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蒙顶山到硗碛藏寨: 茶马古道上的非遗美食寻味之旅

来源:
2025-10-11 09:36
浏览:
收藏 打印

□ 转载自《雅安日报》记者 鲁妮娜 图片由市文广体旅局提供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荥经棒棒鸡

近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2025烹炉大观第六届世界金厨争霸赛”中,来自我市名山区的川菜烹饪大师曾伟以雅茶入菜,雅鱼为主料,烹饪出雅安独有的非遗茶鱼宴,获得创意个人料理金奖,同时被授予国际烹饪大师称号。

天全的鱼子酱、蒙顶山的皇茶、跃华茶厂的甘露与青衣江中的雅鱼——这些源自雅安水土的珍贵物产,经烹饪大师的妙手调和,从川西古道走向世界烹饪的竞技场,向世界展示了“雅安味道”的深厚底蕴。

值得一提的是,“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 已于2022年11月成功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茶,是雅安递给世界的一张闪亮名片,从古至今,串联起人们的生活与情感。

如今,一条以“非遗美食旅游”为主题的文化线路——“雅安味道·千年茶香——茶马古道非遗美食之旅”正为这些活跃于当下的宝贵遗产,注入崭新的时代活力。

第一站

蒙顶山——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

清晨的蒙顶山笼罩在薄雾中,仿佛一位披着轻纱的仙人,恬静而神秘。沿着石阶向上,两旁是层层叠叠的茶园,茶农们头戴斗笠,身背竹篓,在齐腰的茶树间忙碌。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茶香,沁人心脾。

Image-20006804686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顶山茶制作技艺

登临山顶,俯瞰万亩茶园,层层叠叠的曲线如同大地的纹理,令人叹为观止。蒙顶山有五峰环列,状若莲花,最高峰上清峰,海拔1456米。山上古树参天,石笋嶙峋,还有清泉潺潺,风景绝佳。

这里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这场旅途的开端。

先将泉水煮沸,温杯烫盏,然后从茶罐中取出一勺蒙顶甘露。热水注入玻璃杯,茶叶缓缓舒展,犹如蓓蕾初放,汤色清澈明亮,叶底嫩绿鲜活。轻啜一口,顿觉鲜爽甘醇,齿颊留香,有“香馨高爽,味醇甘鲜”之感。

蒙山茶品质卓绝,其名品各具风华:“黄芽”挺直显毫,汤色黄碧;“甘露”紧卷多毫,香气高爽;“石花” 扁平匀直,嫩绿油润;“万春银叶”条索紧细,滋味鲜醇;“玉叶长春”色泽绿润,回味甘甜。

悠长的茶韵,来自蒙顶山茶叶制作的技艺。这是这趟旅途中不可缺少的体验。跟随着制茶人,游客也从“识茶”“知茶”到“制茶”,理解非遗技艺的手工温度与科学智慧。

从高温杀青、三炒三揉,到解块整形、精细烘焙,整个制茶过程环环相扣,全凭师傅多年历练的手感把握。只见制茶师傅的双手在热锅上灵活翻飞,宛如一场力与美的舞蹈。历经数小时匠心制作,一批蒙顶甘露终得成就,散发出诱人的幽香。

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始于汉,盛于唐、宋、明,普及于清与民国,已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千年茶魂的延续。

第二站

雨城区——砂锅雅鱼的鲜美滋味

告别蒙顶山,前往雅安市雨城区,品尝被誉为“雅安第一味”的砂锅雅鱼。

Image-200068046921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砂锅雅鱼

雅鱼,学名齐口裂腹鱼,是雅安青衣江中特有的珍稀鱼类。雅鱼外形独特,头部微微隆起,体态丰满,鳞片细密,色泽银灰,最大个体可达5公斤以上。

黑色的荥经砂锅,即便离开炉火后,其锅内汤汁仍在沸腾,散发出诱人的香气。掀开锅盖,只见乳白色的汤中卧着一条完整的雅鱼,周围点缀着熟猪肚、熟猪心、熟猪舌、熟火腿、水发虾米、水发鱿鱼、水发香菌、豆腐等配料。

舀一勺鱼汤,入口鲜香浓郁,滋味醇厚;夹一块鱼肉,口感爽滑鲜美,细嫩无比。砂锅雅鱼的鲜美难以言表,只有亲口品尝才能体会其精妙之处。

砂锅雅鱼不仅是一道美食,还承载着雅安地区的文化和历史。据《雅州府志》记载,清代雅安已有人用砂锅烹制雅鱼。20世纪80年代,砂锅雅鱼被列入《四川菜谱》,成为川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雅安人招待贵客的首选菜肴。

第三站

荥经县——黑砂与棒棒鸡的完美邂逅

沿着茶马古道继续前行,来到了荥经县。这里有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荥经砂器烧制技艺和周记棒棒鸡制作技艺。

Image-200068046871

学生们体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荥经黑砂制作过程

荥经砂器博览园位于荥经县古城村,这里是中国砂器的原产地之一。博览园内陈列着各式各样的砂器产品,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未经上釉的砂器,它们色泽黝黑,质地细腻,造型古朴,散发着原始而质朴的美感。

荥经砂器烧制技艺已有2000余年历史,一直沿用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手工作坊生产方式。全部采用纯天然原料,分采料、粉碎、搅拌、制坯、晾晒、焙烧、上釉、出炉等几道程序。

最激动人心的是开窑时刻。当窑盖打开,一件件精美的砂器呈现在眼前,黝黑发亮,铿锵有声。荥经砂器外形古朴,做工精细,烧制考究,工艺要求极高,集艺术性、实用性为一体,被人们誉为“土与火的艺术”。

据《荥经县志》记载,早在秦汉时期,当地就有砂器生产。从出土文物看,荥经砂器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秦汉时期的“荥经砂锅”。清代,荥经砂器生产达到鼎盛,产品远销云南、西藏等地,成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商品。

在荥经,同样不容错过的还有周记棒棒鸡。制作棒棒鸡的师傅会选用优质放养土公鸡,整鸡煮熟晾凉后,一手持特制刀,一手握木棒,借敲打刀背之力将鸡肉切成薄片,达到片片分明、刀刀见骨的效果。

切好的鸡肉依整鸡形状盛于土陶盂钵,拌入熟油辣椒、花椒、食盐、鸡汤等秘制佐料。入口后,鸡肉鲜嫩,麻辣适口,回味悠长。随着时代发展,棒棒鸡口味也从单一的椒麻味,衍生出山珍、青椒、白油、怪味等多种风味,以满足不同食客的喜好。

棒棒鸡制作技艺源于清朝末年,由荥经人周银发创始于荥经县城西门富源店,因宰切鸡肉时以木棒助力敲打而得名,亦称“椒麻鸡”“钵钵鸡”。如今,周记棒棒鸡制作技艺已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不仅是味觉享受,更是荥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茶马古道上饮食文化交流的生动见证。

第四站

宝兴硗碛藏寨——藏族风情的歌舞与火锅

离开荥经,沿着茶马古道向西北行进,来到宝兴县的硗碛藏寨。这里是嘉绒藏族聚居区,有着浓郁的藏族风情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Image-20006804688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硗碛多声部民歌

硗碛藏寨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幢幢藏式石砌碉楼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寨子中央的广场上,矗立着高大的白塔,五彩经幡在风中飘扬。远处是终年积雪的夹金山,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寨子周围是高山草原,成群的牦牛和藏香猪悠闲地吃着草。

一群藏族男女身着传统服饰,站成两排,由一位中年男子领唱。他的声音高亢嘹亮,仿佛来自远山的呼唤。随后,其他歌手加入,形成两个或更多的声部,声音交织在一起,震撼人心。

硗碛多声部民歌是氐羌文化与吐蕃文化融合的产物,以二声部为主,以“一人领,众人穿”为声部组成的基本形式。其领唱为男性,常在中音声部,由领唱把握旋律先领唱,穿唱声部推迟进入,两声部的唱词、节奏及曲调进行方向基本相同,属支声型和声结构,和声特点为四、五度音程重叠。

硗碛堪称歌舞之乡,节日盛会、立房盖瓦、婚丧嫁娶、丰收打麦都离不开歌舞。硗碛多声部民歌是我国多声部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音乐的活化石,已于2008年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名录。

旅途的味觉高潮,由一锅地道的硗碛藏式火锅完美呈现。汤底以牦牛骨或鸡肉经久熬制,色泽清亮,微泛奶白。食材层层铺叠:首层蕨菜,次层干四季豆,三层香猪腿,顶层腊肉。此外,火锅还有六层、八层之制,四层寓意“四季发财”,六层表示“六六大顺”,八层则祈愿“五谷丰登、八方来财”。

Image-200068046836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兴藏式火锅

游客品尝后,腊肉肥而不腻,野菜清香爽口,牦牛肉鲜美醇厚,多种风味在口中融合,带来独特体验。这不仅是美食,更是藏族人民适应自然、感恩馈赠的生活哲学与美好祈愿。冬日里,一家人围坐共享这锅热气腾腾的火锅,暖身更暖心。

“雅安味道·千年茶香——茶马古道非遗美食之旅”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体验。

这条古道不再只是历史书中的名词,而是可触可感的文化长廊;这些非遗不再只是博物馆中的展品,而是鲜活生动的文化实践。他们见证了茶马古道上汉藏文化的交流融合,记录了千百年来人民的生活智慧和创造精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