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金融力量 助力脱贫攻坚——汉源县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侧记

来源:
2017-11-22 09:47
浏览:
收藏 打印

汉源联社设立村级信贷工作室,现场发放贷款

今年是我市脱贫攻坚攻城拔寨的决胜之年。作为全市贫困村、贫困户最多的县区,汉源县精准扶贫任务艰巨,时不我待。

在打赢脱贫攻坚的这场“硬仗”中,汉源县金融主管、服务部门和县内各家金融机构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着力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户”的“产业利益联结”工作机制,积极落实分险基金保障风险,善用支农再贷项目扶持产业,使金融服务惠及贫困地区群众。

创新机制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提升“造血”能力

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汉源县大力推行扶贫小额贷款。截至今年10月29日,该县已为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615笔,金额6057.52万元,极大地提升了贫困户产业“造血”能力。

但是,汉源县的金融工作者们也清醒地意识到,大部分实施产业帮扶的贫困户在产业发展项目、就业技能、种植养殖技术等方面还存在或多或少的短板。

“我们发放贷款,不是把贷款放出去就完成任务,而是要确保贫困户用得上、银行收得回。”今年3月起,该县金融办牵头会同中国人民银行汉源县支行、县扶贫移民局、县财政局、县农村信用联社、县邮政储蓄银行等部门和单位,学习了广元、南充和乐山等地金融扶贫工作经验,发挥全县涉农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产业发展、种植养殖技术、市场购销等方面优势,经过反复研究和论证,创新推出了扶贫小额信贷“分贷合用”模式,即贫困户将获贷资金交由贫困户产业发展帮扶主体(涉农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统一管理、统一使用、按时还本,县财政为贫困户提供贷款贴息,贫困户每年按投入帮扶主体贷款资金的5%享受收益分成以及帮扶主体在技术指导、务工就业、市场等方面帮扶服务,帮助贫困户实现持续稳定增收的一种信贷资金使用模式。

一石激起千层浪。扶贫小额信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户”模式先后通过汉源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县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并印发实施,各单位积极响应,该新模式迅速落地,展开推广工作。

县委农工办、县工管委、县发经局、县农业局等积极筛选发展势头好、经营效益好、有融资需求的产业发展帮扶主体;经办银行进行资质、信用和抵押物等审核后,报经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认定;人行汉源县支行、县政府金融办、经办银行会同帮扶部门在各乡镇开展金融扶贫政策宣传,动员广大贫困户积极申贷、各乡镇政府认真收集贫困户贷款意愿并做好贫困户评级授信工作;县扶贫移民局认真对各乡镇贫困户进行身份审核把关;经办银行快速对贫困户进行贷款集中授信……

经过多部门协同配合,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扶贫小额贷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户”新模式跃然而出。

今年7月29日,扶贫小额信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户”模式试点工作在富泉镇进行。汉源县红之源家庭农场作为首个产业发展帮扶主体,与该镇46个贫困家庭签订了产业发展帮扶协议书。汉源联社组织力量,采取‘一站式’服务,集中发放贷款138万元。

“对于贫困家庭来说,每年将获得不低于1500元的固定收益和就业务工、种植技术指导、产品市场和购销等方面帮扶服务。同时也为帮扶主体提供了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支持,帮助其经营周转。”据汉源县金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户”模式在富泉镇试点成功后,目前已经在富林镇、晒经乡、万里乡、坭美乡等9个乡镇同步推广实施,汉源县永丰和食品公司、汉源县化工总厂、汉源县红之源家庭农场作为帮扶主体对9个乡镇的贫困户实施产业帮扶。汉源联社作为经办银行,也及时高效地为贫困群众发放了扶贫小额贷款,确保资金及时到位。

据初步统计,该模式在9个乡镇成功实施后,预计将带动350余个贫困家庭每年实现不低于52.5万元产业增收,3家帮扶主体将获得不少于100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支持。

扶贫小额信贷“分贷合用”模式的实施,不仅拓宽了贫困户产业增收新路子,增强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而且有效解决了帮扶主体发展资金需求,真正实现了贫困户和帮扶主体之间合作双赢。

把控风险  分险基金提供兜底保障

《雅安市金融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6-2020年)》提出,要建立健全农村贫困地区融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支持设立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和担保基金,专项用于贫困户贷款以及带动贫困人口就业的各类经济主体贷款风险补偿。

逾6000万元的贷款规模,如何才能守好安全底线,防控贷款风险?汉源县给出这样的答案:积极探索建立扶贫小额信贷风险基金(以下简称“风险基金”),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同分担扶贫小额信用贷款损失。

“在精准满足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信贷资金需求的同时,我们时刻牢记立足开发式扶贫,坚持商业可持续原则。”汉源县金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对使用扶贫小额信用贷款不能按期归还银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经办银行在逾期后的15日内向县级扶贫、财政、金融办等部门发出贷款逾期通知。县级扶贫、财政、金融办等部门在收到贷款逾期通知后,报告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县级有关部门在30个工作日内启动坏账损失认定程序。

根据县级有关部门的认定结果,由经办银行向县级财政部门提交代偿申请。县级财政部门报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审核同意后,按照分险基金、经办银行7∶3的比例分担损失,动用分险基金代偿。

动用分险基金代偿后,经办银行将加强后续管理,继续组织清收,清收回的贷款扣除相关费用和经办银行的相应债权后,全部用于补充分险基金。

“分险基金,既是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的坚强后盾,也体现了党委政府对于银行机构风险防控工作的支持。”汉源联社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将贷款坏账率降到最低,要求一线信用社和信贷员主动掌握贷款贫困户的家庭金融信息档案,做到心中有数,放贷不愁。

作为该县发放扶贫小额信贷的主要金融机构之一,汉源联社坚持做到主动上门服务,跟踪贷款去向用途,实现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与金融风险防范共进退,发挥扶贫小额信贷四两拨千斤的大效益。

据统计,汉源联社已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建档面100%,扶贫小额信贷评级授信面100%,贫困户有效信贷需求100%,切实做到“户户有档有卡有授信”。截至10月末,汉源联社已发放贷款1580户,累计发放5972.52万元。

目前,汉源县正在按照专款专用、专户管理的原则,严格规范执行分险基金使用情况。

用活政策  支农再贷服务地方经济

推进金融精准扶贫过程中,汉源县积极争取,用活支农再贷货币政策工具。中国人民银行汉源县支行向上级行争取支农再贷款4900万元,用于汉源联社支持该县源尚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打造“川九襄农贸商城”项目,并以“支农再贷款+就业扶贫”的方式解决了15名贫困人口就业增收。

“目前汉源县农副产品交易还停留在下乡收购、零卖等传统方式,造成了大量的农副产品不能及时供应到市场,也没形成汉源县农副产品的整体品牌。”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川九襄农贸商城”项目建成后,将有利于汉源县农副产品整体品牌的打造,在农产品价格较好的时候能够集中交易及时输出市场,在价格不好时,可通过气调库存储调节市场供应,保证农产品价格稳定,提高当地农户经济收入。项目投入使用后,预计公司酒店、气调库(冻库)、商贸城实现年销售收入近亿元,上缴税金500万元左右,解决当地就业400余人。

目前,该项目在汉源联社发放项目贷款和人行汉源县支行支农再贷款利率优惠支持下,正在稳步推进中。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卫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