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非遗技艺 点亮创业梦想 ——记我市返乡创业者余学铭
余学铭制作砂器
打泥条、泥片,赶身筒、调脂泥,粘接口、颈和底部……在余学铭的巧手下,眼前的泥土逐渐成形,一件做工精细的砂锅生坯呈现在人们眼前。
2022年夏天,余学铭从一所体育学院的体育教育专业毕业后,一度面临着人生的重要抉择。和大多数体育生不同,他最终没有选择成为一名体育老师,而是毅然选择回到家乡——荥经县严道街道古城村。
从那时起,这位1998年出生的年轻人便立下志愿,要将家乡传承千年的砂器技艺发扬光大。
缘起 从耳濡目染到亲身尝试
2008年,荥经砂器烧制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时,生活在荥经县严道街道古城村的村民,几乎家家有作坊、户户卖砂器、个个是匠人,砂器的兴旺已在这片土地上延续了千百年。
生长于此的余学铭,自幼便与荥经砂器结缘。“小时候,我们常拿着黑砂捏玩具,坦克、小车等都尝试过。”余学铭说,那时他年岁尚小,还不懂荥经黑砂真正的价值。
转折发生在2018年暑假。那年高考结束后,余学铭常去朋友家里玩耍。而朋友的父亲,正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曾庆红,他经营的“曾氏工坊”也是当地规模较大的砂器工坊之一。
当时,曾庆红一眼就看出余学铭有制作砂器的天赋,便提出让他每天捏制200个砂罐。“我明白,他是在考验我的耐心和潜力。”余学铭说。
出乎意料的是,余学铭答应了此事后,不仅坚持了两个月时间,还深深沉醉于砂器制作的世界。
考入体育学院后,余学铭开始过上了一种“双重生活”:白天,他是运动场上挥洒汗水的体育生;夜晚,他变身电商客服,在电脑前耐心解答顾客关于砂器使用和保养的问题。
大学同学得知余学铭来自荥经县后,纷纷称赞荥经砂器品质优良,这让他倍感自豪,也从中看到了新的机会。于是,他开始拍摄短视频,分享砂器保养等方法。
起初,余学铭对砂器只是有兴趣,没想到咨询购买的顾客越来越多,余学铭便顺势而为,开设了自己的网店。大学期间,他的网店月销量从最初的几单逐步增长稳定到百余单,此举也为荥经砂器打开了新的销售渠道。
回归 在传统中注入年轻活力
余学铭大学毕业后,返乡投身砂器事业。此时,他深刻意识到,要让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荥经,就必须善用线上线下多元化平台。
随后,余学铭在曾庆红的工坊中尝试直播带货,推出在线定制服务,让观众远程参与制作过程。此外,他还频繁参加各类展会,推广荥经砂器。
余学铭还积极推动“非遗+研学”模式,为众多学校师生提供砂器制作体验课程。“让孩子们亲手体验制作过程,是最好的非遗教育。”余学铭说,截至目前,已累计接待超过5万人次参观研学,广受各界好评。
此后,余学铭正式拜曾庆红为师,成为“双面学徒”:一方面,他系统学习采料、粉碎、搅拌、制坯、晾晒、焙烧、淬火等砂器制作的全流程工艺;另一方面,余学铭积极推动制作砂器的老师傅们“触网”,为他们拍摄短视频,记录匠人日常,让更多人了解荥经砂器、爱上荥经砂器。
“我们就是做砂器的,有啥好拍的?”起初,许多老师傅不太适应,常常躲镜头。对此,余学铭也不气馁,而是从细节切入,聚焦老师傅们手部的老茧和精湛技法,用持之以恒的态度去打动他们。在他看来,荥经砂器制作的每一道工序虽看似简单,实则都凝聚着手工艺人的细致与专注。
如今,依托省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和市级大师工作室,曾庆红与余学铭还积极开展带徒授艺工作,他们已亲自授徒300余人,带动就业20余人,真正实现非遗传承与创业发展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