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动银龄:锅庄舞课堂架起民族文化融合之桥

来源:
2025-04-15 09:42
浏览:
收藏 打印

王锐(前一)在课堂教学中

□市融媒体中心 李祖珂

从川西高原到青衣江畔: 十二年播撒锅庄火种

3月31日清晨,春寒还未散尽,雅安市老年大学一楼的教室却早已被热烈的氛围点燃。还未进门,锅庄舞欢快的旋律就传入耳中,即便老师还未现身,学员们已自发开始了练习。

随着上课时间临近,54岁的藏族教师王锐身着一身玫红色的民族服装,笑意盈盈地走进教室。她与学员们寒暄,随后抬手理了理头戴式的无线麦克风,动作娴熟地用手机蓝牙连上音响,播放《拉萨汉子》。

“来,准备了。”王锐站定在队列前方。欢快的旋律从音响里传出,王锐沉浸其中,脸上绽放出热情洋溢的笑容,每一个动作都刚劲有力,节奏把握精准,感染力十足。

在她身后,三十余位银龄学员目光紧紧追随,全神贯注地跟着舞动。

2003年,已经退休的王锐离开家乡甘孜州丹巴县,来到雅安。之后,在近十年的锅庄舞民间教学生涯中,她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让她对锅庄舞的节奏、动作要领都熟记于心。在锅庄舞的圈子里,王锐颇负盛名,大家都对她赞不绝口,称赞她教学耐心细致,经她指导的学员,舞蹈水平都有显著提升。

三年前,王锐踏入市老年大学,正式担任锅庄舞教师一职 。回想起初来乍到的情景,王锐依然难掩激动,感慨万千。

“锅庄舞是一项消耗体力的舞蹈,而这里的学员年龄多在五十岁以上。”王锐顿了顿,接着分析,“老年人体力有点跟不上,柔韧性和协调性上也存在一定局限。民族舞里一些复杂的踏步、旋转动作,对他们而言,完成起来颇具难度。”

“当时,我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从何处着手教学。”谁能想到,这位在舞蹈领域经验丰富、技巧娴熟的舞者,面对银龄学员时,也会陷入短暂的迷茫与困惑。

化繁为简的智慧:让高原舞蹈“适老化”生长

面对挑战,王锐开启了她独特的教学探索。“不能讲太专业的术语,但又要教得专业。”

如何将通俗的话语和专业的教学相结合?王锐用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动作、手势和角度,以朋友的姿态和欢快玩乐的方式引导学员学习,让大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仿佛不是在上课,而是在进行一场欢乐的聚会。

考虑到老年人协调性差、忘性大的特点,她会从最基本的手势、步伐开始教学,遇到难度稍大的动作,王锐会不厌其烦地重复几十遍甚至上百遍,帮助学员们形成肢体记忆。

同时,她每节课都会复习上节课的知识,一学期学过的舞蹈也会让学员们反复练习。到了下一学期开学,她依然会先复习上学期的动作。这种“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方式成效显著,有的学员表示,即便隔了几学期没来上课,重新练习时那些动作又能迅速回想起来。

民族文化的融合:银龄共舞踏出团结新章

如今,王锐的课程表排得满满当当,一周有9节课。她穿梭在教室间,耐心地为学员纠正每一个动作,解答每一个疑问,忙碌中满是幸福与满足。

“跟着王老师学习锅庄舞的一年中,我收获非常多。一开始,王老师会讲解锅庄舞的基本知识,让我们感受到锅庄舞所蕴含团结、友爱的美好氛围。每天晚上练舞,让我对锅庄舞越来越热爱,也让学员之间的友情更加深厚。”市老年大学弦子舞班班长曾华是雅安本地人,谈起学习锅庄舞的感受,她的眼中闪烁着光芒,嘴角不自觉地上扬,言语间满是感激与喜悦。

看着学员们从最初的生涩到如今能够熟练地跳出锅庄舞的舞步,脸上洋溢着自信与快乐的笑容,王锐颇有成就感。

“锅庄舞本就是欢快的,是藏族同胞婚庆、节日必不可少的舞蹈,只要大家有聚在一起的机会,锅庄舞就要跳起来。”王锐说。在她看来,锅庄舞蕴含着藏族人民对生活最真挚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而她正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这份热爱和向往传递给更多人。

在这一方小小的舞蹈教室,不同民族的学员因锅庄舞相聚,他们用舞蹈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在这里,锅庄舞不仅是一种舞蹈,更是连接各民族学员的文化桥梁。

一直以来,王锐的教学既注重舞蹈教学的数量,更追求质量。2024年8月,王锐担任了雅安市老体协健身锅庄舞分会会长,在她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领略到藏族锅庄舞的独特韵味,也让民族文化在交流与融合中闪耀更加绚烂的光彩。王锐用坚持和智慧,在雅安这片土地上播撒下民族文化的种子,让民族团结之花在锅庄舞的律动中越开越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