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尚未成功 茶企仍需努力
我国第一个针对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的国家标准《出口茶叶质量安全控制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自上月起正式实施,在出口茶叶的种植、采摘、加工、检验、监测、产品召回等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虽然茶产业是我市优势产业,但一直以来,还没有茶企业实现自营出口,《规范》的出台,对我市茶产业来说是喜是忧?
茶企:
一直在努力
早在2001年起,我市就陆续有一些茶企业到市商务局提交自营进出口申请,期望早日获得自营进出口权,让雅安茶走向国际市场。但是,纵观近年来的发展过程,我市茶企业迟迟没有实现自营出口,雅安茶只能通过转口贸易零星进入国际市场。
名山县一绿茶企业老总介绍说,即使企业拿到自营进出口权,也并不意味就可以出口茶叶,还需要通过基地备案、食品安全注册等等环节。为了赢得更大的市场、实现自营出口,企业一直在努力。眼下,该企业正在准备基地备案材料,同时仔细研究新出台的《规范》。
与该绿茶企业不同的是,我市雨城区一家藏茶兼绿茶生产企业早已经具备了自营出口条件,自营出口权有了,基地也备案了,食品安全注册了,连国际上通用的食品安全卫生HACCP认证也拿到了,但是仍然没有搞出口。为什么呢?该企业相关负责人有些无奈地说,原因有两个:一是目前企业自身的出口量太小,每年通过转口贸易出口细茶,产值大概只有两万美元左右;二是没有自营出口经验,还需要“多琢磨”。不过,“让雅安茶走向国际市场始终是我们的目标,《规范》的出台,将使我们的筹备出口工作更加有针对性。”
管理部门:
《规范》是标准之一
市商务局相关人员告诉记者,要实现自营出口,首先要获得进出口自营权,这是最基本的条件,其次还要有基地备案、进行食品安全卫生注册。同时,由于很多国家认可国际上通用的食品安全卫生HACCP认证,所以只有取得HACCP认证,才能进入这些国家。因此,茶企要实现出口,《规范》只是要达到的标准之一,国际上的各种进出口标准也不能忽视。
因为种种原因,一直以来,雅安茶亮相国际市场,只能通过调供、边销、转口贸易等方式实现。市商务局自营进出口权登记册上明确标注着,截至目前,全市具备茶叶进出口自营权的茶叶企业共有16家,包括4家藏茶企业。但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家企业实现自营出口。
查看我市茶叶通过其他方式出口的经历,最早可以追溯到1964年。那一年,芦山苗溪茶厂生产的2.5吨红茶经由上海出口。1979年,我市还曾通过调供首次出口了170公斤绿茶,444吨红茶。
“我们的茶企业要实现自营出口,不能只盯着《标准》。”相关人士指出,今年8月1日起,欧盟已将对残留在茶叶中的农药硫丹限量从每千克30毫克调整为每千克0.01毫克,把检测标准提高了3000倍。而到了9月1日,出口到欧盟的茶叶检验事项又由原来的100多项增加到200多项。国际上的种种标准,茶企都需要加强关注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