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办川西名校——“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汉源二中巡礼·展望篇

来源:
2011-05-17 10:31
浏览:
收藏 打印

绿树映衬下的新汉源二中

  经过3年顽强而艰苦的灾后重建,如今,我们在汉源县第二中学(以下简称汉源二中)看到的是一幢幢坚固而漂亮的新教学楼,听到的是一阵阵洪亮的读书声……在湖北人民的倾情援建,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汉源二中在科学管理、科研竞赛、教学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展望未来,汉源二中将按照省级示范高中的指标要求,统筹规划,明确思路,形成共识,凝心聚力,艰苦奋斗,真正办成一所环境优美、和谐进取、特色鲜明、协调发展、人民满意的川西名校。

  科学管理促发展

  新汉源二中搬迁组建已经一年多时间了,新学校运行机制总体正常,管理正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精细化。

  震后的汉源二中是由三个学校的教职工和四个学校的学生组成的一所全新的学校,为此,学校首先确立新的管理体制。建立起学校领导下的初中部、高中部相对独立的管理体制,全校管理系统实行“分层管理、条块结合、各负其责、通力合作”的十六字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并强化学校内部管理。

  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把多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学生和培养劳动后备人才作为奋斗目标。学校教务处注重教学过程的常规管理,坚持对教师“六认真”月查制和对教研组周查制度。着力加强教研组和年级组的纵横联系,教研组研究教材教法,学术讨论,提倡教学手段的推陈出新;年级组研究学生在学习中带倾向性的问题和协调各科管理。

  教师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百花齐放。学校分管教学负责人通过听课、检查备课情况、作业批改情况、召开学科代表会、学生代表会、向学生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了解教师教学情况,根据信息反馈及时和教师交换意见,予以指导,并督促教师以学生为本改进提高。

  物质的重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软件”建设,特别是教师队伍建设,只有教师队伍建设好了,灾区校园才能真正矗立起来。“学校十分重视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通过一系列有效方法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以及业务素质。”学校办公室主任杨崇斌介绍,近年来,学校积极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培训活动,共计派出教师280多人次到省、市、县培训或参加教研活动和省市“优质课”评比。

  科研竞赛获佳绩

  教育科研是兴校强校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汉源二中高度重视科研课题管理研究工作,从实际出发,本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积极参与,讲求实效”的原则,进一步加强课题组和教研组建设,共同搭建校本教研活动的广阔平台。

  目前,学校共有各级科研课题9个,其中省级1个,市级5个,县校级3个,40%以上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每年30%以上教师有论文发表或获奖,已初步形成多层次、多级别的课题研究格局。

  自从学校参加科技创新大赛以来,每届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近几年学校共获得省一等奖两项,省二等奖两项,省三等奖三项。学校连续三年获得市优秀组织奖二等奖。

  此外,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共有20人次获国家级奖,有80人次获省级一、二、三等奖,有107人次获市级一、二等奖。

  教学质量创新高

  近年来,汉源二中始终坚持一手抓紧灾后重建不松懈,一手狠抓教育质量的提升不松懈。

  如今,学校师资力量比较雄厚,教学质量逐年提高,社会声誉日益看好。学校现有教职工296人,其中专任教师284人,正式职工12人;专任教师中有高级教师64人,中级教师116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全国和省市级优秀教师21人;省级骨干教师9人,市级骨干教师13人;市级教坛新秀7人,县级骨干教师25人,还有一大批优秀青年教师崭露头角,茁壮成长。

  教师研究水平不断提高。近几年,学校老师在国家级刊物发表文章4篇,获国家、省级奖18篇。2005年,学校被授予“科技教育示范学校”。

  教学质量年年创新高。2006年,高考一举夺取全市文理科双状元;2008年学校受地震重创,师生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奋力拼搏,在抗震棚内夺取了高考优胜,获雅安市教学质量一等奖;2009年,在学校整体搬迁,外迁外流考生数量巨大的情况下,仍然一举夺得全市文理个人总分两个第一名,本科上线307人的好成绩;2010年在学校边施工边教学的情况下,仍然取得高考优异成绩。

  采访结束时,校长叶涛告诉记者:“汉源二中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上有着优良的传统,我们的目标是,以创建省级示范高中,把学校办成老百姓心目中的川西名校为总目标,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按照省级示范高中的指标要求,统筹规划,明确思路,形成共识,凝心聚力,艰苦奋斗,真正办成一所环境优美、和谐进取、特色鲜明、协调发展、人民满意的川西名校。”

  记者宋丹青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