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雅安市雨城区委 雅安市雨城区人民政府关于2014年党政领导班子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情况通报
今年以来,中共雅安市雨城区委、雅安市雨城区人民政府领导班子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纪委十八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突出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保持反腐高压态势,深化干部作风建设,狠抓干部廉洁自律,保障纪检监察机关聚焦监督主业,大力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为打赢灾后重建“硬仗”、补好经济发展“欠账”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
一、坚守担当,履责尽责,落实主体责任新要求
一是带头推动。试行区委书记、区纪委书记向区委常委会述责;下发《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的通知》,健全制度保障;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区委书记与各单位(部门)签订责任书,对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作出批示20余次,亲自组织社会评价、违纪调查等反腐倡廉重点工作研究;区长专门主持召开政府系统廉政工作会议,实行政府常务会前将廉,增强廉政意识。区委、区政府领导班子全体成员自觉履行“一岗双责”,做到分管领域管到哪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部署到哪里。二是上下联动。按照领导班子负全责、党政正职负总责、班子成员分工负责、责任单位具体实施的要求,制定《全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责任制安排意见》,把各项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每个班子成员和各牵头单位,区委同各部门签订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实现任务到岗、责任到人、上下联动、级级传导,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三是考核促动。出台《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办法》,对各级各部门设定硬杠子、压下硬任务,强化督促检查,定期对各级各部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工作推进情况进行全面督查,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二、正风肃纪,严抓不怠,营造作风建设新常态
一是严抓制度机制建设。制定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8+1”具体规定(即:中央八项规定具体内容制度加监督检查制度),建立完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办文办会、公务用车、办公用房、公务接待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一线工作”、党员干部“挂包帮”、机关党员“双报到”等一系列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已成为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以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正风肃纪”、“止懒治庸”及“升级版”专项行动,各责任单位制定专项整治方案,落实专人负责,“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腐败”、“干部走读”、“庸懒散”、“吃空饷”等突出问题一个接一个得到有效整治。二是严抓重要时间节点。针对元旦、春节、清明、五一等重要时间节点,及时下发文件通知、编发短信提醒、开展专项整治,重申严禁节日期间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款送礼、奢侈浪费等不正之风的纪律要求,八项规定落实以来,全区1865名干部作会员卡零持有报告,636名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作不进私人会所消费承诺,查处并纠正公车私用行为3起,“各个节点狠抓、积小胜为大胜”的作风建设推动态势逐步形成。三严抓监督检查问责。成立由区纪委牵头,区委组织部、区目督办、区公安分局等部门组成的联合督查组,深入乡镇(街道)、机关单位、服务窗口进行明查暗访。今年以来开展专项督查48次,作风纪律暗访8次;对12个单位发送了廉政提醒函,查处“四风”案件15件15人,对查处的典型案件进行了三次点名通报;全区“三公”消费持续保持大幅度下降,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已成共识。
三、惩防并举,综合治理,构建反腐倡廉新格局
一是强化制度机制建设。制定印发《雨城区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实施办法》,将42项具体任务分解到52个单位负责实施;实行任前“三廉”机制,把牢干部任用关,对24名拟提拔干部进行廉洁审查,对50名拟提拔交流干部进行廉政谈话,组织27名拟提拔领导干部进行廉政考试。二是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深入推进廉政文化“九进”活动,上坝路社区“廉政大讲堂”、多营廉政文化展示走廊等多个廉政文化平台发挥示范效应,组织区级部门“一把手”开展廉政知识测试、开展以党风廉政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党建知识竞赛;报刊、网络、电视、手机、户外媒体“五大” 宣传平台全面构建,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的知晓率不断提升;开展“六个一”警示教育活动,分两批组织40余单位负责人旁听职务犯罪庭审,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不断增强。三是加大腐败惩治力度。坚持从严治党,“老虎”、“苍蝇”一起打。以查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侵害群众集体利益和机关党员干部违反党纪政纪案件为重点,严肃查办了党员干部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妨害社会管理等案件。截至目前,全区纪检监察机关共受理信访举报115件次,初核违纪线索80件,同期增长73.91%;立案查处各类违纪案件45件,同期增长86.95%,为集体挽回经济损失一千余万元。
四、规范运行,公正为民,落实依法行权新要务
一是权力运行依法规范。完善“三重一大”决策程序,建立并严格执行单位主要负责人“三个不直接分管”制度及实施细则,进一步强化对“一把手”权力的监督制约;依托电子监察和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监察“两大平台”和区、乡、村三级便民服务体系,实现权力运行公开透明和服务群众效率大幅提升。1至9月,全区行政审批事项按时办结率、现场办结率、群众满意率均保持100%。二是要素市场公平公开。围绕工程建设招投标、土地矿权出让、政府采购和国有产权转让等经济社会发展要素和社会关注热点,加强监督管理,防止权力寻租、钱权交易等腐败行为发生。今年以来,全区受理招投标投诉12件,罚没保证金、违约金46万元,对43家施工企业、4家监理企业和1家地勘单位进行行政处罚,将两家公司列入不诚信企业名单。三是群众利益保障有力。制定了2014年度民生工程实施方案,将“十大”民生实事细化分解到各承办单位;着眼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探索政务服务“三个窗口切换”模式,构建起“4321”信息化服务群众网格,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1380余件,看病难、办事难、读书难逐步解决;违规享受低保、政策补贴、救济救助等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得到全面治理。
五、深化督促,公开透明,提升灾后重建新水平
一是坚守廉洁底线。建立具有雨城区特色,涵盖预防、控制、预警、保障和纠错问责“5大机制”的灾后重建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全区查找廉政风险点257个,全部制定防控措施;50个灾后重建重点单位主要负责人作电视公开廉洁承诺;建立企业廉洁准入制和廉洁情况查询制,有力实现关口前移。二是坚持全域督查。建立健全“三横三纵三覆盖”督查机制,成立11个区级督查组,落实监督员300余名,常态监督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确保每件物资、每笔资金、每个项目有效监管;建立“两帐一单”督查机制,深入开展“一线监督”,发现问题164个,整改问题127个。三是恪守公开透明。聘任13名特邀监察员和10名干部作风监督员,进一步引导社会力量加强对灾后重建的监督检查,全面提高重建工作公信力;建立全媒体新闻中心,健全村(社区)公开机制,多渠道、全方位公开重建政务信息。
六、强化领导,深化改革,支持纪委落实“三转”
一是不断释放纪检体制改革活力。区委专题审议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工作方案,涉及五方面20余项内容的全区纪检体制改革路径初步成型。69个乡镇、部门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向区委常委会述责;探索区级领导干部向区纪委全委会述廉述责机制,推动党委(党组)和纪委的责任明晰。积极探索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和各级纪委书记、副书记的提名和考察以上级纪委会同组织部门为主,坚持在市纪委的领导下开展案件检查和反腐败工作,强化案件线索管理和移交机制;今年转任和提拔的4名区纪委常委班子成员的提名考察,均以市纪委为主。二是大力支持纪委回归主业抓牢主责。全力支持纪委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区委、区政府多次听取区纪委调整优化内设机构设置的工作汇报并给予全力支持。通过两次清理,将参与的80个议事协调机构调整为13个,精简率达83.7%。实行纪检组织负责人向纪委全会述廉述职制度,定期掌握基层党委(党组)、纪检组织履职情况,逐步引导基层纪检组织种好“责任田”。三是全面加强纪检监察队伍自身建设。坚持人、财、物、事向纪检监察工作一线倾斜,今年以来,组织各级纪检干部参加各类培训70余人次,不断提升综合素质。提拔交流纪检干部14名,投入20余万元用于纪委办案设备购买和视频会议系统升级,使纪检监察工作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加强。聘请10名作风建设监察员(四风监督员),对纪委工作开展、纪检干部作风建设等情况进行监督,切实解决“灯下黑”。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一如既往、砥砺前行,按照中央、省、市的总体部署,深入落实中央《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进一步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加快灾后重建和建设幸福美丽新雨城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