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 是最深刻的记忆——记天全县中医院门诊医生卓川
卓川(右)正在给病人处理伤口
“忙”,是天全县中医院门诊医生卓川对“4·20”芦山强烈地震后救治工作的最深刻记忆。
5月12日下午3时,卓川在治疗室里面给病人打火罐、换药、上夹板,候诊室还排着10来个病人。“4·20”芦山强烈地震以来,卓川一直还是忙着。
心里全是别人的好
地震发生后,医生李涛带病坚持工作,一次次冒着余震返回大楼转移伤员,虽然体力不支却咬牙坚持;年近70岁的原院长陈怀炯每天6点就开始工作,帮助救治地震病人……
在卓川的心里口中,他身边的同事个个都非常优秀;对他在“4·20”芦山强烈地震中救治伤员的过程,他仅用一个“忙”字来表达。
地震,卓川清晰地意识到了。2008年,来自安徽的卓川曾在天全经历了“5·12”汶川特大地震。
由于门诊部每天早上7点就开始上班,地震当天,已经有10多个病人候诊。地震后,卓川开始组织病员疏散。
遇到问题一定弄懂
转移完门诊病人,卓川又立即上楼帮助转移住院病人。上午9时左右,涌入医院的地震病人达到高峰,从9时到12时,他一个人就医治了6个地震伤员。对于所做的一切,卓川说,很平常,是应该做的本职工作。
天全县中医院院长陈怀斌告诉记者,卓川很优秀,在特定的环境下,他不讲时间,一直坚持接诊完每一个病人,是一个“没有时间观念”的人。对卓川其人,陈怀斌用“认真细致”四字来形容。
平时,为了弄懂一个问题,卓川不惜耗费时间和精力,从而在业务提升上非常快。“他在业务上很有造诣,在中医手法复位技术上积累了很多经验。地震后,医院的X光不能用,骨伤科的医生对80%的地震病人采取小夹板复位,其中,手法复位发挥了很大作用。”陈怀斌说。
技术高超让伤员免于手术之苦
“卓医生,换一下药。”12日下午3时50分,为了让卓川接受采访,记者让他从治疗室来到休息室,但还没有坐下,卓川又不得不给病人换药。在他的眼中,病人始终排在第一位。原本不长的采访只得中断多次。
清创、缝合、上夹板、打火罐、换药,卓川每一项都不拉下,每一个环节他都做得很认真。在地震后的36小时里,他一直坚持在接诊的位置上没有动弹过。他和同事们一起完成的手法复位的10多例骨折病人,全部恢复较好,原本计划的手术也取消了。“如果没有平时的积累,关键时候就发挥不出这么大的作用。”陈怀斌说。
地震当天晚上,医院接诊的地震病人减少,同事劝他回去看一下一岁多的孩子。但他回家后没几分钟,又回到了工作岗位。“看到家人没事,心里就踏实了。在家坐不住,心里老挂着医院,干脆回医院和大家在一起工作。”卓川说。
记者 周代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