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源县: 引进优质枇杷新品种 科技赋能产业升级
□本报记者 吴丹
近年来,汉源县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持续优化枇杷产业结构。面对传统枇杷品种抗逆性不足、市场同质化竞争加剧等挑战,汉源县联合四川农业大学,成功引进“白马王子”“白雪公主”“果真好1号”“果真好3号”“果真好4号”“红帅”6个品种,其中,“白马王子”和“白雪公主”属于大果白肉枇杷新品种,分别入选四川省2024年度和2025年度农业主导品种,其果大、肉细、汁多、味浓甜,成熟期比“大五星”晚7天左右,错峰上市填补市场空窗期。汉源县还建立示范基地,通过科技赋能、产业融合和政策扶持,推动枇杷产业向绿色化、品牌化、高效化发展。
5月16日,记者走进汉源县顺河彝族乡管山村,实地探访枇杷新品种引进的情况。
科技引领:
新品种带动高效发展
早上10时许,海拔985米的管山村山谷处,村道两旁的土地已被修整出来,红褐色的土壤上,整齐铺盖着一层银色反光地膜。地膜下,一棵棵嫩绿的枇杷树苗正茁壮成长。
“这块土地不规整,考虑到后期管理方便,建议还是将这95株‘白雪公主’枇杷苗种植在一起。”正在讨论如何规划枇杷新品种种植布局的是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果树学教授、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邓群仙,由于“白雪公主”品种的成熟期及生长习性与黄肉枇杷新品种的差异化,管理上自然也有区别。
据了解,汉源县传统主栽枇杷品种“大五星”以果大味甜著称,全县共种植2.23万亩,主要集中在富林镇、九襄镇、唐家镇等乡镇。虽作为农业大县,但汉源县农业产业结构呈现上半县(九襄镇、富庄镇、清溪镇等乡镇)较好,下半县(大树镇、安乐镇等乡镇)反之的情况,为了优化产业结构,并对品种结构进行调整,该县计划建立示范点,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方式,持续激活枇杷产业。
“选址位于管山村的汉源县丰淼家庭农场,将30余亩土地建设成枇杷新品种新模式示范点,除了看中这里海拔低、位于山谷处,阳光充足、不受冻害,非常适合枇杷生长外,通过示范基地还可以对下半县的果树产业发展起到引领带头作用。”汉源县农业农村局果树专家周琼介绍,此次枇杷新品种示范还将在片马彝族乡片马村、安乐镇安乐村进行。
市场供需证明,白肉枇杷的价格能够达到每公斤80元,这对助农增收也有实质性的好处。
专家们正在查看枇杷苗栽种情况
对于新品种枇杷如何栽种,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教授李宇星有自己的“种植经”。为了确保种苗栽植规范,他指导工人们严格按照株行距“4米×5米”的间隔栽种,同时务必将培育好的枇杷种苗根系保护好,嫁接口不要埋在土里。
“根据汉源示范点的气候和土壤情况,为了提高枇杷苗定植的成活率,我们特意选择了营养钵嫁接苗。”指着高不过10厘米的幼苗,邓群仙说,这批引进示范的黄肉和白肉枇杷新品种不仅具有抗性强、丰产、优质等特点,结出的果子还能达到50克以上。
下一步,新品种枇杷栽种好之后,还将在枇杷林里实行粮经套种的立体农业发展模式,种上马铃薯、大豆等作物,既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壤肥力,又能增加农户收入,实现“一地多收”。
政策护航:
人才与资金双支撑
为了示范推广枇杷新品种,汉源县积极加强校县合作,成立枇杷专家工作团队,积极组织技术培训等方式,运用“田间课堂”手把手教农户掌握疏花疏果、套袋防虫等关键技术。同时,还大力推广无人机施肥、病虫绿色防控、配方施肥、简易修剪等新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品质。
近年来,汉源县深化“产、学、研”协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土专家”,形成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体系。同时,还由县农业农村局牵头,持续优化特色枇杷产业4900亩,提升改良枇杷1100亩,提高枇杷优良品种栽培基数,制定枇杷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其中,开创“泡沫网+果袋”技术,结合汉源枇杷的生长环境和风味特色,制定了详细的产地环境、种植采摘、产品分级等标准,汉源枇杷的品质得到显著提升。
从枇杷新品种引进示范、提质增效技术推广到果园粮经立体套种、种养循环模式实践,从科技赋能到品牌崛起,汉源枇杷产业的每一步升级,都是科技与生态的深度融合。相信随着“白马王子”系列、“白雪公主”系列、 “果真好”系列的引进示范种植,汉源县枇杷产业的这颗“金果果”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书写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