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花在雅安绽放

来源:
2016-05-08 09:31
浏览:
收藏 打印

重建后的茶史博物馆,吸引众多游客参观

  初夏的雅安,群山叠翠,山花烂漫,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

  中国藏茶村、荥经砂器博物馆、中国·雅安熊猫文化产业核心区、芦山县乌木根雕艺术城、名山茶马古城、名山区牛碾坪万亩观光茶园、宝兴石雕文化产业基地……

  这些文化产业项目,已成为促进全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实现文化事业和产业互促互动,助推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的有效阵地。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在恢复重建中,全市多个文化项目的整合重叠,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与生态旅游融合、文化遗产资源与旅游经济发展融合、文化艺术创作与市场消费融合、文化产业与三次产业融合,这为全市实施后发追赶装上了文化的“引擎”。

  实现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近段时间,雅安很热闹。

  “五一”小长假期间,位于雨城区多营镇的藏茶村,众多藏茶产品和藏茶文化展示吸引了不少游客。中国藏茶村,作为重建项目,建成后引来了最灿烂的时光。

  中国藏茶村,是我市藏茶文化创意发展产业的重要基地与平台。

  这为雅安藏茶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文化的活力。

  中国藏茶村的情况,只是雅安文化产业重建的“切片”。

  早在2013年7月20日,四川省政府网站正式对外发布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11个专项规划,其中《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文化旅游专项规划》提出“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的概念,成为雅安重建规划的突出亮点。

  如今,这些文化产业项目已然建成,成为雅安文化发展的主阵地。

  今年春天,我们欣喜地看到,恢复重建后的雅安,引来了众多关注的目光。

  宝兴县硗碛藏族乡的上九节,汉源县梨花节、石棉县黄果柑节、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荥经县鸽子花节……茶文化、熊猫文化、红军文化、砂器文化等,在会节中得到充分展现。

  这些会节,让众多游客感受着雅安良好的“文化生态”。

  留住乡愁传承文化遗产

  青衣江畔,市博物馆外的龙凤印让人浮想联翩,而馆内的展品,更是让人穿越时空,感受着雅安2000多年的历史文化。

  文化遗产是留给后人的,不仅是美学的享受,更是精神与物质、经济与文化的传承。

  可有谁想到,在2013年时,这里的馆藏文物曾受损。

  实际上,在2013年芦山地震发生时,雅安的地面文物和馆藏文物大多受损。

  观音阁、高颐阙、樊敏碑阙、王晖石棺、青龙寺、青龙关……

  经历文化恢复重建后,雅安地面文物和馆藏文物迎来了新生。

  观音阁,已然成为人们感受雅安老城文化的重要地点,而青龙寺和青龙关等芦山龙门乡的文物在修复后,成为了龙门乡的旅游环线。

  此外,在名山茶马古道上,蒙顶山古建群的修复,更好地保护了自古以来人们在蒙顶山上留下的历史遗迹;芦山县飞仙关镇,对飞仙关的进一步开发和新城镇的建设,让进藏第一镇成为318国道线上发展的新亮点;在荥经县新添驿站,新建的农房与老场镇毗邻,保留着老场镇原始风貌,为今后的进一步开发和当地村民走旅游致富路奠定了基础。曾在地震中受损的一个个历史文化遗产,在重建中重新焕发出不一样的魅力和活力。

  不仅仅是文物的修复和保护,也是关系民生的安居工程、辐射产业发展的经济走廊,是一条文化、经济与民生共融的发展之路。

  让公共文化设施“活”起来

  5月的一个周末,在天全县老场乡综合文化服务活动中心,排练室内锣鼓喧天,青少年活动中心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图书阅览室人来人往……

  早在地震前,这里只是一座被闲置的杨家祠堂。

  老场乡杨家祠堂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地震前已经闲置多年,破败不堪。

  地震后,天全县有关部门对全县各乡镇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深入调研,发现老场乡杨家祠堂处于人口密集处,且场地开阔,稍加改造适合建成文化服务活动中心。随即,以灾后文化重建为契机,老场乡综合文化服务活动中心正式建立。通过政府的大力支持,一年来,老场乡综合文化服务活动中心开展了众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以文化建设的方式,有效地保护了这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要使硬件“活”起来,才能让群众切实享受到丰富的精神食粮。

  这样的例子,在雅安还有很多。

  在名山区解放乡银木村梁文全家,几名村民聚到后院的文化院落,下起了象棋,看起了书。

  这里,是解放乡建立的10个文化院落之一:院落的一角设置了小书屋,中间添置了桌椅,墙上还挂了几幅字画,这样开放式的环境,村民可以随时进来,村关工委的“五老”志愿者可以在此辅导学生,干净整洁的环境更是村民开展环境治理的标杆。

  “现在居住条件好了,生活环境也美了,在房屋重建好后,要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用文化凝聚人心。”解放乡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打破以往农村书屋的设置方式,在交通便利的村民家打造文化院落,让每个文化院落各有特色。

  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群众基本需求,文化活动开展丰富群众生活。重建两年多来,我市大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不断发掘挖掘、包装本土文化,努力提升文化产业总量和品牌影响力。

  依托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村(社区)文化活动室,我市还引导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农民工文化驿站”等震后新型公共文化阵地。

  此外,还有我市“三馆一站”、荥经县鸽子花文体中心、名山群众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这些文化活动场所设施设备水平显著提升,全市文化软实力也将进一步得到提升,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也将得到极大提高。

  经历涅槃的雅安,正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持续增强文化自信,坚持“转化”定力,坚定不移地推进雅安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全市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黄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