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穿越千里丰碑屹立汉源———湖北倾情支援汉源社会事业灾后重建
告别板房,喜搬新校园。“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1年多,汉源县大田初中、前域乡中心小学师生搬进了坚固美观的新学校——汉源县白鹤荆州学校。
“带着任务来,带着感情做,带着成就回。”9月1日,在湖北援建者用爱心砌起的全新的校园中,汉源县白鹤荆州学校师生开始了新的学期,喜悦、激动、感恩的情绪在师生们的内心激荡。
8月31日,由湖北省宜昌、鄂州两市共同援建的汉源职业高级中学竣工交付使用。该校的交付使用,标志着湖北省援建汉源县乡镇的63个援建项目任务基本完成。湖北援建办相关负责人介绍,63个项目大多是与灾区群众息息相关的学校、卫生院等社会事业项目。
为了建好各个项目,湖北援建者的牵挂和努力,从未停止过。
科学援建,民生优先。为了灾区的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灾后重建,湖北援建者在艰苦的环境中,奋力冲刺,始终朝向同一个目标——让灾区的孩子早日搬进新校园,让灾区群众享受更为便捷的现代化医疗服务。这是一份庄严的承诺,这是一种鄂汉两地血浓于水的情怀。
“湖北人民给我们建这么好的学校,我做梦都没想到新建的学校这么漂亮。”汉源县白鹤荆州学校学生李仙灵站在校园中,看着高大的教学楼和宽敞的塑胶跑道,笑靥如花。
重建增强信心,关爱注入活力,大爱汇聚力量。荆楚无疆大爱,让一座座援建项目如一座丰碑屹立在汉源,笑容重新回到灾区群众的脸上,他们的笑脸,承载着灾区的明天和希望。
倾情援建
灾区学生喜进美丽新校园
“好安逸啊!”新学期开学第一天,汉源县白鹤荆州学校的学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纷纷跑到塑胶操场上打篮球。
“我们非常爱好体育运动,地震后一直没有打过球。因为湖北亲人的援建,我们不但有了塑胶球场,还有了室内体育馆。现在的新学校太漂亮了!”汉源县白鹤荆州学校八年级学生李跃跃蹲下身子,触摸着弹力十足的塑胶操场感叹地说。
“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汉源县大田初中、前域乡中心小学房屋严重受损,学生们只能在活动板房里上课。
巴山楚水,骨肉相连、心心相印。就在学校师生们愁眉紧锁时,湖北援建者带着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关怀与厚爱,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背井离乡,不远千里奔赴灾区,带着资金、技术人员、建筑队伍来了,为灾区修建能抵抗强震的永久性教学楼。
冒严寒,顶风雨;吃集体伙食,住简陋帐篷;抢工期,抓质量……援建人员无声的行动,感动着汉源人民。为了建满意学校,援建人员带着对灾区人民的深情厚谊和“不忘九八”的感恩情怀,处处从细处着手,大到办公楼主体工程、电脑室、广播系统,小到课桌板凳、餐桌餐椅,他们的心愿只有一个:就是给灾区的孩子建最好的教学及生活设施。仅仅250天,一所现代化的学校——白鹤荆州学校就在流沙河边的白鹤集镇拔地而起。
白鹤荆州学校由原大田初中、前域乡中心小学合并而成,由湖北省荆州市、中国红十字会援建,总投资3560万元,占地面积16660平方米,有教学楼、综合楼、办公楼、学生公寓、餐厅等,配有完善的自动消防报警系统、太阳能24小时供水系统、监控系统、广播系统,还有色彩绚丽的塑胶运动场和宽敞明亮的室内体育馆。
“地震以后,在活动板房里,电脑课、体育课都不能上,现在到了新学校,这些课程全部都在恢复了!”汉源县白鹤荆州学校八年级学生张露萍欣喜地说。
3000多万元建一所学校,投资力度不能说不大。而汉源县第二中学援建项目,投资将达1亿多元,对于汉源教育而言,这样的投资无疑是史无前例的。而由湖北援建的乡镇学校,已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
这是整个汉源灾区教育重建的一个缩影。这不只是教育投入的变化,更是汉源校园设施迈向现代化的一次跨越。
质量是百年大计,教育也是百年大计。科教大省湖北对口援建我市汉源县的项目,全部按高标准规划和建设。
“富林镇第一小学建设4层楼房所用的材料钢密度比武汉10层楼的都大,钢材选用的是攀枝花钢铁集团等大企业的产品。”湖北援建办总工程师戚成雄指着已建成并交付使用的教学楼表示。
作为科教大省,湖北省将援建的眼光放到长远处,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以智力援助帮助汉源灾区教育卫生事业实现跨越发展。
无疆大爱
汉源人民铭记于心
一颗颗鲜活的爱心跳动在汉源这片热土上,一颗颗为之感恩的心在澎湃。湖北源源不断的支持,为汉源注入了绵绵不绝的重生力量。随着湖北援建的学校、医院等工程项目的竣工并投入使用,汉源人民纷纷以自己最真诚的方式,表达对湖北亲人的感激之情。
新校、新楼、新桌椅,笑脸、歌声、感恩情。今年2月17日至18日,汉源县大堰乡中心小学、河西乡中小学师生满怀喜悦之情和感恩之心,告别活动板房,搬进了由湖北省援建的美丽新校园,开始了新学期快乐的学习生活。
各个援建学校开学的当日,均举行了不同形式的开学典礼;开学的第一课,都是感恩教育,教育学生感恩亲人、感恩社会。在大堰乡中心小学操场上,近600名师生在条幅上签名,感谢湖北人民的深情。在各教室的黑板上,硕大的心形图案中央,“感恩”二字格外醒目,表达着全体师生对湖北人民的感激。河西乡中小学初三(4)班学生李松在主题班会上表示:“湖北亲人援建的新学校又大又漂亮,能在这里学习很开心幸福。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后报效祖国。”
川鄂深情,代代相传。地震中,汉源双溪乡中心小学唯一一幢教学楼成为危房,400多名学生被迫停课。很快,湖北省伸出援助之手,为师生们搭起了活动板房。随后,湖北十堰市政府紧急筹资120万元,新建了一座800平方米的综合教学楼。
“地震后学校成为危房,我们都不晓得今后在哪里上课。在我们遭受灾难的时刻,湖北人民向我们及时伸出了援手,给了我们亲人般的关怀,不仅送来了衣服、牛奶、饼干,还为我们修建了宽敞明亮的教室。”提起湖北人民对家乡的无私援助,汉源县双溪乡中心小学六年级一班学生胡巍琼感动不已。去年9月,湖北省十堰市对口援建的双溪乡中心小学动工时,胡巍琼萌发了给湖北的叔叔阿姨写信致谢的想法。
因成绩优异,今年1月,胡巍琼获得了共青团湖北省委提供的500元抗震救灾专项助学金,她按捺不住心中的感谢和激动,决定写信给湖北省长,感谢湖北人民的无私援建。
“我先在本子上打了草稿,一共3页,修改后学校老师指导我通过电子邮箱发到湖北省省长信箱中。”胡巍琼说。
胡巍琼代表全校同学致信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李鸿忠,信中说:“感谢湖北亲人的无私关怀,让我们深刻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和血浓于水的亲情,也让我们学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继续好好学习,并以此为榜样,竭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粽香情浓,援建恩情永不忘!5月27日一大早,汉源县富林幼儿园26名老师和407名小朋友将感恩粽子送给了汉源新县城建设所在地萝卜岗上的援建者。“这些粽子是我们全园师生一点小小的心意,明天早上我们还要送粽子、鸡蛋和热包子给援建者,希望远离家乡、援建汉源的湖北建设者能够在汉源度过一个愉快的端午节。”汉源县富林镇幼儿园负责人说。
9月,汉源县又有一大批学生高兴地搬进了灾后重建的安全学校,开始了他们新学期的生活。刚入学,汉源各学校就把感恩纳入学校教育体系,教育孩子们心怀感恩之情,用优异的成绩回报湖北人民,将湖北人民的无私大爱不断传承,发扬光大。
荆楚大爱,如潮水般向汉源涌来;感恩自强的汉源人民,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援建者的崇敬与感恩。
大樱桃、煮鸡蛋,献给无私援建裕泰堰、卫生院、计生服务站的仙桃亲人;杆杆酒、烤羊肉,献给无疆大爱的黄冈亲人、咸宁亲人……“湖北人民的无私援助,带给汉源人民的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帮助,更有精神上、情感上的无私关爱。”雅安市委常委、副市长、汉源县委书记杨承一说,“湖北人民的无疆大爱和无私帮助,坚定了汉源人民在废墟上重建美好家园的信心,鼓舞了汉源人民战胜地震灾害的斗志。众志成城,无坚不摧;无私大爱,永远铭记;川鄂真情,代代相传!”
对口支援
灾区人民享受便捷医疗服务
前不久,在汉源县中医院4楼康复科,汉源县唐家乡的郝洪如刚刚接受了神经损伤治疗。郝洪如笑着说:“感谢湖北亲人对汉源的援建,医院条件好了,我们看病方便多了!”
“对口支援的设备对医院来说,简直是一场‘及时雨’!”汉源县中医院院长马强告诉记者,郝洪如接受神经损伤治疗的仪器,是由湖北省鄂州市援建的。
据悉,地震前,汉源县中医院没有康复科,更没有康复设备。震后,汉源县100余名地震伤员需要借助康复设备进行治疗。急灾区人民所急,鄂州市援建了价值总额达100万元的康复设备,让患者就近接受治疗。
“以前和郝洪如一样的患者,只能去市区或者到成都接受治疗,很不方便。援建中,卫生系统灾后重建优先进行,方便了群众。”马强说。
8月22日,汉源县人民医院的200多名职工告别了板房医院,搬进了由湖北援建的汉源县人民医院住院部和门诊大楼。
据了解,2008年7月,汉源县人民医院被纳入湖北对口支援汉源建设项目。湖北方面决定以交支票的方式支持5318万元资金、1500万元医疗设备,支援汉源县人民医院灾后重建。“这是迄今为止,汉源医疗卫生系统最大的一笔投资。”汉源县人民医院负责人说,建成后的10楼1底的门诊大楼,是目前汉源新县城上的最高建筑。医院住院部安装了电梯,每间病房都有卫生间、空调、电视机等,公共区域洗手间也全部使用感应系统……
“新建的汉源县人民医院医疗设备和水平将达到全市县级医院领先水平。硬件方面有了极大的提升,软件方面,医务人员业务培训已经纳入湖北对口支援汉源智力技术工程。这是湖北人民的无私援助。”触摸着医院住院部崭新的电梯按钮,汉源县人民医院负责人很激动。
记者文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