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嗒嗒”汉源县萝卜岗踏响千年马蹄声
马蹄声起。
12月1日,汉源萝卜岗上。在这座正在修建城市的最边缘,一旁是宽敞的公路、贴着闪亮瓷砖的楼房、高高的塔吊、来来往往的车辆;一旁是成片的山坡旱地、几间青砖瓦房点缀其中。这里是汉源县市荣乡福堂三组,与新县城一线之遥。
从山间坡地的地埂道上,一行骡马队走下公路,千年以来在汉源响彻着的声响传来——。一天来回近百转
与山坡旱地相交的道路叫鄂州路。为感谢湖北省在地震后对汉源的援建,新县城的道路名均以湖北地名命名。
几辆载重在10吨以上的大卡车停在路边,车上装的是泥土。骡马队来到卡车边,“马脚子”(马夫的俗称)们,帮着将车上的泥土装到挂在骡马两侧的筐兜里。
装好泥土,“马脚子”拉着牵绳,引着骡马转身,走向山坡上的旱地。装在马背上的泥土有两百公斤,上陡坡时,“马脚子”用力拉着牵绳,骡马的脚用力在坡道上前行,有时因为打滑而留下一道马蹄的划痕。
地埂道并不宽敞,仅容一人一马依次通过。当上行的骡马和下行的骡马相错时,一行骡马必须从旱地边绕过,天长日久旱地里也留下一道“骡马路”。
在一块旱地旁,骡马队停下,将泥土倾倒在旱地里,有农人将泥土匀在旱地里。转身,一行骡马队,又回到山坡下的公路,继续第二次运送。
行程并不长,从鄂州路的装土处到山坡旱地的倾倒泥土处,最远不过1公里多。每天,一人一马要这样来回近百转,挣到100元的工钱。
这一支马帮,有五六十匹骡马,来自县城附近的各个乡镇。将马帮组织起来的,是汉源县市荣乡福堂三组的村民余朝云。
“锅头”余朝云
余朝云40岁左右,瘦小精干,皮肤黝黑。他并没有骡马,但他是这支马帮的“锅头”,这些“马脚子”以及骡马都受雇于他。而他又受雇于一家建筑公司。
往山坡旱地运土,目的是为了将新县城附近的山坡旱地改为水田。建筑公司一工作人员说,瀑布沟水站蓄水,淹没了库区水田;萝卜岗上都是旱地,土质并不适合改水田。他们的公司的任务就是将一部分旱地改为水田,将坡地改为梯田,一些大于30度的旱地则原地整理,以增加耕地面积。
需要填土的旱地有2000多亩。建筑公司组织车辆将库区水田的表层土运装上来。运上的泥土被当地人称为“肥土”。由于道路不畅通,机械压过也会让“肥土”变成“死土”,最后的转运程序必须由马帮和人力来完成。
年初,余朝云揽到了这个生意。他开始组织一个由他承头的“马帮”。
马帮是汉源自古就有的特殊交通运输方式。据说,当“茶马古道”成形后,汉源的马帮就已经开始辗转在其间了,马帮的存在和运作,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随着社会的发展,马帮逐渐式微。但在汉源的高山峻岭之间,骡马还是主要的运输工具,余朝云联系几十匹骡马并不是难事。
“提前一个星期就开始电话通知。”余朝云说,“来的人自带骡马。除去福堂本地的,更多来自附近高山的乡镇。”
而余朝云除去支付运费,还要提供一顿午饭。余朝云也是马帮的核心,他负责各种采买开销,联系事情。
这些都是马帮的传统。
马帮如果在野外吃饭时,要由锅头掌勺分饭分菜。赶马人只是锅头雇用的小工。锅头大多是自己参加赶马帮的劳动者,与众多赶马人同吃一锅饭。锅头的名称也就由此而来。
汉源的马帮
对于余朝云组织的这支马帮来说,每天的工作还算是轻松的。道路好走,距离也不过1公里左右。余朝云的马帮属于临时的“散帮”或称“拼伙帮”,在这里的工程完成后,各个“马脚子”又带着自己的骡马到其他地方寻找生意。
这些工作的地点或许就不如萝卜岗上轻松和安全了。
在汉源团宝山,矿产资料丰富。这里也常年生活着“马帮”,除去来自团宝山附近的马烈乡、皇木镇、永利乡的“马脚子”,还有洪雅、凉山州等地的“马脚子”。马帮的任务就是将矿石从无法通路的矿洞运送到公路。但这里道路艰险,一不留神就会滑下万丈深渊。这些“马脚子”居住在自己搭建的窝棚里,漏风的破木板,变色的破棉絮,吃的大多是大米和土豆、白菜。只有在春节前后,他们才回到家乡休整,人和马也只有这段时间得到休息。
现在的马帮很少从事长途运输了,当年的马帮更像一支训练有素、组织严密的军队。马锅头、赶马人和骡马们各司其职,按部就班,兢兢业业,每次出门上路,每天从早到晚,他们都井然有序地行动,沿着茶马古道从汉源到康定,或者从更远的地方来到更远的地方去。
汉源人杨长云和其他36个马主曾自发组织了108匹骡马的马帮。2008年的时候,受聘于某公司在都江堰至阿坝的高山中,为正在架设的高压输电线路托运沙石、水泥等。矿山、电力公司、电站,也是现在马帮最主要的使用者。
地震时,山路陡峭,他们无法带着马儿逃生。马主们含泪解开马儿的绳子,希望它们能自己照顾自己。幸运的是,当他们返回时,108匹骡马还剩下48匹。杨长云等人还能继续马帮的生意。山间的工程,还离不开马帮。而对马帮的人来说,这些是他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副业。
马蹄声落
萝卜岗的山坡并不陡峭,在马帮倾倒泥土的不远处,有几间临时搭建起来的窝棚。
窝棚前,几块石头上支着一口小锅;一张小木桌上,放着几只搪瓷碗,碗里残留着未吃完的大白菜。窝棚紧挨马厩,马厩食槽里有尚未吃完的草粮。
一些离家较远的“马脚子”就落脚于此。随着天色暗下来,结束一天劳作的骡马和马脚子开始回家。
柴火燃了起来,小锅里的饭菜开始嘟嘟冒着热气。马脚子就这样围坐在一起,吃饭,聊天。尽管赶马很辛苦,但他们整天却乐呵呵的。每天和骡马在一起,一起走山里羊肠小道,一起看重复的风景,赶马人和骡马彼此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一马脚子说:“你待它好,它就会加倍回报你。而且它们还特别听话,我要它往哪个地方走,它就往哪个地方走……”
远远的,还有马匹走在回程的路上。他们身后的汉源新县城建设正酣,机器仍发着轰隆的声响。
嗒嗒、嗒嗒……马蹄声落。
实习生王侃记者高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