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手相连 重建美丽新汉源——武汉市对口支援汉源县灾后重建侧记
武汉市援建的汉源二中初中部施工现场
“挖挖机,隆隆响;平大道,挖堰渠;修医院,建学校;鄂汉人民心连心,湖北汉源一家亲……”这首自编的唱词在汉源县灾区广泛传唱,唱出了鄂汉之间的情缘。
心手相连
1千余人会战新县城
去年6月12日晚,武汉市吹响援建汉源过渡安置房的“集结号”。6月23日,首批1万套过渡安置房提前完成,为灾后的汉源县雪中送炭,让灾区群众结束了帐篷生活。
“要让灾区人民彻底摆脱地震造成的困境,建设美丽新家园,我们必须尽早帮助汉源群众建成牢固的永久性住房,让他们早搬新家早致富。”武汉市援建队伍急灾区百姓所急,想灾区群众所想。
去年8月,武汉市接受了对口支援汉源灾后重建的任务。调集人力、物力、财力,援建人员马不停蹄地赶赴汉源。
为保质保量如期完成援建任务,武汉市援建办积极开展以围绕援建项目建设进展抓中心、强化援建工程质量抓核心、凝聚援建队伍抓人心为主要内容的“三心工程”,创新工作机制,完善规章制度,导入品牌理念,积极做好规范、质量、进度3篇文章,保证援建工程顺利有序推进。
“多一些困难我们不怕,多出一份力气我们愿意。为了保质保量完成援建任务,我们必须沉着应对,击破困难。”在援建精神的鼓舞下,一个个难题迎刃而解。
在新县城一桩基现场,施工用道十分狭窄,只有一条小路进入场地,搅拌机和塔吊等大型设备无法运进施工现场。为了抢进度,施工人员抬着小型设备从山路进入工地,搅拌机放在挡墙外加工混凝土,然后把混凝土沿山路抬上工地。
更艰巨的是人工挖孔打桩作业。地面以下不到1米的地方,全是非常坚固的顽石,施工人员手持风镐作业,钻头打在石头上发出刺耳的金属碰撞声,扬起的粉尘让人看不清方向,发出的噪音把耳膜震得生疼。但施工人员顾不上这些,他们戴上厚厚的口罩,用棉花塞住耳朵,挥汗如雨地一点一点往下凿。只听见机声隆隆,钻音啸啸,整个工地就像一个硝烟弥漫的战场,大家只能通过打手势交流。工人们从井里出来,头发、眉毛、胡子、身上全是厚厚的一尘白灰。
武汉市援建施工队伍在保安全保质量的前提下,大量增加施工人员,采取“三班倒”的作业方式,24小时昼夜不停施工。目前,汉源各援建工地上,1千余名武汉援建人员在日夜奋战。
情系灾区
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爱
“自己家庭困难再多,也多不过灾区的群众;自己家庭事情再大,与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相比也是小事。”武汉市援建办副主任陈杰锋经常这样说。
陈杰锋今年已58岁,患有高血压和痛风,但他却一直坚守在汉源灾后重建一线。远在武汉的妻子和在深圳的女儿生病受伤,他也无法抽身去照顾。去年11月底,因连续数日的劳累,陈杰锋血压居高不下,从工地回办公室时,刚下车,他一头晕坐在地上,半个多小时才缓过神来。
援建项目代建单位武汉市宏建公司负责人陈跃群赶赴汉源后,一直坚持在汉源各个工地。几个月时间下来,她对萝卜岗上各个工地的情况了如指掌。去年,她丈夫的父亲生病住院,因为工地上需要处理的事情太多,她没能回家,直到老人去世,她都没有来得及赶回去见老人最后一面。
武汉建工集团项目部技术负责人李杨唐完成板房援建任务后,又主动请缨参加灾后援建任务。一次,他在工地上受伤造成骨折,但他没有回武汉养伤,硬是“赖”在工地和管理人员一起研究施工方案;宏建公司项目经理郭庆昕多次推迟婚期,同事们问他是不是要等到援建任务完成后再结婚,他总是笑而不语;蜀通公司康源电力公司项目经理张帆,女儿出生不到1个月就赶赴汉源……
“多给灾区人民一份关心,多给灾区人民带去一份爱。”在武汉市对口支援汉源的6个援建项目之外,武汉市政协、青山区、市总工会等还自发组织了社会捐赠近千万元,援建汉源县汉援大庄小学、河南乡中心小学、松林希望小学、县职工活动中心和县残疾人康复中心。巨莎莎
相关链接:
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全市人口约700万人。武汉市对口支援汉源县6个项目,其中,汉源二中、20万平方米住房和爱心福利院3个项目采取“交钥匙”方式援建;富林镇卫生院、麦地小学、社区服务中心和体育活动中心3个项目,采取投资包干方式援建。援建资金总概算为5亿元。
两地情深:
武汉市援建办副主任陈杰锋:
援建工作是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我们将积极主动做好各项援建工作,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激情保质保量全面完成援建任务!
富林镇附城村8组村民胡淑秀:
可敬的武汉市一线援建工作者,让我们真诚地说一声:你们辛苦了!你们帮助我们开展灾后重建,我们从内心由衷地感谢你们。我们相信,在你们的爱心帮助下,明天的汉源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