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快乐我就幸福———黄正志的电影放映生活
“黄师傅来啦,又有电影看了!”11日晚,黄正志率领他的两人放映队来到宝兴县灵关镇大沟村,整个村子一下沸腾了。其实这两人,就是黄正志和他的儿子。20年了,黄正 志和他的儿子带着电影放映机跑遍了宝兴的山山水水,为农民放电影上万场次。
电影“不了情”
黄正志的家在宝兴县灵关镇磨刀村,这是一个贫穷的村子,山大沟深,交通闭塞。20多年前,村里人出行全靠两条腿,看电影更是一种奢望。乡村电影放映队一来,村里男女老 少连饭都顾不上吃就去看电影,有的人还翻山越岭走几个小时摸黑前来看电影。
1975年春,乡村电影放映队来到磨刀村放电影,这是30多岁的黄正志看到的第一场电影——《一对鸳鸯》。看着那一格格小方块里有着“小小人儿”的胶卷,被放映员挂在 机器上一摆弄,这些“小人儿”竟在前面的大白布上变成大大的人,还全都活了起来,能动,能说话,太有趣了!虽然黄正志已经30多岁了,但他仍像个孩子似的充满了好奇。黄正 志成了看电影最活跃的一个,他跑前跑后,看了银幕前面又看后面,对电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电影放完后,他围着放映员跑前忙后,帮着卸银幕、抬发电机、卷电线……从此,黄正 志同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同时也走上了他的放映之路。
那年冬天,黄正志东拼西凑,借了1000多元钱,在县电影公司买了一部8.75MM的放映机,并在县电影公司进行了5天的技术培训。培训结束后,黄正志便和儿子从县电 影公司租了《代号213》、《闪闪的红星》和《小兵张嘎》等电影,然后马不停蹄地往村里赶。走完几十公里的山路,已是深夜11点多。“那么晚了,乡亲们还围着火堆等电 影。”黄正治流泪了,他并在心里不停地念叨:“一定要把电影放好!”也就是从那一天开始,黄正志和儿子开始了他们的电影放映生涯。他们钻沟壑,进大山,走遍了宝兴的山乡村 寨。
有一次,黄正志去灵关镇钟灵村放电影时,村里的孩子们看到八路军冲锋打鬼子的场面,一个个激动得跳跃、拍手、欢呼,那一刻,黄正志真正体会到了自身的价值。
无论是乡镇还是山村,每到一处,村民们都十分感激黄正志,他们说,是黄正志将外面的精彩世界带进了他们的生活。每当黄正志放完电影返程时,村民们都含着眼泪与他握手惜 别:“黄师傅,你一定要再来啊!”
“哪怕只有一个观众,我都会坚持下去”
上世纪90年代,电影放映步入低谷,不少电影公司相继解体,一时断了电影片源。“当时不少地方的农村电影放映队因报酬长期无着落,一个个都偃旗息鼓了。为了撑起宝兴农 村电影放映工作这面旗子,我要继续为老百姓放映下去。”黄正志告诉记者:“哪怕只有一个观众,我都会坚持下去。”生长在贫穷山寨的黄正治,深知村民对文化的渴求,仍然义无 反顾地坚持着他的“电影事业”。
黄正志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并不富裕,但他对放电影的投入却一点也不吝啬,常常风里来雨里去地到市区和各县的电影公司租影片,他说:“一万名观众就有一万张笑脸,我 ‘富’得很哟!如果没有电影,我的生命就垮了一半。”黄正志在个人开支上又非常节约,他把放电影挣来的微薄收入,又全部投入到放电影的事业中。谈到家里,黄正志很内疚: “没办法,我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2007年,黄正志从宝兴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借到了一台放映机。为了解决交通问题,他卖掉了自家的牛、猪和差不多所有能换成钱的东西,买了一辆农用小货车,作为“流 动电影放映车”。有了车后,黄正志和儿子一年四季奔波在宝兴县的山乡村寨。寒冬,在“电影车”上和衣而睡,夏日,天当被子地当床,渴了饿了喝凉水啃干馍。“看到村民被电影 中的故事感动得潸然泪下,或发自内心地欢笑时,我就感到特别满足!”黄正志有些乐了,他和儿子放映电影的事迹,也成了当地老百姓嘴边的一段段佳话!
黄正志在农村放电影的名气越来越大,请他放电影的电话不断打来,他每次接到电话,便精心选择村民喜爱的片子。“老人们爱看戏,我就放戏曲片,一连放三天;年轻人喜欢看 战争片,我就放战争片专场;普及农业科技文化知识的科教片,也是我放映的重要内容。”在他看来,用电影丰富村民的生活,帮助村民掌握更多的致富知识和技术,是令他骄傲和自 豪的事。
20多年来,黄正志在夜幕下放映电影上万场,观众多得连他自己都记不清了。冬天的一肩浓霜,夏日的如雨大汗,他不觉辛苦只觉甜,只要观众快乐,他就觉得幸福!
记者石雨川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