,让小事不出院,大事不出村。”芦山县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参与基层治理的同时,芦山县各级人大代表依托当地基层立法联系点,积极进“家”入“站”,通过座谈了解、调查研究、个别走访、线上征集等方式积极参与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意见、修改意见的征集过程,自觉当好立法联络员、意见收集员、普法宣传员,努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法治保障,增添乡村振兴之“力”。
去年以来,芦山县各级人大代表先后对《中华人民
文明花开
“代表+乡风文明”
唤醒乡村振兴之“魂”
“天气热起来了,容易滋生蚊蝇传染疾病。绿化带、沟渠内的杂草、垃圾都要清理干净哦!”4月11日,思延镇人大代表、环境治理志愿者高志香带头开展环境清洁行动,忙碌中还不停地提醒其他志愿者注意死角和盲区。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芦山县持续开展“代表+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全县33个村(社区)均成立由村组干部、人大代表、党员等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对公共区域、公共场所适时开展环境整治志愿服务活动。同时,各级人大代表聚焦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带头改建卫生厕所,带头清理房前屋后,按照“扫干净、码整齐、清通透、保常态”的目标,积极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宣传、洁美庭院评比等活动中,争做和美乡村的宣传者、环境治理的志愿者、洁美庭院的示范者、生态环保的监督者。
除了助力生态宜居“高颜值”,芦山县各级人大代表持续推动乡村文明“软实力”。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主阵地,用好用活全县村史馆、感恩广场、培训基地等文化资源,开展道德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