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助腾飞 工业挑大梁——新中国成立60年·辉煌石棉之工业篇
石棉县,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以矿名命名的县。建县以来,从“一穷二白”到工业富县,从传统工业化迈向新型工业化,石棉县经过57载的艰苦创业,城乡工业得到快速、持续发展,为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后,石棉县将工业经济放在推动县域经济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谋划和布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石棉县委、县政府确立了“水电立县,工业富县,开放兴县,科教强县,依法治县”的发展战略,及时调整完善了“以山育林,以林养水,以水发电,以电兴工,以工富县,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经济发展思路,将发展的接力棒一届接一届传下去,在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上,不断刷新着石棉速度,不断将发展蓝图变为现实。
一座座电站的建立,点燃万家灯火,照亮城市夜空,开启了石棉县工业发展的黄金期。随之而来的,是载能工业的崛起,是全县综合实力的加速上升,是各族人民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
如今,石棉县已形成了以水电工业、载能工业、矿产品开采加工工业、建筑建材工业为支柱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全县经济快速增长。但石棉人并不盲目自满,他们用更高的目标,更有力的措施,更坚实的步伐,全面实现石棉新跨越。
【1952年至改革开放前】工业起步
将历史的时钟回拨到1952年,刚刚建立的石棉县,因境内富藏优质石棉而率先发展起石棉矿业,西康石棉矿、四川石棉矿是当时石棉县最早的两家国营企业。
“大跃进”期间,石棉县又相继建立了一批煤矿、铜厂、铁厂、云母矿、酿造厂等。但由于脱离实际,盲目上马,绝大部分企业不能维持正常生产秩序,造成国民经济严重失调,1960年后被迫进行调整,1963年企业总数从88个减到13个。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石棉县工业遭受严重影响,但由于广大企业职工坚守岗位,坚持生产,完成了川矿1.2万吨、1.5万吨和新康矿3万吨的技术改造任务。这10年时间里,全县工业产值年递增率为5.89%,到1976年,共有企业38个。
石棉县地处川西横断山区,境内水力资源丰富,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676.72万千瓦,占四川省的5%、占全国的1%。经济可开发量594.02万千瓦,是全国少有的水电“富矿”。然而,改革开放前,水电这个优势资源由于种种因素限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改革开放至90年代末】“三头”经济时代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企业经营由计划经济逐步转为市场经济。石棉人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加速经济发展,木头、石头经济日渐红火起来,第一轮水电开发热潮也开始兴起,全县逐步形成了“三头(木头、水头、石头)”经济时代。
1980年全县第一家电力企业——石棉县电力公司成立,电力工业正式起步;1981年石棉县第一座县属国营电厂——小水一级站建成投产;1983年楠桠河三级电站投产和一批县办、乡办电站陆续建成,南(桠河)九(里)输电线路的建设,打通了电力外送通道,使川矿等一批小水电的余电借网外销,有力地促进了电力工业的发展。
1985年,全县工业产值破亿元大关。当年,全县共有工业企业68个,全县装机容量达到14万千瓦,近84%的农村居民用上了电,乡镇企业也得到较快发展。
丰富的水力资源为石棉县工业发展提供了最佳的发展平台。上世纪80年代中期,硅厂、电冶厂、铁合金厂等冶炼企业相继建成投产,有效消纳了余电,初步探索出了“电冶结合”发展地方经济的新路子。
一方面,水生电、电养企、企生“蛋”的循环经济效应初显,水电开发仍有巨大潜力可挖;另一方面,石棉县“三头”经济中占据“半壁江山”的木头经济,90年代末,随着国家林业政策的重大调整,不再辉煌,而红火一时的石头经济,由于市场原因也在90年代中后期萧条下来。
石棉县经济发展何去何从?
石棉县委、县政府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将“水头”经济作为石棉县的重要经济增长点,电力工业由此逐步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进入21世纪】水电特色经济形成
2003年全县掀起水电开发第二轮高潮。石棉坚持科学规划,创新机制,规范管理,鼓励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一切资本参与水电投资,在省内率先实行水电资源有偿转让,大、中、小、微电源点一起开发,引进了川投、中旭、国电等一批大企业实施流域整体开发,加快了水电开发步伐。石棉县明确“县乡分成、以县为主”的管理办法,调动了乡镇发展积极性。与此同时,将环境保护作为水电建设的先决条件,水电企业环评达标率为100%。
经过多年精心培育、着力打造,石棉形成了水电特色经济,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工业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
2008年,石棉县抢抓灾后恢复重建机遇和国家扩大内需机遇,水电开发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
截至2008年底,已基本完成县内小水电开发,实现了南桠河、松林河、田湾河等中型河流及竹马河、小水河等中小型河流的梯级开发,累计建成总装机容量208.5万千瓦共220座电站,比1978年总装机容量1.65万千瓦共15座电站,分别增长125.4倍和13.7倍。在建电站13座,装机323.5万千瓦,装机70万千瓦的龙头石电站建成发电。
2008年,石棉县电力企业实现产值17.53亿元,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为48.9%,“水电立县”目标初步实现。
水电产业的发展壮大为载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同时,以水电为主的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2007年工业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达1.5万个,其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万多个。2008年,石棉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达7400多人。
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石棉县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观,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力度,做好各项民生工程,强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有力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石棉县广大老百姓从中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一个个好处。
将目光聚焦2009年,石棉县的水电行业发展势头良好。截至2009年5月,全县已建成电站256座,装机容量269.2万千瓦。2009年1至7月,水电行业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为39.67%,仍是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回顾石棉县工业的发展历程,不得不让人佩服石棉县“以山育林,以林养水,以水发电,以电兴工,以工富县,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
靠着科学发展,石棉人30年创下“石棉发展速度”,2008年,全县GDP为27.32亿元,比1978年增长67.3倍,年递增率为15.1%。工业增加值17.96亿元,比1978年增长65.2倍,年递增率为15%。
奋斗
建设四川省山区经济强县
“建设四川省山区经济强县,构建和谐石棉”,石棉人围绕这一奋斗目标,用智慧,用激情,努力拼搏。目前,石棉县正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抢抓机遇,以项目和招商引资为抓手,以结构调整为重点,强力打造工业集中发展区,发展壮大水电产业,大力培育以低能耗、高附加值矿冶产品为主的载能产业集群,以重质碳酸钙为主的新材料加工产业集群,在扩张总量的同时,追求结构优、质量好、效益高的优势产业,以工业大发展强力助推县域经济新跨越。
【壮大特色产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近年来,石棉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
石棉县委、县政府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明确了“发挥比较优势,壮大工业总量;优化工业布局,形成聚集效应;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特色产业;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经济质量”的工业经济发展思路,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坚持环境保护“三同时”,在强力推进水电立县进程的同时,抓住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大胆引进档次高、规模大、效益好的载能企业,提高资源就地转化率。
载能工业从无到有,稳步发展。2008年末全县投产载能负荷达到38.2万千伏安,产能达到35.3万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达37户,载能产业共实现产值13.08亿元,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为8.7%。
石棉县引导、鼓励、扶持载能企业壮大规模,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的投入力度,加快新产品和后续产品的开发,提升电冶产业的层次和水平。
在节能减排的风暴中,2007年,石棉县淘汰了14家生产能力落后、排污不达标的企业。2008年,全县20户电炉锌企业投入环保技改资金400万元,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1%。
2009年8月8日,石棉天盛化工有限公司一期工程5万吨/年电石项目正式投产运行,这是石棉县通过与大集团、大公司的合作,加快传统载能产业的技术改造,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有益探索。
虽然该公司是高耗能企业,但由于环保设施的投入,可每年减少几万吨烟尘排放量,基本实现废气、烟尘零排放,同时,6电极电石生产工艺技术也有效降低了电耗,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
“石棉山清水秀,我们在这里发展,当然要保护好这里的环境,环保设施的投入是非常值得的。”该公司负责人的一席话让人印象深刻。
在发展载能企业的同时,石棉县大力扶持培育新兴产业。按照“矿山开采规范化,资源利用综合化,产品开发系列化”的要求,石棉县鼓励支持优势资源配置优势企业,扶持优势骨干企业开发高附加值的重质碳酸钙产品,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积极引进母料开发等多元化产业,延伸产业链,重点培育年产能5万吨以上重钙生产项目,加快推进巨丰粉体等重钙技改扩建项目实施,以推动重质碳酸钙产业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截至2008年底,全县建成重质碳酸钙生产企业6家,年生产能力42.5万吨。
四川石棉巨丰粉体有限公司是目前我国西部地区设备工艺技术最先进、品种最全、产品质量档次最高、生产能力最大的重钙生产企业之一,是全省首家争创四川名牌产品的碳酸钙企业。其重质碳酸钙项目资源综合利用率达99%以上,开采过程废弃物少、生产过程清洁环保,就是典型的循环经济项目。
类似这样发展循环经济项目的企业,石棉县委、县政府都给予了大力支持。
落实节能减排措施,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延伸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是石棉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加速器。
【为工业企业发展注入强心针】
石棉县委、县政府对工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为石棉县工业企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心针。
长期以来,石棉县政府在高效率、优质服务上下足功夫。做到在项目审批时一路绿灯,绝不设障;在协调服务时一抓到底,绝不推诿,为项目提供“保姆式”服务。建立银企、银政合作平台,主动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发展的资金瓶颈。也正因此,虽然石棉县按照国家新的产业标准,提高了企业准入的“门槛”,可新的投资者却不断涌来。
丰富的资源优势,使石棉成了投资热土;良好的发展环境,又让企业在石棉能放下心来加快发展。
“5·12”汶川特大地震、“6·18”石棉地震以及国际金融危机,使石棉县工业企业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支持工业企业渡过难关,石棉县采取了18条应对措施,从电力、财政、税收、金融和协调服务等方面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结合国家和省、市相关鼓励政策,石棉县受损企业提振信心,逐步恢复生产。2009年1季度,石棉县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42亿元,同比增长24.1%,增幅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总量占全市的29.6%,实现了2009年首季开门红。
把握西部大开发、雅西高速公路建设、瀑电工程建设等历史机遇,石棉县充分发挥水电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以迈向新型工业化道路、建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工业循环经济体系为指导思想,结合石棉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工业集中区的建设来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快速增加工业经济总量,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对进驻工业集中区的企业,石棉县要求其必须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科技”和“经济、社会、环境三效统一”的原则。全县工业集中区现已进驻企业42家,产业基础初步形成。
石棉县正在完善建设工业集中区的各项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以锌、硅、黄磷、电石、机械制造产业为主导产业,以建设省级工业园区为目标,努力打造全市较具实力的环境友好型工业园区。
用3至5年时间实现“工业百亿”目标,这是石棉人对石棉工业的坚定信心。
石棉人相信,走科学发展之路,经过不懈的努力,实现工业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益的集约型增长,以工业大发展带动石棉县建设成为全省一流、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山区经济强县,全县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就一定能够实现。
王泽清周万龙/图记者黄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