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今风相辉映 礼乐弦歌润姜城 ——“雅安文庙·礼敬先师”系列报道之三
成人礼
开笔礼
棂星门
孔子学堂
大成殿
□ 转载自《雅安日报》记者 黄伟
飞檐映秋色,礼乐绕梁间。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位于汉姜古城内的芦山文庙迎来了一批身着汉服的学子,在庄重典雅的古建群中,体验古代“开笔启智”仪式,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正是芦山文庙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创新的研学实践,展现出传统礼乐文化与现代文旅融合的生机与活力。
观建筑
红壁陶龙续写千年文脉
芦山文庙依传统规制而建,大成殿、明伦堂、东西庑廊错落有致,青瓦朱墙在秋日阳光下静谧庄严。
“眼前的芦山文庙,是‘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重建中的重点项目,占地24700平方米,按历史原貌于原址重建。”文庙讲解员李一风介绍,芦山文庙初建于南宋绍兴年间,由时任芦山县令宇文仕主持修建。
据《芦山县志》记载,文庙历经多次改建。明嘉靖廿九年(1550年),县令周棐将其改为坐西向东。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辞官归乡的芦山籍镇国将军竹密联合乡绅捐资,将文庙恢复为坐北朝南。
“芦山文庙历史上曾有两样特色闻名于世。”李一风娓娓道来,“一是庙前‘红壁陶龙’照壁,以其材质与工艺之精,备受推崇;二是明嘉靖九年(1530年)朝廷诏令各地以木牌替代孔子木雕像,唯芦山未从,将孔子木像完好保存。”
遗憾的是,原建筑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损毁。如今重建的文庙,既承古制,又融新用。
“大门处的‘红壁陶龙’照壁,复原自清代旧庙珍品。”李一风介绍,历史上陶龙以琉璃陶塑盘踞殿脊,象征“龙跃文渊”,护佑地方文运,是巴蜀文庙建筑的典型元素。龙身以赤陶烧制,赭红之色暗合儒家“赤心向学”的精神。
礼仪人员周欣芮补充道:“红色在传统中代表吉祥与奋进,陶龙昂首向天,寓意学子勇攀知识高峰。”她指向一旁的孔子学堂,“那里的壁画描绘孔子周游列国,与陶龙形成呼应——龙腾象征理想,壁画记录实践,共同构成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的空间叙事。”
在李一风看来,芦山文庙不仅是明清时期的地方教育中心,更是近代以来文化复兴的见证,“如今,芦山文庙以文旅融合之姿重生,红壁陶龙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符号,为研学教育提供了沉浸式场景。”
访学宫
六艺体验涵养时代新人
泮池与状元桥旁,是芦山文庙的孔子学堂。窗明几净的学宫内,孩子们正执笔习字,聆听先师故事。
研学教师陈淑易一袭素衣,手持竹简,向学生讲授孔子生平。“我们不仅传授知识,更通过六艺体验,引导孩子触摸儒家精神的内核。”她介绍,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是孔子学堂的核心课程。
一堂典型的研学课上,孩子们先习“礼”——学习揖让之仪;再奏“乐”——试弹古琴、吟诵《诗经》;继而试“射”——以安全弓箭体验投壶游戏;“御”转化为团队棋艺协作;“书”与“数”则融入书法临帖与算术谜题。
“六艺不仅是技能,更是全人教育的雏形。”陈淑易说,“例如‘射’教人专注,‘乐’涵养性情。我们通过故事化、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孔子思想的形成过程,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智慧。”
在陈淑易看来,文庙的当代价值在于化解传统与现实的疏离感,“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今天我们以包容姿态,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六艺中找到自信。文庙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庙堂,而是接地气的‘文化客厅’。”
祭先师
传统礼仪浸润童心世界
清晨的文庙,钟磬声悠扬回荡。一场“成童礼”正在举行,礼仪人员周欣芮为孩子们整理衣冠,动作轻柔庄重。
“开笔礼和成童礼是文庙最受欢迎的礼仪体验项目。”周欣芮介绍,“开笔礼面向幼童,意为‘破蒙启智’;成童礼面向少年,寓意‘感恩立志’。我们依古礼进行,并融入现代解读。”
开笔礼中,孩童先拜孔子像,再由师长以朱砂点额,象征“开天眼”;随后执笔描红“人”字,体会“一撇一捺,立于天地”的含义。成童礼则包括诵读《孝经》、向父母奉茶、击鼓明志等环节。
“礼仪不是表演,而是内心敬畏的外化。”周欣芮说,“我曾见到有孩子在奉茶时感动落泪,说第一次真正理解了父母的辛劳。这正是传统礼仪在当代的情感价值——在快节奏生活中,重拾情感的庄重与温度。”
摄影师赵玥用镜头记录下这些动人瞬间。“我捕捉的不是画面,而是文化苏醒的刹那。”她回忆今年一场开笔礼的场景,“百名孩童齐诵《弟子规》,阳光穿过陶龙脊饰,洒在他们脸上。那一刻,文庙仿佛真正‘活’了起来——历史透过砖瓦,与当下对话。”
据统计,2025年1至7月,芦山文庙已接待研学团队及观礼者3.5万人次,开笔礼、成童礼等传统文化体验项目预约持续爆满。
2025年春节,芦山文庙举办“文韵流芳 庙趣飞扬”新春庙会,通过光影技术将传统建筑点缀得如梦似幻,吸引众多游客参与,成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生动实践。
如今,芦山文庙已超越传统的祭祀功能,转型为一座“活”的国学殿堂。通过打造沉浸式学习场景,芦山县持续探索青少年研学创新路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深度融合,让千年礼乐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后记
漫步在芦山文庙,秋日阳光为红壁陶龙镀上金边,耳畔仿佛仍萦绕着孩童们的清朗笑声。
芦山文庙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完美平衡了“守正”与“创新”。作为一座新建文庙,它不囿于复刻历史形制,更以研学为媒,让孔子学堂、传统礼仪从庄重的仪式变为可亲可感的日常。这背后,折射出芦山对文旅融合的深刻理解——文化不是静止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江河。文庙的当代价值,正由此生动彰显:它既是地方文脉的坚定守护者,也以开放姿态融汇现代教育与科技,让千年儒韵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编后语
“雅安文庙·礼敬先师”系列报道至此告一段落,但三座文庙所奏响的礼乐弦歌,依然余韵悠长。
名山文庙,于月华山巅延续“庙学一体”的血脉,让古老的建筑在琅琅书声中重获新生;清溪文庙,在川藏咽喉处守护“万仞宫墙”,以边关儒韵见证文脉流转;芦山文庙,则于汉姜古城内焕发新姿,借研学实践让传统文化可亲可感。
三座文庙,形态各异,路径不同,却共同诠释着一个深刻的命题:真正的传承,并非固守形制,而是激活精神。它们或以教育延续使命,或以旅游拓展边界,或以科技点亮古今,都在寻找传统与当代的最佳连接点,让中华文脉在具体场景中真正“活”起来。
守护历史文脉,既需要敬畏之心,亦需开创之勇。雅安的探索表明,当文化遗产真正融入生活、滋养心灵,便能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成为一地一城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