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一片茶叶的旅程 ——读高富华《又见茶马古道》

来源:
2025-04-13 08:47
浏览:
收藏 打印

□华文军

一段木臼,一条石杵,形影不离放在火塘边,随时用来捣碎马茶——要说“祖上传下来的”古董,我家没有比这副“茶具”更古老的了。油亮亮的木臼和称得上“磨制石器”的石杵浸透了饮用马茶的久远文化。而源源不断运来的马茶,一头连着内地茶乡,一头连接高原的茶马古道,它的历史,必然更加久远。

我常怀思古幽情念想,那茶马古道上穿行的,是怎样一些人,他们的旅程,又是怎样的光景呢?

最近读到一本新书《又见茶马古道》(作者高富华,作家,雅安市融媒体中心原高级记者),讲的就是上面这个话题,彻底满足了我的好奇心。

一片茶叶从蒙顶山采摘下来,沿着川藏茶马古道运送,穿越横断山和青藏高原,落进高原人家的茶锅里,作者不是想象而是翻越海量的真实记述,向读者呈现这一壮美的“茶叶印记”。

每年藏历三四月,冰雪消融。高原深处,一队队商队出发了,人们挥手相送,祈祷他们平安归来。商队由商人、骡夫、骑士组成,人数往往达数百人。他们组织严密,出行有方。

藏历十月左右,商队翻越折多山,终于抵达康定。他们将带来的土特产交给锅庄,留下少数人在锅庄办理“茶土交换”,其他人返回折多山,将牲畜放养在广阔的草原上过冬。来年春天,他们重返康定,驮上茶叶,在藏历十月回到家乡。

砖茶全靠牦牛、马帮或骡马驮运。若要运到青海以北需一年半或两年,而到拉萨集散地则需两年半或三年。

为什么要用这么长时间?原来,用牦牛驮运是边牧边运,即一边放牧一边运输。路途中有的地方九十月就大雪封山,要等到第二年初夏才能再次上路。

古道荒凉又遥远。商队将路途里程以“牛站”计,一个“牛站”约20公里,每天只走一“牛站”,错过“牛站”,食宿就难以保证。“牛站”附近不但有水源,还有燃料。前一商队留下的牛粪,就是后一商队的燃料。

每头牦牛驮着两包牛皮茶,每包25公斤,驮队有几百头牦牛。每天早上日头刚起,商队开拔,到了中午,把茶叶卸下来,让牦牛吃草。越到高原深处,商队将茶叶一点一点卖出去,再一路收购羊毛、酥油和山货,交换日用商品,最终返回家乡。

从明朝开始,康定就成为汉藏交易的重镇,汉藏商人在这里汇合,经商营业。

来自高原的商队到达康定后,用三个石头支起锅来,熬茶吃饭。这三块石头被称为安家立灶的锅桩。后来,康定城里的人们在这些熬茶的地方修建起了房屋,为远道而来的商人提供食宿,再后来,这些大大小小的旅店便称为“锅庄”……

锅庄里,是堆成山的茶包——竹篾包装的条茶和生牛皮包装的方茶。

锅庄有大有小,小型的只能住几个人及几匹骡马,大型的不仅能招待数十人,还可以堆积货物,拴圈百匹以上的骡马。锅庄主人不仅管理旅馆,招待来宾,还代客买卖,从中抽取佣金。

锅庄里,缝纫工匠们正将竹篾包装的茶改成牛皮包装。继而有人背着牛皮包装的茶,成群结队地走向南门外。在南门,商队将茶包一一驮上牦牛背,赶着牦牛,走进广袤无垠的高原深处……

折多河从康定的街道中间流过,把城市一分为二。1944年,一位到访的学者站在康定的制高点——跑马山,俯瞰这座小城,并拍摄下康定48家锅庄的珍贵影像,这些照片定格成了永恒的记忆。康定最后的锅庄已在20世纪80年代拆除。

从雅安到康定的茶马古道,被称为“背夫茶路”——山路崎岖,马匹通行困难,只得靠人背运。

路是在山沿上挖出来的,很窄。背茶者手拄木棍,休息时把背向山壁一靠,把棍拄在背子下面,人有如三条腿似的,不拿下背子就可以休息。

山道上,背夫背着重重叠叠的茶包,一步一步艰难前行。一个年纪不小的人,背着一个茶背子,沿大渡河边山路前行。正走时,他背上的茶背子与山崖一撞,把人撞出去。眼见他连人带茶背子掉到大渡河水中……人们眼见他顺流而下,也没法去救他。

背夫一般在农闲时间接活。每年秋收后,他们在雅安的“孚和”“永昌恒”等茶店领茶包。茶包用篾条包装,有8公斤、10公斤一包的。中等力气者背十到十二包,力气大的背十五六包,重量达到150多公斤。

背夫把藏茶背运到打箭炉后,城门口就有代理人对这些茶叶进行清点和登记,然后再放入货栈。

在雅安,很多地方盛产茶叶,但最好的茶叶则出自蒙顶山。这里的茶叶曾被列为贡品进贡。

早期阶段,茶树会与其他农作物一起种植。前三年,茶树自然生长,到了第四年,茶农们开始第一次采摘。

茶叶原料被运到城镇,进入当地的茶叶工厂。

“工厂里,工人把老梗和茶叶切好,并再次干燥。然后再把它们以一定的比例混合、放入一个大木桶中蒸。然后在一张干净的垫子上铺陈开,当表面干了之后,再加入足够量的米浆,以使其具有黏性。完全搅拌完成之后,茶就可以开始包装了,首先要做的是制作大量的小茶包,然后用红纸包好。同时准备好合适长度和宽度的薄薄的竹片编织的垫席,并将普通的白纸贴在里面。这些竹席都被卷成圆柱形、一端用前面提到的红纸包起来的茶包封闭,茶叶从另一端被紧紧地包在里面。最后还要用带有红纸的另一个茶包封口。”

这是一百年前藏茶生产加工过程的真实记录。今天,藏茶的生产加工过程,仍然大致相同。

茶马古道是一条文化血脉,也是民族彼此相融的和谐之道。云南景迈山是著名的普洱茶产地,也是滇藏茶马古道的起点。雅安则是川藏茶马古道的起点。《又见茶马古道》以人文地理的视角,穿插大量的文献史料,用历史与现实的对照,再现了川藏茶马古道上的神秘过往和沧桑变迁,将这条古道讲述得分外生动。在阿坝,沿着岷江及其支流,从唐宋年间就已经出现了一条茶马互市的路线,只不过比雅安地区的交易规模要小一些。约定俗成,从雅安启运的茶叶路称为“南路边茶”,从都江堰运往松潘、阿坝草地的路线称为“西路边茶”(《从内陆边疆到民族地方》王田著),至今,岷江上游及其支流杂谷脑河一带,茶马古迹留存很多,故道“印记”清晰可见。期待阿坝也有这样的专著问世,让读者“又见茶马古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