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鸟者说”,川西群山里的“倾城之恋”

来源:
2009-03-23 09:15
浏览:
收藏 打印

   “爱鸟者说”,川西群山里的“倾城之恋”

  以前,鸟在人类心中的印象,首先是“肉好不好吃”,其次是“毛能不能穿”。
  这样的印象,持续了不知道多少年。
  当群山披上了绿色的长袍,当“观鸟”成为年轻人的爱好,当猎枪变成了“高像素的长枪短炮”,鸟类终于摆脱了“猎物”的命运,成为雅安生态环境的代言人。
  今天,雅安人爱鸟,也护鸟。

白鹭

   对于川农大野生动物保护专业学生杨春涛来说,在雅安“观鸟”既是他的专业,也已成为一种爱好。一有空闲,这个来自什邡的年轻人就会约上几个好友,一同到城市周边观察鸟类。从川农大新校区的老板山,到天全县境内的红灵山,他们深入野外,观察和记录雅安的野生鸟类状况。在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里,他们体会到了自己所学专业的分量。“在野生状态下观鸟,让我们感受到了自然之美。”杨春涛说,“我们学的是野生动物保护,就是为了守护这种美。”
  采访里,杨春涛和他的同学特地理出了一份雅安候鸟清单。清单上记录的每种候鸟,都是他们野外观察的结果。
  这份清单上出现了一种大名鼎鼎的候鸟,名曰“鸬鹚”,这两个字勾起了老人傅永康的童年记忆。
  今年64岁的傅永康是一位退休的工人。听老人讲,他小时候经常看到这种别名“鱼鹰”的候鸟。想当年,擅长捕鱼的鸬鹚常被人捕捉,然后被训练成活的捕鱼工具。半个世纪前,年幼的傅永康就见过被驯化的鸬鹚,这种鸟高超的捕鱼技巧和被束缚的凄惨模样,让当年的小男孩终生难忘。
  后来,随着“大炼钢铁”和砍树开荒的迅速推进,“鱼鹰”从雅安消失了。多年后,当“鸬鹚”二字在雅安候鸟清单上再次出现,傅永康感到一种激动。“它们又回来了。”老人笑道,“这说明雅安环境好了,也没有人要捉它们了。”
  在今天,雅安依然有“捕鸟者”。只是这种“捕鸟”不用枪,而是用“单反和长焦”。木木就是一名这样的“捕鸟者”。这位年轻的业余摄影师常和“摄友”一起外出拍鸟。雨城区北郊乡的那片“白鹤林”,就是木木和朋友们经常光顾的拍鸟地点。“鸟类很优雅,我们就是想留住它们美的瞬间。”木木说道。
  雅安人不仅仅只“观鸟”,他们也将“护鸟”视作天经地义的职责。
  2005年7月,汉源县晒经乡。一只受伤的黑颈鹤迫降在农舍门外,被善良的村民收留。林业员代盛全发现后,立即向当地林业部门汇报。很快,这只黑颈鹤便坐上了专车,被送到碧峰峡动物救助中心接受治疗。
  2008年12月底,一只大麻开鸟也由于受伤降落在荥经县农田里。当地村民扔下锄头,对它进行了急救,县上林业部门也将其护送到碧峰峡,使得这位“天上掉下来的伤员”转危为安。
  雨城区林业局野保科的办公室里,不止一次地迎接了“不速之客”。这些访客大多怀抱着野生鸟类而来,请动物保护工作者对伤病鸟类进行救护,或者将走失的鸟雀放归山林。
  “对于野生鸟类保护来说,现在的情况让人欣慰。”对于雅安人的爱鸟情节,一位雨城区林业局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说道,“随着雅安生态环境的改善,环境保护观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
  川农大生物学副教授徐怀亮表示,作为候鸟南下的主要通道和越冬地之一,雅安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在恢复和保护生态方面,雅安也卓有成效。此外,随着一系列水利工程的建设,雅安自然水体的面积增大,也为候鸟栖息提供了更加优越的条件。
  “最大的进步,在于人的意识。”徐怀亮笑道,“雅安的百姓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保护鸟类和它们赖以为生的环境,就是保护雅安人自己的家园’。”实习记者 邵也萍 记者 陆睿
图片除署名外由木木拍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