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县全力打造生态文化城市

来源:
2011-02-09 09:11
浏览:
收藏 打印

  本报讯1月中旬,芦山县先后召开县委常委会和全县干部大会,学习传达贯彻市委二届十四次全委会精神,科学规划未来五年发展,精心部署2011年工作,并结合芦山县的实际,找准该县在新时期的历史定位和发展重心,号召全县人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和市委二届十四次全委会精神,再鼓干劲,攻坚克难,高速赶超,奋力推进“十二五”芦山新跨越。

  “十二五”时期,是芦山县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该县科学拟定了新一轮跨越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有机结合为主线,以枢纽建设和区域合作的突破为着力点,以“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为总体取向,以保障改善民生的社会建设为根本出发点,主动有为抢抓机遇,苦干实干统筹发展,推动震后芦山实现全域跨越振兴。

  未来五年,芦山县将紧紧围绕市委“以枢纽为纲,于极地奋起”的战略新思路和建设“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的发展定位,加快交通枢纽建设,夯实城市配套设施,加速建设生态文化之城。按照“一轴四向三环”的交通干线建设规划(飞仙至大川贯穿南北的公路轴线,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外向通道,南部、中部、北部三个交通环线),积极谋划芦山交通对外连接点,利用飞仙关镇地处川藏线咽喉的优势,规划建设现代物流仓储和配送中心,形成内部循环、外通八方、连接成都、辐射康藏的交通中转站。同时投入4.3亿元推进“旧城、新区、滨江带”分层次开发,全面完成城市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工程,世行贷款项目,完善城市供排水设施,不断强化城市配套服务功能。

  未来五年,芦山县将奋力推进生态经济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引进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资源消耗低的新型工业,重点做大做强做优以差别化纤维为重点的现代轻纺产业和以电极箔为代表的电子新材料产业,着力打造成渝经济区工业生产配套基地。到201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2亿元,占全县GDP的62.9%;工业入库税金2.8亿元,占全部税收的80%;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纺织和新材料产业成为工业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54.5%。按照市场导向、产业化经营原则,立足芦山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培育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按照标准化、规模化要求,大力发展茶叶、魔芋、林竹产业,积极发展林下养殖,加速培育一批特色产业示范片、专业村,推进连片开发,把芦山建设成为成都有机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依托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农业。到2015年,实现农业增加值4亿元,年平均增长3.9%。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文化底蕴,发展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着力打造精品旅游景点和构建旅游精品线路,使芦山成为都市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休闲观光度假带。到2015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亿元,年均增长13.6%,旅游业收入达到5.3亿元,年均增长16.2%,成为拉动芦山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十二五”期间,芦山县确定的奋斗目标是: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到2015年,全县GDP达35亿元,年均增长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亿元,年均增长19.5%;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比“十一五”增长75.4%;累计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0亿元,增长3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亿元,年均增长14%。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继续增加,城镇失业率保持在控制范围内;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不断增加;建立健全社会管理体系,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理能力显著增强;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社会诚信体系基本建立。

  ——生态建设持续加强。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继续保持66.6%以上,空气质量稳定在国家Ⅱ级标准,出境断面水质量稳定在国家Ⅲ类标准;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水处理达标率进一步提高;单位GDP综合能耗继续降低,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记者王大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