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文明城市 建设幸福雅安——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成效显著
自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启动后,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创建工作作为最大的民生实事,纳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组建由市委书记、市长任总指挥的创建指挥部,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员全民参与的创建组织工作体系;建立调度会、联席会、点评会工作制度和周督查、旬通报、月点评、季亮牌督查督办制度,着力推进“四创”、建设“四城”。
如今,整洁的城市环境、有序的市场环境、规范的小区环境是我市积极推进创建工作交出的成绩单,更是每一位参与者辛勤付出的回报。
全域创建
建设文明之城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既是推动绿色发展示范市建设的需要,也是增进人民群众福祉的一项惠民工程。
我市各级各部门(单位)上下联动、主动作为,全民参与、全民支持,全力推进6县2区全域创建文明城市,构建起创建工作全市一盘棋、全域一张网的格局。
8月25日,在市区环山路,身穿红色马甲的志愿者沿山路清扫掉落一地的树叶。“我们每个月都会定期来打扫卫生、清理垃圾。”这些志愿者不仅参与每个月的大扫除工作,还以关爱孤寡老人、失能人员、残疾人、留守儿童、贫困学生等困难群体为重点,以节会为契机,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营造向上向善、欢乐祥和、文明进步的浓厚节日氛围。
这只是我市实施创建五大工程(理想信念教育、公民道德建设、文明细胞培植、志愿服务提升、移风易俗)的其中一项。
全市上下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引领,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重点实施五大工程,使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得到较大提升,精神文明建设取得较大进步。2019年度,我市荣获全省公民道德建设工作进步单位称号。
良好的城市面貌 本报记者 郝立艺 摄
塑美创建
建设宜居之城
雅安是“一座最滋润的城市”。如何利用我市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发展和推动创建工作,是市委、市政府一直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以大熊猫文化、茶文化等为主题,着力打造“天府之肺 熊猫故乡”城市名片,重点打造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等四大环境,完成基础设施项目197个、投资110亿元,城市基础设施、城市面貌和人文环境等大幅改善,绿美宜居雅安已然呈现。
夏季前夕,我市满怀诚意前往重庆,带着“最美的风景、最好的生态、最萌的大熊猫、最醇厚的茶”,在重庆举办“滋润雅安·避暑好安逸——23℃的夏天”主题避暑文化旅游季活动,以旅促创建,推荐宜居宜养宜游的生态雅安。同时,推荐大熊猫文化和茶文化两大名片,以文化吸引外界关注雅安,扩大雅安知名度。
行走在市区街头,环境优美的生态公园、完善的健身设施、舒适的漫步道……城市面貌在创建过程中悄然改变。
发展创建
建设宜业之城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创建促发展,重点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民主法治的法治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四大环境,构建优质的政商环境,吸引大批外来投资项目落户。
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全市引进到位资金1519.72亿元。川西大数据中心、川西物流中心、川西教育中心和川西医养中心正在加快建设。
2018年5月,“最多跑一次”改革在我市正式实施,这是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我市以此为切入点和出发点,解决企业和群众办事的堵点、痛点,全力打造高效的政务环境。
同时,我市加速大数据发展应用,努力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做好激发市场活力的“乘法”,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强化监督管理,提升服务水平。
为民创建
建设幸福之城
自创建工作启动以来,我市始终把创建过程作为为民办实事的过程,使广大群众在创建中获得更多的实惠。
结合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我市重点实施六大整治工程和全域“五乱”整治行动,强化城市公共服务和便民设施建设,打造15分钟生活圈,环境卫生、窗口服务、医疗卫生、交通秩序、食品安全、社会治安、城市管理等实现提升,实现文明城市共建共享,群众满意度调查达91.4%,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8月25日,市区苍坪路农贸市场,原本拥挤不堪的道路变得宽敞、市场环境变得整洁,市场内井然有序。这是我市开展创建工作的成效之一。
“我们买菜都自觉上楼去买。”“市场的地面干净、菜品新鲜,我们买得放心安心。”不少市民表示,创建工作带给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好处。
为了给市民营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我市针对各小区大院建立网格化“联包帮”工作机制,“联包帮”单位部门工作人员深入居民家中,切实解决居民问题、改善小区大院环境、完善内部设施,进一步提升居民的满足感和获得感。
城市的美,需要全市上下共同参与。每一条街道变得通畅、整洁,城市越来越美,市民的幸福指数也会不断攀升。
本报记者 郑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