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倒下精神永存——一户天全人和探险家余纯顺的难忘情谊

来源:
2006-10-29 00:00
浏览:
收藏 打印

  凡是有利于祖国、民族和进步事业的事情,我应该当仁不让地去做。我把我生命这样一段过程用上去,觉得值。 ——余纯顺 A少年 伴随翻越二郎山
  1991年4月,余纯顺“孤身徒步壮行全中国”的第四年,路经我市天全县两路乡,在长河坝食宿店度过了三天四夜,也留下了一段动人的故事。
  10月26日,记者辗转找到长河坝食宿店。店主杨孝玉听闻记者是来了解当年那位孤身徒步走中国的壮士后,热情地带记者看余纯顺留下的遗物——“中华奋进号”,这是一辆 写着“徒步壮行中国”的红色铁皮推车。
  15年了,这辆推车早已油漆脱落、铁锈班驳,被岁月和世人淡忘。它静静地陈列在墙角,却仍不失当年追随余纯顺长途跋涉、风雨兼程的雄风。就是这辆推车,见证了余纯顺一 路走过的艰辛落魄,贫病交加;也见证了余纯顺翻越二郎山时被迫放弃推车、“轻装上阵”时的无奈。在推车底部绑着一根木条,杨孝玉告诉记者,这是当年儿子王洪送余纯顺翻越二 郎山前绑的,“山太陡了,必须绑根木棍撑在地上当做刹车,不然很容易滑到山下。这木棍本来有两尺多长,回来的时候几乎被磨成木桩了。”
  杨孝玉只是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并不理解余纯顺的惊世壮举,在她眼里,余纯顺只是一个贫困、生病、需要人照顾的年轻人。“那天下雨,王洪在窗边看外面,忽然就喊,‘妈 妈,那边像是走路的余叔叔来了,我在成都的电视上看过他。’就出去把他带回家来。他没有吃过东西了,又淋了雨、生了病,看上去很遭孽。”
  大雨和泥石流阻了路,此后的几天,余纯顺就生活在这里。“每天白天周围的人就来找他聊天,晚上他就点起灯写东西,写到半夜三更,不晓得在写啥子。”杨孝玉还拿出了几本 余纯顺留在这里的书,政治类的居多,有《毛主席语录》、《国家与革命》等。
  当年只17岁的王洪长大了,当年就是他陪着余纯顺,推着那辆百余公斤的红色铁皮车,翻越了二郎山,几乎命丧山顶。有着这样一段共患难的经历,他对余纯顺有一种难以言说 的亲近之情。“当年我也年轻气盛,还提出过想跟他一起走的想法,但是他没答应,说一是我身体不行,二是他要的是‘孤身徒步’,有我作伴就不是‘孤身’了。我只送他翻过了二 郎山,在泸定桥上就告别了。”
  记者很好奇,王洪当年为什么会将100美元送给余纯顺,在1991年,100美元不是个小数目,而王洪的家境也并不宽裕。王洪说,那钱原来是准备买摩托车的,遇到余纯 顺,听他讲了自己行走的目的,觉得他更需要这笔钱。“他不怕艰险地走全国,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我觉得,支持他,也是很有意义的事。”
  B英雄 孤身徒步9万里
  余纯顺,1952年出生于上海,职业探险家,理想是走遍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和56个民族主要的聚居地。他自1988年7月l日起开始“孤身徒步走访全中国”,至 1996年6月12日在罗布泊遇难。
  8年间,壮士余纯顺风餐露宿,跋山涉水,成功穿越了川藏、青藏、滇藏、新藏、中尼等5条被称为天堑的公路,徒步走访了我国33个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完成了59个探 险项目,其中他前后用1年半时间,冒着泥石流、雪崩、高原反应等不断穿越海拔5000米左右的“生命禁区”,创下人类史上第一个孤身徒步考察“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的 纪录,总行程8.4万华里,接近阿根廷人托马斯徒步9万华里的世界纪录。沿途盖下的1500余枚邮戳以实物的形式充分证明了余纯顺本人的执着态度与坚韧不拔的精神,同时也 见证了风雨8年走中国的顽强与艰辛。一直行走到在罗布泊倒下的那一天,8年间他一共穿破了54双鞋,整整把双腿走细了3公分。
  余纯顺沿途拍摄照片8千余幅,为沿途人们作了150余场题为“壮心献给父母之邦”的演讲;写下数百万字日记、游记,记录了祖国各地的自然景观、民俗风情,成为反映国情 民情的珍贵资料;出版了《壮士中华行》2卷,及《余纯顺徒步中国纪实摄影》、《余纯顺孤身徒步走西藏》、《走出阿里》等书。
  1996年,余纯顺最终没能走出中国探险家的宿命。6月6日,余纯顺和上海某电视台摄制组一起进入罗布泊,6月8日到达龙城。余纯顺的穿越路线,全长约107公里,根 据自己的行走速度和路况,他认为完全有把握用3天时间和后方人员会合。
  6月11日上午,拒绝车辆、人员随行的余纯顺离开营地向南边的罗布泊方面走去。电视台带来了3部GPS定位系统,有人建议他随身携带一部,他笑着说,走了8年,从来没 有用过这玩意儿,他要的是纯粹的行走。11日下午,摄制组人员驱车在湖盆中找到了他,那时他走了8小时,孤身徒步走了33公里。剩下的74公里,他很自信地表示“一天半就 可以干掉!”
  在约定的6月13日,余纯顺并没出现。后方人员开始动用直升机搜索,6月17日找到其遗体,已高度腐烂。法医推算6月12日中午他已离开人世。帐篷外有1把脱了鞘的藏 刀,不远处有一个挖了50厘米的坑,他一定是想用藏刀挖坑找水未果,绝望地躺在帐篷里死去,而如果再向西多走3公里,就能找到预先埋好的矿泉水和食物。当时他没找到食物, 思维也已经混乱,没有记下6月11日关键的日记。他孤身徒步8年的日记,在6月10日划了句号。
  C店主 火中救出手推车
  逝者长已矣,今年已经是余纯顺壮士遇难的第10年了。
  余纯顺是中国20世纪末的最后一名古典式的殉道者,他发愿“天底下有我迟早要去的地方”,崇尚泰戈尔诗句“天空未留痕迹,鸟儿却已飞过”中的哲学境界,他以现代功利社 会中所罕有的方式提醒着人类超越寻常、体验生命、回归本真,同时提醒着我们作为一个人有可能企及的从肢体到心灵的双重强健。他值得我们纪念。
  至少,店主杨孝玉记得他。1997年7月,杨孝玉一家去过上海,探望余纯顺的家人。“他家家境很困难,一间20平米左右的房子,四个人住,做饭、睡觉、上厕所都在里 面。有一个装有轮子、可以推动的货柜,白天推出去,晚上就推进来当床,余纯顺就在这货柜上睡过。我把随身带去的1000多元钱也留给他家了。家里这么困难,他还坚持走了那 么多年,也真是不容易。”
  今年5月,杨孝玉家中因插板漏电而失火。“当时有客人来我家吃饭,我正在洗肉,突然听到后院有轮胎爆炸的声音,我一下就想到是余纯顺的那辆车。”慌乱中,杨孝玉来不及 思考,本能地用手拉开烧断后掉在余纯顺车上的电线,被电击中,当场人事不醒,直到现在还需要住院治疗。“当年余纯顺走的时候跟我说过,‘大姐,我用过的东西你放好,将来还 用得上的’,虽然他现在不在了,他的东西我还是要给他保护好的。”
  去年,在一次旅游研讨会上,市委党校张亚西老师曾提出,将天全县两路乡长河坝原食宿店辟为纪念性旅游点,让更多的人纪念余纯顺。这则建议受到当时会上人员的一致好评, 可惜后来未能实现。张亚西说,这也许也是好事,英雄是寂寞的,就让他归于寂寞,就像余秋雨说的,“壮士不必多,也不会多,他们无意让人追随,却总是让人震动。”保持这样一 份震动,就够了。记者 山川
  策划:李国斌 王永
  记者感言 巴顿曾说过,“一个好的将军,应当在最后一场战役中,被最后一发子弹击中。”余纯顺壮士终于死在自己倾尽心力的探险事业上。当下的社会,像他这样甘愿为信仰殉道的 人已经寥寥无几了,人们似乎总有理由漠视自己越来越委靡不振的精神。一个三流歌星可以把年轻人迷得七荤八素,而英雄们则越来越生活在人们的记忆里。如果真的有一天,再也见 不到英雄们轰轰烈烈的呼吸与长剑倚天的身影,那对于人类的精神史,是怎样的一种缺憾。
  红色雅安从来是英雄辈出之地,余纯顺和雅安之缘似乎是天作之合,但我们所需要的不仅是纪念他们,更重要的是,高举他们的精神大旗前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