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雅安的篮球记忆

来源:
2009-12-21 09:15
浏览:
收藏 打印
  篮球从诞生至今已走过了118个年头。每年的12月21日为国际篮球日,以此纪念在1891年12月21日举行的首次世界级篮球比赛。
  
  如今,姚明、易建联等中国篮球队员进入NBA,中国人更加关注篮球。
  
  在雅安,篮球运动也蓬勃开展,特别是周末篮球,已成为雅安人参与全民健身的重要载体。
  
  “雅安的周末篮球赛已经开展了50多年,如今仍然很红火,已经成为部分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市区工人文化宫工作人员,现年70岁的刘明柱老人对雅安周末篮球的了解,不说最厉害,起码也算非常厉害。
  
  兴起于上世纪50年代
  
  “今天下午3点30分,我们队打茶厂队,大家相互提醒,不要迟到。”
  
  “走!今天有精彩的周末球赛,早点去占好位置。”
  
  “今天的球赛一定要由刘存瑶和常树杰来当裁判(两位是雅安老资格的国家一级裁判),这是组委会的安排。”
  
  刘明柱随口就说出上世纪50年代初期,篮球爱好者们常说的语言,“这就是以前的周末篮球赛,每个周末都是这样的火热。”
  
  雅安的周末篮球赛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比赛场地基本都在市区羌江南路雅安工人文化宫(原雅安工人俱乐部)。
  
  1956年,工人文化宫内架起了两个篮球架,周末篮球赛正式在工人俱乐部开展。
  
  “为了规范比赛,我们排出了时间表!”刘明柱回忆说。
  
  当时,周末还只是单休日。周末篮球赛开始时,每周有4场比赛。后来安排上午2场,下午4场。慢慢地,参加比赛的球队越来越多,周六下午也利用了起来。周六下午2场,周日6场比赛。
  
  自周末成了双休日后,周六7场比赛,周日11场比赛,有时还会更多,每周不少于18场篮球比赛。
  
  现在,雅安有注册球队36支,球员400余人。
  
  从三合土到塑胶场地的转变
  
  雅安老一辈篮球爱好都经历了从泥土地面、露天场地到塑胶地面、灯光球场的变革。
  
  上世纪50年代,雅安篮球场是泥土地面。晴天打篮球是汗水加灰尘、雨天打篮球就是汗水加泥水。但即使这样,篮球爱好者们干劲仍特别大。
  
  每次在比赛前,队员们都要用石灰粉将边线重新画出来。当时,有很多人是赤着脚或是穿着草鞋打篮球,穿布鞋和胶鞋打篮球的人是很少见的。
  
  上世纪60年代,工人文化宫建起了“三合土”球场,地面平整了,边线有了,来参加球赛的人就更多了。
  
  上世纪70年代,球场增加了灯光照明设施,晚上可以打比赛了,参加篮球比赛的队伍再次增多。
  
  上世纪80至90年代,政府出资开始修建水泥地面,安装标准球架,设置观众看台,设备设施更加完善。
  
  到2003年,雅安工人文化宫已经建设成一个简易的体育馆,能容纳2000多人,塑胶地面、标准有机玻璃钢篮球架,标准的灯光照明,电子记分牌和24秒记时装置,设备越来越先进完善,可接待省级篮球比赛。报名参加周末篮球赛的球队越来越多,有时甚至无法满足。
  
  在修建文化宫灯光球场期间,周末球赛也一直没停过,比赛场地就设在了八一宾馆、天力公司,或者是雅师附小等地。
  
  江山代有强队出
  
  现在,在雅安的球场上还活跃着一支70岁左右的老年篮球爱好者队伍,他们对上世纪各个年代的强队记忆犹新,很多老人都能随口说出当年的情形。
  
  “上世纪50年代,羌江——西康,打得很紧张,这是当时的口头禅。”
  
  “上世纪60年代,前卫——雪峰,龙争虎斗难决高下。”
  
  “上世纪70年代,茶厂——部队,军民鱼水情,半斤对八两,永不言败。”
  
  “上世纪80年代,军工厂、云母厂、皮革厂三厂鼎立,互有胜负。”
  
  “上世纪90年代,军友球队一枝独秀,打遍雅安无敌手,老年球队也在这时发展起来,给周末篮球赛增添了不少光彩。”
  
  “进入21世纪后,参加周末篮球赛的球队越来越多,有近40支,谁是其中‘霸主’,还真说不准了。”刘明柱说。
  
  记者黄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