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四代从军 爱国情怀祖辈传

来源:
2025-09-18 09:10
浏览:
收藏 打印

□转载自《雅安日报》

马俊毅(中)和外公彭海乾(左)以及父亲马体伟(右)合影

□本报记者 彭艳霞  市融媒体中心 王宇欣

时光流转,不变的是爱国情怀;岁月更替,不改的是铿锵步伐。

74年前,当战火在中朝边境燃烧,马俊毅的外曾祖父毅然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53年前,一心想着报效祖国的马俊毅外公走上从军路;26年前,马俊毅的爸爸也参军入伍;今年,马俊毅身着戎装,奔赴军营。

大半个世纪以来,马俊毅一家四代人从军,接力传递参军报国的热血之志。

家人齐聚  欢送孩子入伍

9月16日一早,马俊毅的家人起得很早。刚下过一场雨的天空还有些灰暗。在位于雨城区多营镇的马俊毅家中,橘红色的灯光点亮堂屋,照亮大门两侧贴着的“光荣之家”门牌。马俊毅妈妈彭燕将头一天就准备好的衣服郑重地穿上,扎起马尾,干练而精神。马俊毅外公彭海乾坐在堂屋里目不转睛地看着自己父亲的复员军人证书,上面黑白的老照片已经泛黄,照片四周是因岁月而留下的暗灰色印迹。照片里的人是彭术祥,马俊毅的外曾祖父。

“今天举办雅安市2025年下半年新兵入伍欢送仪式,我们一家人都要去现场欢送他。”讲起作为新兵的马俊毅,彭海乾满是自豪。他也是早早起床,换衣服、洗漱,出门前穿上他平时不太穿的皮鞋——这双鞋几乎一尘不染。

新兵入伍欢送仪式在四川农业大学雅安校区举行。走到操场外围,彭燕和彭海乾激动地朝着围栏内张望。“胸前戴红花的就是入伍的新兵,不晓得能不能看到马俊毅,我看大家穿着军装都一个样子。”彭燕边说边笑。

现场,雅安各县(区)的新兵在教官的带领下排队有序入场。家长们守在一旁,自豪、骄傲、激动、不舍……多种情绪在彭燕心头交织。“新兵训练有一段时间了,都不能联系他,昨晚才给他通视频,看到他晒得好黑。”彭燕的话语里满是母亲对孩子的心疼,她想了想继续说道:“娃娃还是要多锻炼,他以后的路还得靠自己走。”

马俊毅父亲常年在外工作,此次请假回到雅安也是专程来欢送孩子。他一直站在操场边上远远地看着马俊毅所在的队伍。队伍动一点,他就挪动一点。“我非常支持儿子参军,我一直告诉他要做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直至仪式结束,彭燕才看到儿子马俊毅的身影。队伍离开时,她迈着小碎步一直跟儿子并排走着,嘴里低声说着嘱咐他的话。

四代从军  接续报国志愿

从军对于马俊毅来说,是梦想也是传承。从小,他就在外公的讲述中对军营萌生憧憬。在外公的讲述中,马俊毅知道自己的外曾祖父是一个勇敢、爱国的人。1951年,外曾祖父在国家危难之际没有退缩,毅然参军入伍。在部队,外曾祖父吃苦耐劳,认真训练,练就扎实本领,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外曾祖父退伍回乡。此后,他负责地方民兵训练工作。

受到外曾祖父的熏陶,马俊毅外公从小就怀揣着参军报国的志向。1972年,外公彭海乾参军入伍。跟随部队辗转来到东北辽宁某部队。在5年零4个月的军旅生涯中,彭海乾服从部队安排,出色完成工作任务。当时,彭海乾从事的工作内容涉密,按照部队规定,他只能半年或者一年才能给家里写一封家书,也不能告知父母自己从事的具体工作,每次写信,他都会说:“工作顺利,一切都好,勿念。”而父母也在回信中多次叮嘱他:“你要敢于吃苦、主动吃苦,要为国争光、为民争气。”父母的谆谆教导,彭海乾至今铭记。

1999年,马俊毅的父亲马体伟也从军入伍。在部队表现优秀,于2011年退伍。退伍后,马体伟结识彭燕,两人于2004年生下马俊毅。

如今,从小被军旅故事熏陶的马俊毅是家里的第四代军人。今年,21岁的他,大学刚毕业,就接过从外曾祖父那里传下来的接力棒,传承祖辈的信仰,为我国新时代强军事业贡献力量。

“希望他在部队好好干,发光发热、为国争光。”说起孙子,彭海乾的眼里满是坚定的支持。

编后

一身军装,四代传承;半世纪岁月,一颗初心。从彭术祥赴朝参战的毅然,到彭海乾涉密岗位的坚守,从马体伟军营中的淬炼,再到马俊毅接过接力棒的坚定,马家的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却用代代相续的脚步,诠释了“爱国”最质朴的模样。

“光荣之家”的门牌会褪色,但血脉中的报国热忱永不冷却。这跨越七十余年的接力,是一个家庭的信仰传承,更是无数普通中国人家国情怀的缩影——正是这点点微光汇聚,才铸就了国家的安稳与力量。向这份跨越时光的坚守致敬,更向每一个心怀家国的普通人致敬。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