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门坎 雅州城的千年记忆

来源:
2016-01-17 09:33
浏览:
收藏 打印

  

1939年孙明经拍摄的雅安城区老照片

南门坎

南门坎

      南门坎

  一段残破的城墙遗址,无声记录雅州的千年过往。

  一座如新月的山,将城墙的防御扩大,成为一场战争最后的防守地,也成就雅安之名。

  一座名为“雅安”的千年古城,曾在此设治,历经几代兴废。

  这就是雅安市区的南门坎,它是老雅安人的城市记忆。

  它与苍坪山连为一体,见证着雅安千年的变迁。

  1月15日,久违的阳光洒向雅安市区内的苍坪山,在寒冷的冬季里为城市增添着活力。不管寒暑,在苍坪山下居住的人们,像往常一样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和生活。

  65岁的杜大明居住在市区南门坎处。

  每天早上,他都会到苍坪山上去呼吸清晨的新鲜空气。

  杜大明知道,苍坪山下是原西康省重要的所在地,但他却不知道,苍坪山的故事还要从千年前讲起,并且与“雅安”这个城市的名字有着莫大的关系。

  斑驳城墙

  雅安古城的遗存

  市区南门坎,行人不时在青石板路上经过。

  这里古木参天,环境清幽。

  苍坪山右侧的木城街10号,作为老雅安人,都知道这里叫作南门坎。

  为何叫作南门坎?

  “这是雅安明清时代的南城门。”杜大明说,他每天都要从那里经过。

  在老雅人的记忆里,雅安人都有着关于雅安城门与城墙的记忆,而南门坎的青石板路和石墙,正是雅安城门的唯一遗存。

  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公元1008-1016年)年间,雅州治所(政府衙门)由多营迁到苍坪山麓,由此拉开了雅安作为一座城市的开篇历史。

  据《雅安市志》记载,雅安古城城开四门。东门在如今的假日广场处,南门在南门坎,西门在西门大桥,北门在八一路。

  说是东西南北,实际上并不对称,这都源于那时的雅安城区较小。

  据《雅安市志》(1996年版)记载,雅安古城城开四门,城内街道呈盘状分布,三横五竖交叉,东西长、南北短,街巷23条,基本形成了城市格局。

  街巷有了,城市也热闹起来。雅安城,也不断在变化,扩大……

  市志上的一组数据展示着雅安城市的发展变迁:辛亥革命(1911年)以后,东门外增加6条街巷,南、西、北三门外各增1条街,城内城外共32条街巷,街道最宽7米,主道从东至西贯穿全城(今西大街、中大街)。除少数街道为石板路面外,其余为泥石路,总长6600米。

  1942年,西康省设雅安市政整理处,在城门外文庙坝开辟新市区,新增抗建路(今英模路)、文辉路(今人民路)、新康路、苍坪路、新生路、交通巷,6街总长2530米。

  1943年拆除东城门洞,平整城墙基地,辟建新街5条。

  1944年,青衣江北岸陆续有棚户、茅屋开茶馆、饭馆、摆摊,东面延伸过陇西河形成3个小街。1945年城区街巷增至44条,总长14167米,城区占地面积由0.7平方公里扩大到1平方公里。

  1950年8月,西康省人民政府将市政建设纳入议事日程,成立专门机构,延伸怀远路(今西大街),拆除西城墙,修筑了8米宽的东西干道,连接飞机坝雅荥公路,共筑成混凝土路面干道1925米,两旁设2.5米至3米宽的三合土人行道。

  1951年拆除南大街与西大街交接处和小北街的两段城墙,拉直街道至青衣江畔。

  1952年拆除东门北段城墙,建设文化路,再沿青衣江南岸(从原广场至西门)筑防洪堤,兼具防洪和道路功能,同时翻修、拓宽朝阳街。

  1957年北门城墙全部拆除,新辟长2100米的沿江路。

  如今,经历着百年风雨的南门坎还留下了一段斑驳的古城墙,依然为市民提供着服务。

  在那里,老雅安人可以想像雅安四个城门的情景,凭吊雅安古城。

  石板古道

  茶马古道第一关

  在南门坎宽阔的石板阶梯两侧,安装有石柱和铁链。

  1月15日,在阳光下,几名工人正在为铁链刷上黑色的油漆。

  过往行人踏着石板路,拾阶而上,走在雅安城的古道上。

  “南门坎坐南向北,现城门已不存在,仅存城门遗址二段,古道一段。它是雅安商贸经南城门出城至西藏的重要关口,也是茶马古道的第一关。”市博物馆馆长李炳中介绍说,南门坎古道与旁边明代建筑观音阁一起,被列为四川茶马古道雅安段的古迹。

  芦山强烈地震后,观音阁与南门坎一起成为茶马古道上灾后文物修复工程。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维修后的南门坎,以新的姿态呈现在市民面前。

  阳光、石阶、古树、铁链……

  一幅城市里的古意画卷在旁边街市的吆喝声中,铺展开来。

  这里是出雅安城的南门,是南出雅安的茶马古道第一关。

  沐浴着阳光,行走在石阶上,记忆穿越时空。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被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来临了。地处边关的雅安,依然战乱不止。但跟随着盛唐的脚步,雅安也迎来一个繁荣和发展的黄金时期。

  茶马古道、南丝绸之路开始兴盛起来,雅安的茶叶开始源源不断地运输到西藏……生产力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道路的畅通,让雅安与外地产生了更多的交流,因泥巴山造成的文化阻隔也开始模糊起来。

  唐宋时期,川茶产量居全国之冠,而尤其以雅州的茶产量最高。

  当时雅州是汉藏茶马贸易的重要地点。宋朝统治者曾规定,将雅州所产的茶叶用作换取马匹,为雅州留下充足的战马。

  雅安从古至今就是四川入藏、入滇的交会处与重要节点,也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门户和必经之路。

  从石阶走下南门坎,穿过街道,对面就是市博物馆。

  在市博物馆里,有许多当地出土的文物,它们从形制、图案上,与云南昭通、印度部分地区的遗存非常相似。在雅安西南夷系统的镜带柄,而先秦两汉时期是钮镜。带柄铜镜与中亚、西亚一带的带柄镜相似。市博物馆内的众多汉代遗存,都具有强烈的楚文化和中原文化因素,反映了西南边陲重镇、南方丝绸之路重要驿站的繁荣景象。

  南门坎与市博物馆,遥相呼应,那些遗存,无声诉说着雅安茶马古道的繁荣过往。

  苍坪山

  见证西南边城的战事

  市区苍坪山,古木参天,环境清幽。

  这里是城市里难得清静的地方,山林间,很多老人在树荫下喝茶聊天。

  “苍坪山,又叫月心山,据说这里是‘雅安’名字的由来地……”他们的话题,有时也会讲到雅安与苍坪山的关系。

  雅安之境,秦汉时代已实行郡县制。从秦灭巴蜀到汉代五百年左右的时间,雅安境内陆续建置了严道(今荥经)、牦牛(今汉源)、青衣(今芦山)、徙阳(今天全)等县,不过“雅安”抑或“雅州”还没有影踪。三国以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两百多年的时间,雅安被僚人所占,僚人是南边的少数民族,让汉代时期已比较发达的雅安地域几乎回到了原始状态。

  直到隋朝统一,赶走了僚人,才又重新设县置州。

  雅安地区历来就是历代各朝的边陲要地,转输兵员,运送战备物资,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这一段历史时期,雅安虽然基本被划入中央政权的版图,但雅安所处的位置,均属边关。为政权守土的兵镇是雅安最常见的建制,由此可见,战乱或许是雅安这一时期的常态。

  隋文帝仁寿四年(公元604年),置雅州。

  北宋年间雅州治所迁至此地,由于雅安山形如新月,人们又改称其为“月心山”。到了清朝,雅州府发展迅速,城内植被减少,唯此山依然绿荫如盖。故而这座山又有了“苍坪山”的名号。

  纵贯唐、五代、宋、元、明、清诸朝,雅州这一行政区划的范围虽不断改变,其名称却沿用了千年。

  作为西南边陲之地的雅州,一直战乱不断。

  当时的掌权者也在雅州积极防御,修建城池。

  据《雅安市志》记载,明洪武一年(1368年),雅州修砌石城。

  然而,到明朝后期,坚固的城墙,也挡不住明朝衰落的脚步。

  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后,雅州也进入了清王朝的版图。

  清雍正七年(1729年),清王朝置雅安县。雅安县管理着南到飞龙关,东达水口,西至飞仙关,北抵金鸡关的广大地区(与今雨城区辖区面积相当)。

  至此,在“雅州”之名出现千余年以后,“雅安”作为地名闪亮登场。

  雅安历代为郡、道、州治所,西陲重镇,各朝经边、戍边钦差、大吏践约踏伏之地,留有涵盖两千多年历史的文物古迹。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设立西康省,雅安隶之,至1949年12月9日,西康省主席刘文辉起义,雅安迎来新时代……

  在市博物馆内,一张拍摄于1939年的雅安老城照片,还能看到雅安老城的大体面貌。 这张由著名学者孙明经拍摄的老照片,与南门坎一起,成为了雅安人回忆雅安城的最佳事物。

  如今,作为雅州城的最后遗存,南门坎自然成为了雅安城市记忆中最具历史意义的文化符号。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黄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