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丰富 构思巧妙 文化墙上画新貌 震后新村看头多

来源:
2015-06-02 10:36
浏览:
收藏 打印

  “4·20”芦山地震两年来,雅安的面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已经完成住房重建的广大农村,漂亮的新房圆了老百姓的安居梦,也让震后雅安农村的基本面貌焕然一新。

  如今,行走在雅安广大农村,除了扯人眼球的震后新居外,一面面融入农村历史、农村特色、感恩之情的文化墙更让震后新村有看头。

芦山县龙门乡白伙新村文化墙一角

  天全县始阳镇新民新村:

  书写浓浓感恩情

  5月,天全县始阳镇新民新村处处洋溢着新气息。

  从新建成的凤阳大道驶入新民新村,还未见到新村房屋面貌,便被一面别致的文化墙吸引。文化墙左面,一幅巨大的笑脸图上,红色大字抒写出浓浓感恩情;文化墙正中,在烈火上飞翔的凤凰雕塑彰显出新民新村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文化墙右面,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宣传画让人耳目一新。

  “这面文化墙,融入了新民村的历史文化,浓缩了全镇人民的感恩之心,直观传递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阳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感恩”是新村文化墙的核心。

  走在文化墙下,生活在新民新村的重建户高兵强也有着自己的感悟。“丹凤山因地形似凤凰而得名,新村注入凤凰元素,代表着我们重建户最朴实的期盼。”高兵强说,经历了“4·20”芦山强烈地震,如今的新民新村正如浴火重生的凤凰一般腾飞,相信未来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

  芦山县龙门乡白伙新村:

  民俗文化巧传承

  作为“4·20”芦山强烈地震震中所在,两年来,龙门乡村民的住房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王伙新村,还是白伙新村,亦或是河心新村,该乡各个重建新村呈现出的新面貌让人流连忘返。

  “白伙新村太有意思了,除了漂亮的木结构房屋,新村墙体上的一幅幅年画让人记忆深刻。”5月初到芦山县旅游的德阳游客谢思远至今仍对白伙新村念念不忘。“一走近新村,就看到了绵竹年画,感觉亲切不说,一幅年画上还写着‘芦山什邡一家亲’,瞬间把我这个德阳人感动得想哭。”

  芦山地震后,德阳市对口援建我市芦山县,德阳的什邡市则主要负责援建龙门乡。两年来,什邡市在龙门乡留下的不仅仅是一项项重建工程,更留下了深厚情谊。

  “除了把德阳的元素画在新村里,我们更融入了当地传统的花灯文化。”白伙组组长雷光玉说,芦山花灯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是我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把花灯画在文化墙上,是对本土文化的宣传和传承。

  雨城区南郊乡余家村:

  特色产业绘上墙

  在雨城区,文化墙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沿雅上线、雅望线行走,一面面极具特色的彩绘文化墙和农村融为一体。

  震后的南郊乡余家村,在成都市的大力援建下,住房条件、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业产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5月28日,刚刚看到周公桥头余家村特色标志,眼光又被路旁一幅彩绘图吸引:蓝色天空、绿色草地、红色草莓,三色组合出的产业兴旺图,叫人挪不开眼。

  “余家村农业产业有蓝莓、草莓、茶叶等,在设计彩绘时我们充分考虑了产业元素,在余家村,这些产业都被绘在墙体上。”雨城区文体广新局是该区农村文化墙彩绘实施方,该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实施区不同的文化地域特色,雨城区在文化墙设置上不光有传统民俗文化、文明新风尚等内容,还融入了熊猫文化、红军文化、农耕文化等元素,这不仅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更是农村文旅融合的体现。

  按照这一思路,在雨城区,食用菌、生猪、奶牛等摇身一变,成了漂亮的蘑菇房、欢快玩耍的猪哥猪妹、啃着青草的奶牛等卡通形象,象征着雨城区特色农产业的蓬勃发展。

  “把道理写在墙上,把特色绘在墙上,把文化融在墙上,这样的农村不仅美,还有特色。”余家村村民魏世树告诉记者,自己的孙子特别喜欢这些文化墙,还嚷着要学画画。

  记者 李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