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金融活水助乡村振兴”系列报道之“产业发展篇”——支持特色产业发展 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来源:
2021-08-25 08:38
浏览:
收藏 打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我市金融系统坚持把金融服务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提高金融服务精准匹配能力,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不断优化金融服务,创新信贷产品和信贷模式,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为新时代雅安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

优化金融服务

发挥特色产业示范引领作用

“真没想到我们什么抵押物都没有,也能顺利获得100万元信用贷款。非常感谢你们的帮助,公司资金问题解决了,现在正顺利进行花椒收购。”8月3日清晨,人行汉源县支行办公室接到四川省汉源县大自然有限公司负责人郭光庆的感谢电话。

近期,正值汉源花椒大量上市季节,部分企业面临收购花椒流动性资金短缺难题,四川省汉源县大自然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该公司主要从事调味品的生产及销售,持有生产花椒及花椒油绿色食品证书,拥有12项专利技术,年产值3000万元左右。

然而,该公司近期却遇到了难题,那就是收购花椒尚需100万元流动资金。人行雅安中心支行得知该情况后,快速进行走访调研,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财务状况、融资状况、金融服务情况等。指导汉源农信联社“现场办公”,并针对该公司实际情况,开展现场“把脉问诊”“对症下药”,在合理合规前提下,为该公司量身制定金融服务方案,增强金融服务质效。

汉源农信联社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原则,为该公司开辟金融服务绿色通道,压缩办理时限,2天走完贷款审批流程,并快速为该公司发放100万元信用贷款,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花椒是汉源县主要经济产业,按照“一地一策”“一区一特色”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结合汉源花椒特色产业融资需求多、周转快、价格高等特点,我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还创新“花椒贷”“椒香贷”等金融产品,采用小额信用贷款等模式,积极支持“公司+农户”“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花椒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

同时积极探索开展“信贷+花椒种植保险、病虫害保险、花椒采摘人员意外险”等特色农产品保险服务,以创建“汉源县数字普惠金融最佳实践区”为契机,积极推进汉源花椒金融综合服务创新示范区内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实现示范区金融服务全覆盖;依托银行卡助农取款点,打造金融综合服务,实现银行卡助农服务可持续发展。截至目前,在示范区范围内,已建立30个金融综合服务示范站(点),11个定时服务金融网点,累计发放金融IC卡近90万张,布放ATM自助机具121台、通用POS机777台、电话POS机283台,有效提升了示范区基础服务能力。

创新金融模式

助力绿色产业提质增效

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再贷款资金政策引导作用,以绿色金融创新试点为契机,积极探索实践“再贷款+”模式,充分发挥政策叠加效应,助力特色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为我市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市注入强劲金融“活水”。

位于名山区的一家茶业有限公司,属我市一家集茶园管理、茶叶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国家级龙头企业。近年来,随着我市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市工作的深入推进,名山区委、区政府陆续印发《雅安市名山区茶叶加工企业专项整治工作方案》《雅安市名山区加快推进茶叶加工企业转型升级十八条措施(试行)》等文件,要求到2020年末,该区所有茶叶加工企业完成“煤改电”“煤改气”绿色改造。

然而,由于该茶业有限公司收购原材料多以现金方式结算,出现流动资金不足,以致于无法支撑技改的难题。我市一家银行机构了解到该情况后,随即结合实际情况,为该公司量身制定专项融资方案,并采用“再贷款+存货质押贷款”模式,通过存货资产抵押和政策资金引导,向该公司发放低利率资金,解决其绿色技改资金需求。

截至目前,该银行机构使用中国人民银行支小再贷款资金,向该公司发放低成本贷款3000万元,其中创新发放“存货质押贷款”1032万元。

2020年,该茶业有限公司扩大绿色茶园基地种植面积5000亩,完成“煤改气”绿色技改工作,购入进口全自动化生产线,采用“保绿增香”高新技术,进一步提高茶叶品质,实现年营业收入1.9亿元,带动就业275人。

近年来,为助力名山茶企提质增效,完成“煤改气”绿色技改工作,名山区政府还建立乡村振兴风险补偿基金制度。今年,该基金规模已由2020年建立时的1000万元增加到6000万元,并为押品不足的转型升级茶企及文旅产业提供增信服务。我市金融机构还积极发挥再贷款和窗口指导等“绿色货币政策工具+”模式,为茶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精准再贷款支持,创新春茶快贷、砂茶贷、茶叶贷等信贷产品,组建“茶产业金融服务团队”,有效满足茶企转型升级融资需求。

截至2021年二季度末,全市金融支持转型茶企贷款513笔、金额3.89亿元,助力名山区茶产业全面实现禁煤,年减少燃煤17万吨,有效助推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双赢”。

在金融政策支持下,我市茶产业得到稳步发展 受访者供图

加大融资力度

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做大做强

“我们在抖音上刷到你们农场了,这次是专门来‘打卡’的。”8月21日,正值周末,芦山县龙门镇隆兴村的一处农场,迎来了一群来自成都的客人。见到客人到来,该农场经营者张某夫妇便热情招呼大家,并带着大家参观农场。

张某夫妇共同经营家庭农场已有10余年,起初仅养殖了较少数量的肉鸭,养殖品种较为单一。后来,在得到邮储银行的信贷支持后,又通过该银行的介绍与通威饲料合作,扩大了养殖规模,并增加了种植项目。如今,张某夫妇的农场已发展成肉鸭养殖、葡萄和猕猴桃种植等多门类的种植养殖基地,逐渐成为地方行业的标杆。“常有人来果园拍抖音视频,我们在网上也很火。”张某说。

镜头转向该县的钱记鸡业公司,该公司是“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重建的招商引资项目。该公司主营蛋鸡养殖及产品销售、有机肥生产及销售,采用国际先进科技及电脑自动生产控制系统,是国内高水准蛋鸡养殖的典型代表。

与众多企业一样,钱记鸡业公司在发展之初也面临着资金难题。当地农村信用联社在有效防控风险前提下,打破常规研究信贷支持方式,简化贷款流程,降低贷款门槛,为钱记鸡业公司提供了信贷资金支持。

当地农村信用联社经多次实地调查、研究后,针对钱记鸡业公司和养殖农户的信贷需求,决定在向钱记鸡业公司授信的同时,也向“借鸡生蛋”的养殖户授信。随后,通过人行支农再贷款资金,以利率优惠的方式为企业和养殖户发放贷款,并为“借鸡生蛋”扶贫工程项目提供资金结算管理、代发工资、财务咨询、金融知识培训等配套金融服务,有效推动企业和当地群众共同发展。

诸如此类的例子不在少数。而我市一个个具体有效的金融举措,也切实助推着乡村振兴再上新台阶。

本报记者 蒋阳阳

记者手记

从城乡融合共生的视角,用大场景、大连接、大服务助力乡村振兴,这是金融赋能乡村的使命和情怀。近年来,我市金融系统“拧成一股绳”,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下沉重心、深耕细作,不断激活乡村发展的源头活水。

为了让资金加速进入乡村,我市积极引导金融资源向“三农”、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倾斜。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涉农贷款新增26.51亿元,余额同比增长8%,有效助推农村产业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是以农村经济发展为基础,包括农村文化、治理、民生、生态等全方位提升的系统工程。不仅要着眼于农村产业发展升级,还要综合推动农村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从各个方面惠及农村个体,这就对普惠金融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金融机构需要创新符合群众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持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确保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显著提高。

助力乡村振兴是一场关系全局、影响深远的攻坚战。在“普惠金融”的春风吹拂下,我市的金融力量将走向更广阔的田间地头,为“三农”发展注入更多活水,助推乡村振兴再上台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