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适应新常态 着力抢抓新机遇——政府工作报告举要
2014年是雅安发展史上克难奋进、成果丰硕的一年。一年来,全市灾后恢复重建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经济呈现持续回升、稳步向好态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灾后恢复重建
城乡住房和公共服务设施
全市农房重建全面完成。全市城镇居民住房重建完成33.7%。
625户特困群众由政府“兜底”建保障房。
对4482户困难群众建房实行“一对一”帮扶,于2014年4月20日前实现搬迁入住。
公共服务设施重建累计完工项目642个、完工率61.8%。
学校完工率76.6%,医疗卫生项目完工率79.3%。
基础设施和城镇体系
累计完工项目44个,完工率46.8%。
雅康高速公路和国道351线、318线、108线重建项目快速推进,5条重要经济干线建设进展顺利。
主城区、6个县城以及16个重点镇重建项目有序实施。
产业重建
芦天宝飞地产业园区(雅安经开区)、芦山产业集中区、荥经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等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不断完善。
总投资30亿元的恒天汽车项目和总投资12.6亿元的建安车桥扩能项目开工建设,王老吉、鼎恒、雅化、三九、金红叶等项目加快推进。
地灾防治
全面完成冷木沟、教场沟等235个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387处地质灾害排危除险工程、107处受损工程并纳入日常管护。
全面完成3330户地灾避让搬迁安置,成功实现安全度汛和地质灾害“零伤亡”。
阳光重建
拉网式检查重建项目128次,整改问题625个,重建工程质量得到有效保证。
明确重建项目分级管理责任,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强化对招投标活动的监管,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援建合作
7个援建市对口帮扶的22个援建项目已完工6个,到位援建资金3.2亿元。
7个省级部门帮助我市招商引资签约项目20个、总投资196亿元。
城乡发展
《雅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编制完成并获省政府批准,7项城市规划、3个专项规划,以及81个乡镇总体规划编制顺利完成,重点景区和特色村规划编制启动。
投入资金36.44亿元加快城市建设。
旧城改造有序推进,主城区“一城两线三出口”提升工程全面展开,姚桥新区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大兴片区组团启动建设。
雨名通道建设全面启动,北外环线(主城区绕城路)加快建设,青年路、和平路、金凤景观大道北段、周公河左岸等9条市政道路建设全面完成,大兴大桥形成通车能力。姚桥滨河公园、北纬30度公园等建成投入使用。
首批35个幸福美丽新村试点扎实推进,灾后重建新村聚居点基本建成,3个新农村综合体全面建成。
主城区拆除违章建筑8万平方米。
主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
关闭截流青衣江沿岸直排点20个,新建污水管网20.8千米,主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88.6%。
省级双拥模范城市创建通过迎检考评。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推进,成功申报全国IC卡多应用推广示范城市。
雅安成功纳入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森林覆盖率达到62.86%。大相岭自然保护区升级为省级保护区,栗子坪自然保护区被授予大熊猫野化培训放归基地。
全市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居成都经济圈城市群首位。
后发追赶
稳增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6%,增速居全省第3位。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5%,增速居全省第2位。
旅游综合收入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08.6亿元,增长53.6%。
建筑业增加值增长22.7%。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3%。
期盼已久的成雅铁路(川藏铁路成都朝阳湖至雅安段)启动建设,飞仙关电站投产发电,大岗山电站一期下闸蓄水,永定桥水利枢纽工程基本建成并下闸蓄水,铜头引水、九龙水库、南郊水厂引水工程加快实施。
强产业
突出“工业挑大梁”,启动实施“千亿产业培育计划”,水电及矿电结合产业产值达到232.1亿元,机械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61.4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62.5亿元,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产值达到60.4亿元。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0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14户,主营业务收入上亿元企业达到94户。
夯实“农业强底座”,重点培育“5+3”优势特色农业,新发展茶叶、果蔬、中药材等产业基地30.5万亩。完成国家茶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新增有机生产基地3万亩、绿色生产基地10.3万亩,认证有机食品37个、绿色食品12个;新增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个、四川省著名商标7件。新增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10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18个。转移农村劳动力35.6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43.78亿元。
狠抓“三产当尖兵”,以生态文化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碧峰峡和蒙顶山景区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全面启动,熊猫古城和金凤山景区升级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谋发展
县域经济提速发展,“三大片区”整体联动、特色发展,全市6个县全部纳入全省扩权强县改革试点。
6个县的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2.3%、28.1%和28.6%。
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8.3%。
改革开放
取消、调整、下放行政审批事项96项。
深化金融领域、财税体制、农村、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等改革。
拟订成都经济区区域合作项目清单,与眉山市签订《区域合作框架协议》,与乐山等6个市(州)签订《大峨眉区旅游产业跨越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与双流县签订《区域合作备忘录》,与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开展金融等领域战略合作。强化与攀枝花市、凉山州的合作,加快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
全年引进到位市外资金290亿元,增长13.9%。
引进投资5亿元以上项目16个、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5个;实际利用外资2066万美元。
民生实事
年初确定的“九项民生工程”、“20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民生保障支出占65.8%。
城镇新增就业1969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84%。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330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980元。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43.65万人;“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61%;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6%;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达到97%。
城乡医疗救助144378人次,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居全省第一。
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实施危旧房棚户区改造8902套、竣工4478套。
精准扶持14950名农村扶贫对象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三免一补”工程扶助学生27.4万人次,营养改善计划惠及9.89万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资助普通高中和中职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5万人。
仁川亚运会雅安籍运动员勇夺2金1银。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330元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980元
精准扶持14950名农村扶贫对象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三免一补”工程扶助学生27.4万人次
营养改善计划惠及9.89万农村义务教育学生
资助普通高中和中职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5万人
自身建设
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意见130件和政协委员提案183件,办结率100%。
将政府机关公务用车、办公用房、公务接待等逐一规范到位,市级“三公”经费同比下降22.84%。
扎实开展政府系统“止懒治庸”专项整治活动,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
强化对重点领域、关键岗位的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严肃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
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意见130件
政协委员提案183件
办结率100%
将政府机关公务用车、办公用房、公务接待等逐一规范到位,市级“三公”经费同比下降
2015年重点工作
重建攻坚
紧紧扭住重建中心不动摇,严格遵循重建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全力加快重建进度,科学提升重建水平。
继续把城乡住房重建放在首位,12月31日前全面完成城房重建任务。把公共服务设施重建摆在优先位置,确保教育、医疗卫生类项目重建进度快于全市重建平均进度。秋季开学前全面建成基础教育(含幼教)重建项目并投入使用,板房学校学生实现全部搬离。
以加快雅康高速公路和国道351线、318线、108线等道路交通项目建设为重点,统筹推进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重建,不断改善发展条件。
科学推进主城区、6个县城和16个重点镇重建项目建设,突出抓好“一城四镇”重建,12月31日前城镇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7月20日前,除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管理维护项目外,其余项目基本完成。
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抓好工业重建,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加快企业退城入园,推动工业集约集聚发展。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抓手加快农业重建,强化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以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重点推进服务业重建。
坚守“六位一体”工作底线,加强对项目安全、质量、资金使用等环节的全程监管,以“零容忍”的态度查处重建中出现的违法违纪行为。
继续探索实践以地方为主的灾后恢复重建机制,系统总结完善灾后恢复重建的组织方式和推进模式,为国家出台指导性政策法规和省上系统研究做好基础工作。
投资拉动
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强化项目管理,拉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实施市以上重大项目470个,完成投资315亿元左右。加快川藏铁路成都(朝阳湖)至雅安段建设,力争启动雨城客运站和名山货运站建设。加快铜头引水、九龙水库、南郊水厂引水工程建设,全面建成永定桥水利工程,实现向汉源县城供水。
着力引进并启动实施一批产业性投资项目,提高产业投资比重,增强发展后劲。把扩大工业投资作为优化投资结构的重中之重,力争完成工业投资165亿元、增长5%以上。积极引导房地产市场投资和消费。
提高项目编制水平,高标准、高质量抓好项目库建设,形成“科学谋划一批、包装储备一批、争取引进一批、开工建设一批、竣工投产一批”的滚动发展局面,避免重建完成后项目投资出现回落。
工业强市
坚持调结构、转方式,进一步做大总量、提升质量,突出抓好重点园区、重点产业、重点企业,推动工业经济加快发展。
推进芦天宝飞地产业园区(雅安经开区)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加快芦山产业集中区、荥经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发展,积极支持汉源、石棉省级工业园区和其他县级工业集中区、成雅工业园区健康发展。力争全市工业园区产值突破400亿元。
持续推进“千亿产业”培育计划,着力壮大水电及矿电结合、机械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形成稳定增长的产业支撑点;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壮大汽车生产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信息安全等成长型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提高抗风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支持企业加快建设国家和省级技术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户以上,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
农业增效
以现代农业为方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切实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稳定增收、农村繁荣发展。
壮大“5+3”优势特色产业,新发展产业基地14.5万亩,突出抓好百里茶产业、百里猕猴桃产业和百里花果金果产业带建设。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积极推进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区建设,新发展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6万亩。抓好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产业化发展。重点加快雅茶和雅竹产业发展。
统筹推进农村各类产权“多权同确”,重点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并完成工作量的60%以上,全面完成雨城、石棉、汉源3个县(区)农村房屋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积极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着力培育一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服务业提速
将提高服务业比重作为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着力点,重点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水平提升。
围绕建设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中国西部康养目的地、川西休闲度假旅游集散地,大力推进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碧峰峡、蒙顶山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大力支持芦山龙门古镇、宝兴硗碛藏寨、天全喇叭河、汉源九襄花海果乡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加强与周边地区旅游协作和线路对接,主动融入“大峨眉”、 “大香格里拉”、“大九寨”等区域旅游大环线。
加快推进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端品牌和知名商贸流通企业入驻雅安。培育发展姚桥新区集零售、餐饮、酒店、休闲为一体的现代购物休闲中心。加强特色商业街的建设改造,加强各类专业市场建设。强化农村商贸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着力构建“一园区、四中心、三节点”现代物流体系,培育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转化利用雅安生态资源优势。
改革开放
坚持激发内力与借助外力并举,通过深化改革强动力,通过扩大开放添活力,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深化财税体制、金融领域、国有企业等改革。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轨。
积极融入对外开放大格局,主动融入“1+7”同城化发展,深化与周边市(州)的合作,积极参与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
坚持重落地、重投产、重带动,力争在汽车生产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态文化旅游、现代商贸物流、生物制药、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引进一批竞争力强、成长性好和关联度高的项目。
着力打造“三带一核一圈五廊”,优化县域发展空间格局。坚持县域联动、特色发展,支持县(区)转化比较优势,强化县域产业支撑。
新型城镇化
按照雅安城市定位,科学完善城镇规划体系,同步加强城镇建设管理,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
完善姚桥新区、名山城区和芦天宝飞地产业园区(雅安经开区)等控制性详细规划及重要节点城市设计。科学编制综合交通规划、市政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扎实推进重点乡镇规划编制,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体系。
突出抓好主城区“一城两线三出口”改造提升,全面完成成雅高速公路姚桥、北郊、多营进出口大道改造,完善姚桥新区城市功能和雅州大道、熊猫大道沿线的配套设施,实现北外环线全线通车。全力推进水中坝整体开发建设。全面加快大兴组团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积极争创国家级卫生城市。优化城市路网,治理易堵路段,提高通行能力。加强对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农贸市场等重点区域的治理,重点整治城市“五乱”现象。
保障和改善民生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回应民生诉求,切实加大民生投入,用心办好民生实事,重点实施好“十项民生工程” 和“20件民生实事”。
继续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加快农村薄弱学校特别是中高山区和民族地区学校建设,促进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提升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区建设,扩大学前教育覆盖面,办好特殊教育和继续教育。推进服务重心下移,进一步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计生服务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实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城镇新增就业1.6万人,稳步提高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养水平。实行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生活津贴制度。
大力推进法治雅安、平安雅安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网格化服务管理,强化重点区域、重要目标安全保卫,严厉打击违法犯罪。用法治思维和方式化解社会矛盾,进一步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力量,推动“大调解”工作向纵深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
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扎实推进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抓好青衣江、大渡河等流域水污染治理和饮用水源保护工作,重点抓好主城区“一江三河”水污染治理。完成雅安市环境空气质量信息集成平台升级建设,定期向社会发布空气质量。强化工业企业、城市扬尘污染监测治理。整治农村面源污染,推进行政村环境连片整治。
深入推进“三大生态工程”,森林覆盖率达到63%。提高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做好土地开发整理。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和湿地资源保护,推进大、小相岭大熊猫生态放归基地建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5平方公里。
严格环境准入,严控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加大技术改革创新,加强资源循环利用,促进循环经济形成规模和特色。