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克难 经济发展稳步向前——写在市第四次党代会召开前夕
中恒天大型SUV生产车间。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张毅 韩毅 郝立艺 摄
在雅安的经济发展史上,过去的五年是攻坚克难的五年——
“4·20”芦山强烈地震、经济下行压力、产业基础薄弱……面对多重困难叠加的格局,市委、市政府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凝心聚力打重建“硬仗”、补经济发展“欠账”。
过去的五年,也是稳步向前的五年——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两个百亿元台阶,突破500亿。2014年、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分别位列全省第1和第6, 生态优势逐渐转变为生态红利,产业发展的基础得以夯实……
经济发展实现了不失速、不掉位、不松劲。攻坚克难、稳步向前,这既是过去雅安经济发展史上的亮色,也必将是下一个五年的底色。
总量提升
经济总量迈上500亿台阶
10月下旬,我市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数据出炉:经省统计局审定,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03.65亿元,同比增长8.0%,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和0.5个百分点,增速排全省第6位。
同比增长8.0%、增速全省第6位,这样的速度折射了近年来雅安经济发展的速度。
2012年雅安经济总量为398.05亿元,“4·20”芦山强烈地震造成了雅安当年经济增速急剧回落,2013年GDP仅增长3.9%,经济总量仅增加19.92亿元,增速居全省末席,比2012年大幅回落10.1个百分点。
“产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滞后,地方财力薄弱,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市委三届七次全会对我市经济发展作出客观分析,经济发展本已“欠账”,还要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以及二次重建的艰巨任务和特殊考验,如何破题?
市委、市政府在全力抓好灾后恢复重建的同时,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凝心聚力打重建“硬仗”、补发展“欠账”,在克服了多种任务聚集、多重压力叠加、多条战线作战的困难后,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内外着力,成就速度:2014年至2015年,随着灾后各项经济建设加快推进,雅安经济止滑回升,2014-2015年GDP年均增长10.0%,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5位,比震前(2012年)提升3位,比地震当年提升16位。
发展不失速的同时,经济总量也迈上新台阶,2015年首次突破500亿元,实现GDP502.58亿元,是震前(2012年)的1.3倍。
芦山、天全、宝兴三个重灾县也实现了新的发展,2013年芦山、天全、宝兴GDP仅分别增长0.5%、1.6%、1.0%。2014、2015年均实现了两位数的较快增长,增速领先全市、超过全省,在全省县级经济综合评价中排位提升,其中芦山县排位从2013年的第144位提高至2014年的113位,比震前的2012年提升了6位,天全县、宝兴县综合实力排位也恢复回升。
汉源县、天全县、石棉县、宝兴县还先后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先进县,县域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结构优化
为发展积蓄强大动力
三年间,雅安经开区(芦天宝飞地产业园区)建成面积从3平方公里扩大到10平方公里,营业收入从2012年的100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167亿元,承接和引进中恒天汽车、新筑通工新能源汽车、建安工业、川西机器、王老吉凉茶等产业项目31个,计划总投资149.28亿元,全部达产后可实现营业收入420亿元以上。
以雅安经开区为观测点,不难触摸到全市产业经济发展的脉动。
产业基础是一个区域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市委三届七次全会对雅安发展“欠账”也作出了清醒的判断:产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以水能资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特色农业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工业优势企业不多,服务业发展滞后。
“以更大的力度发挥、转化雅安的生态优势,保护生态环境、做大生态经济、示范生态文明。”随后,按照“农业强底座、工业挑大梁、三产当尖兵”的产业定位,我市奏响了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强音。
11月中旬,天全县多功乡南天现代农业科技园里,观赏蔬菜区、盆栽观光区、特色瓜果长廊生机盎然;远在百公里外的成都新世纪会展中心,第四届四川省农博会上,雅茶、雅竹、雅果、雅药、雅鱼“五雅”产业的农产品则受到客商和嘉宾的欢迎。
这正是我市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价值的佐证。
近年来,我市集中规模连片发展“五雅”特色优势产业,有序建设了生态茶、生态果蔬、生态果药等三条生态经济走廊,“1+8”农业园区发展格局基本成型。
10月18日,“雅安造”新能源公交车正式在市区7号公交线投用,不仅对于我市城市公共交通服务发展进步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更是我市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绿色工业体系成果的缩影。
积极招大引强、发挥园区集聚效应、培育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行之有效地推进新型工业化,我市产业园区建设成效初显,产业承载能力显著提高,中恒天汽车、王老吉、新筑通工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相继落户,以芦天宝飞地产业园区为龙头、一县一园区的“1+8”产业园区新格局基本形成,正引导着灾区产业错位发展、配套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通过灾后重建,截至今年7月20日,全市工业园区建成区面积30.16平方公里,比震前增长61.3%。同时,芦天宝飞地产业园区被列为全省重点园区,正全力冲刺升级国家级经开区,汉源工业园、石棉工业园升级为省级工业园区,新型工业新的增长点正加速形成,新的发展动能正在积蓄。
通过农旅结合活跃旅游经济,我市还将产业基地、园区、新村、景点有机串联,把灾区变景区、新村变公园,把农民变老板、农产品变商品,为新村发展乡村旅游丰富了看点、提供了卖点、培育了增收点。
旅游经济让老百姓享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于是有了一个个这样的生动案例:
震中龙门古镇在内的多个区域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
汉源县清溪镇同心村村民依托生态果蔬产业文化旅游经济走廊,发展起观赏采摘园、农家乐,旅游业成致富增收新渠道;
宝兴县穆坪镇雪山村民宿旅游,让群众实现了在家挣钱的愿望……
成功创建了首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被首批纳入国家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区,入选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城市……主动“造血”,蹄疾步稳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雅安正不断积蓄着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雅安日报/北纬网首席记者 徐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