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贡椒”的千年传奇与富民新生

来源:
2025-09-07 08:55
浏览:
收藏 打印

汉源县贡椒基地

Image-200066700263

饱满红润的新鲜汉源花椒

Image-200066700355

汉源县清溪镇风岩顶150年的古花椒树

Image-200066700410

李月忠采摘花椒

□ 转载自《雅安日报》(记者 吴丹 魏玲 王茜 郑从伟)

大相岭呈西北至东南走向,如同一条天然界碑横亘于荥经县与汉源县之间。山脉两侧景象迥异:一面常年云雾缭绕,林木遮天蔽日;一面却晴空朗照,灌木错落有致。每当东南季风为荥经带来绵绵细雨时,印度洋的干热气流正沿着大渡河河谷北上,将汉源的天空洗练得澄澈如镜,最终驻足在泥巴山的南麓坡地。

每年立秋前后,当山风拂过汉源县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坡,沟沟坎坎皆被“点燃”,满目红艳。住在山脚下的人们,背着背篓、挎着篮子往山上赶,投入那片火红之中。这是延续千年未变的劳作方式。

这片被北纬30度特殊气候滋养的土地,以干热多风、土壤沙质加上适宜的海拔,为汉源花椒生长提供了绝佳环境,也造就其延续千年贡品的独特品质。在这片炽烈的红色背后,是一代代椒农辛勤躬耕的故事,更记载了关于“中国花椒之乡”的传奇。

历史印记:从千年贡品到传承发展

“汉源花椒,公元前1046年向周朝作‘军贡’,公元前111年向汉朝廷贡红椒;自唐开元年间正式列为贡品年年进贡达1000余年,故称贡椒。”翻阅《汉源花椒志》,书页间记载着这片土地与花椒的深厚羁绊。

同样,关于花椒人工种植及进贡史的记载,在《汉源县志》中也能找到答案——花椒是此地传统的名优土特产品,其人工栽培史长达两千余年,可追溯至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彼时,汉源因盛产“黎椒”而置黎州,笮郡亦以此进贡。至唐开元年间,汉源黎椒被正式列为贡品,岁岁入朝,从此开启了一段长达千年的贡椒史。直至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清溪县正堂雷橡荣上书恳请,批准免贡,才为这段千年皇贡画上了句号。

走进汉源花椒博览园,一方“免贡碑”是这段历史具象的承载。上面“贡椒每年无多,该处缴数不少……现奉通饬豁免,永远不向尔讨”的字迹,无声讲述着一位清代官员奏请朝廷为民请命成功的故事。

从花椒博览园出发,沿乡道继续行驶50多分钟,便抵达岩槽头的椒园头——这里曾是明清两代贡椒的核心产区,如今属清溪镇同心村5组。再往上走,经过一段泥泞的林间小道后,终于在风岩顶(小地名)一片椒园内寻见了两株树龄150余年的古花椒树。只见其树皮斑驳皲裂,红得发紫的果实掩映枝头。

据了解,花椒树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其自然寿命通常只有30至50年,而这两株古花椒树可以说是花椒界的“活化石”。

“这两棵古树,可是祖辈传下来的‘传家宝’!”今年68岁的李光全仍记得,小时候就听他爷爷讲起过,这两棵花椒树在爷爷出生前20年就有了。“前两年,古花椒树产出的鲜椒还以每公斤100元的价格卖出!古树生命力很顽强!”李光全说,直至今日,古花椒树每年仍可产出十多公斤麻香浓郁、品质卓越的鲜椒。

放眼望去,古花椒树周围还生长着不少年龄超过50年的老花椒树。它们的长寿,与这片特殊的土地息息相关——地处贡椒园遗址。

据《汉源花椒志》记载:“恢复汉源县建置后称汉源花椒至今,以产自清溪镇岩槽头者最佳。”如今的岩槽头,仍延续着关于花椒的故事。

9月3日清晨6点,同心村的山间薄雾尚未散尽。58岁的椒农李勇已经背着竹篓走上山坡,手指在带刺的枝条间灵活穿梭,一粒粒饱满红润的花椒落入篓中。“这活讲究巧劲,既要快,又不能将花椒油囊弄破。”一边说着,李勇加快了采摘速度。

在他的身后,78岁的母亲康桂秀在摘花椒叶。聊起花椒,老人的话匣子瞬间打开:“听父辈讲,茶马古道上的马帮常来换花椒。在那个交通闭塞的年代,汉源花椒是名副其实的‘硬通货’,能换回盐、布、茶叶等生活必需品。马帮铃声一响,村里人就知道,又能换东西了。”

李勇的父亲李月忠,曾是同心村的老书记,更是花椒产业的“带头人”。

“大公社时期,清溪区建黎乡(现清溪镇)搞花椒产量比拼,当时同明村(现同心村)的7个生产队都参加了。”李月忠指着眼前的椒园,语气里满是自豪,“我们7队(现同心村5组)管的这片椒园,产出1万多公斤鲜花椒。全乡共奖励25包尿素,我们村拿了17包!”

不仅如此。1977年,李月忠还作为生产劳模,代表大队参加了汉源县群英会。

对同心村的村民来说,花椒是他们的根,得种好。

时代变革:产业升级与科技赋能

1981年,土地分包到户,汉源花椒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李勇回忆道:“最好的一年,一公斤鲜花椒卖到52元。1987年花椒‘红山’(意为丰收),村里更是出了3个万元户,我们家就是其中之一。”

在距离同心村不远处的新黎村,75岁的老书记王明祥也是那批尝到种植花椒甜头的人——1985年,他新发展的花椒树出产500公斤左右花椒,当时就卖了近2000元。

对于这段记忆,汉源县富庄镇松江村2组村民杜林清也记忆深刻。山坳间,他于1984年栽种的花椒树依然挂果。“红山的时候,一棵花椒树的花椒卖过900元。”他指着那棵树高4米左右、树围80多厘米,需搭梯采摘的老树说道。

如今,再上岩槽头,这里已换了新颜——花椒树间,李子树、核桃树枝叶交错,桃李果实点缀其间。

传统椒园在转型,规模化的现代基地也在崛起。距离岩槽头10多分钟车程,是位于清溪镇的500亩汉源县贡椒基地一期项目。130余户村民的花椒地被纳入统一管理,农技人员定期来指导修剪、施肥。

基地与农户签订协议,实行保底价收购(30元/公斤),并承诺市场价高时按每公斤高出市场价2元的价格收购。

更令人期待的是,贡椒基地二期项目已被提上日程,计划将岩槽头椒园头纳入其中,总面积达500亩,辐射带动同心村1500亩花椒产业升级。“未来将引入现代化管理技术,为古树建立保护台账,全面推行标准化种植。”清溪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曾代松说,“我们要让千年椒园头在新时代再创辉煌。”

科技赋能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在清溪镇同心村的标准化示范基地,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无人机进行精准飞防。

“你看这个App,点一下‘灌溉’,远处的阀门就开了。”清溪镇农技员阿施比尔蹲在田埂上,演示着智慧农业系统的App,屏幕上跳出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的数字,“以前浇地要扛着水管跑,现在在家里就能看数据,湿度低了自动提醒,精准计算用水量。”

“200亩椒园,无人机一天就能完成飞防,比人工效率提高20倍。”汉源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指着屏幕说道。

更核心的科技支撑来自种质资源库。四川省农业特色植物研究院花椒科研团队,深耕花椒科研30余年,长期扎根汉源。经过多年的种质创新和品种培育,在贡椒基础上培优提升,培育出“蜀椒”系列优良新品种“蜀椒1号”至“蜀椒5号”。

“汉源花椒已经有2000多年的种植历史,现在要做的是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带动新增长、新优势,以科技创新助力产业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四川省农业特色植物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四川花椒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曾攀表示。

近年来,汉源县已与11所科研院校合作,聘请农业领军人才2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239人,组建“土专家”“田秀才”队伍350人,构建起三级技术服务体系。

富民新篇:深加工突破与电商助力

关于花椒深加工的革命,要追溯到1987年。据《汉源花椒志》记载:“全县大搞开发性商品农业,大力发展花椒。花椒生产基地迅速扩大,注重提升加工能力和产品质量”。

正是这一年,汉源花椒从田间地头的传统农副业,开始迈入产业现代化。

事实上,汉源的花椒加工早在1979年就已起步——该县第一个花椒油厂的成立,标志着加工时代的萌芽。随着汉源花椒生产基地的扩大与市场需求的多元化,一批以花椒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快速成长,形成“基地生产—加工增值—市场销售”相互促进的产业化格局。

这便是花椒深加工的“破局”。

如今,走进甘溪坝工业园区,14家花椒加工企业组成强有力的产业矩阵,其中包括1家国家级和3家省级龙头企业。这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让汉源花椒跳出“调味品”的传统角色,向高附加值领域跨越。

在四川川麻人家食品开发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该公司总经理展示着创新成果:“通过麻香分离技术,花椒被精准分解为不同用途的精油产品,价值成倍提升”。

四川正露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则创新研制出“水基非遗花椒提取液”,成功打破传统调味品边界,应用于冰淇淋、气泡饮等消费领域。“我们要让花椒从厨房调料变成时尚饮品的重要原料。”该公司总经理表示。

汉源花椒的创新发展之路仍在延伸。有的公司在自动采椒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有的公司正在调试AI智能花椒精选设备。这些创新技术将解决花椒生产中最棘手的采摘和分选难题。

在这片孕育了千年贡椒的土地上,新的故事正在书写。

今年8月上旬,汉源花椒产业高质量发展产销对接活动中,该县20.4万亩花椒正式开秤上市。两家企业代表与全国778家经销商达成合作,签约总金额达11.32亿元。

“今年的花椒,每公斤能卖到26元左右。”汉源县晒经乡椒农代成国脸上洋溢着笑容。他种植了70亩花椒,“收购商直接把车开到地里来收,不愁销路!”

每天,在晨雾尚未散尽时,清溪镇的椒农王德军就背着背篓进了椒园。今年是个丰收年,汉源花椒不仅产量喜人,价格也比往年高出一截。王德军将刚采摘的一车鲜花椒运到汉源县山有贡椒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购销门市。作为社员,他享受每公斤高出市场价1元的收购待遇。

像这样的合作社,汉源县共有1134家,覆盖3万余户椒农。

在另一条“赛道”上,32岁的特聘农技员李焕平正带领100多户社员闯荡电商江湖。从小在椒园长大的他,不仅指导社员提升种植技术,更把直播间搭进椒林。镜头前,一串串花椒颗粒饱满、麻香四溢,弹幕里不时飘过“汉源味道真香”的点赞。

“以前椒农只懂种,现在我们教他们拍视频、做直播——老产业得有年轻人的新玩法。”李焕平拿着手机给椒农看订单,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暮色中的清溪镇,古花椒树在晚风中轻轻摇曳。山下的加工车间里,新一批花椒油正自动化灌装;年轻人的直播间内,订单打印机吱吱作响。从唐代的皇室贡品到如今的富民金果,汉源花椒的故事正在续写新的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